【教育,由心田開始耕耘 】─訪問大路關國民中小學林群智校長及黃啟仁前任校長

發布日期: 2018-11-23  /  System
自廣興國小改制為大路關國中小,屏東縣第一所公辦民營學校位於高樹鄉廣興村。大路關的辦學理念除生命、關愛教育外,又因屏東屬「農業縣」,期望藉慈心有機紮根食農村,前任校長黃啟仁於是大力推動位於鄉村場域的廣興國小轉型實驗學校。

去年八月份,林群智校長初接任,因學生數持續下降,當時剩下43位孩子的廣興國小即將面臨裁併校危機。推動實驗教育後,學生數目前已增長至65位,有從市區通勤的孩子,也有舉家遷移至廣興、廣福社區的家庭。

學校改變也促使教師流動,現在大路關的師資有一半以上具福智經驗。校長感覺實驗教育讓有志一同的老師能夠一起進入平台,凝聚共識。由心田開始耕耘,大路關國中小的幸福園地正要開展。



【教育,由心田開始耕耘 】─訪問大路關國民中小學林群智校長及黃啟仁前任校長

前身為廣興國小,大路關國民中小學在推動實驗教育計畫後,取用當地村落的地名「大路關」作為新校名。2016年9月,因教育部有意在各地推動實驗教育,同時福智文教基金會也希望能在南部拓展教育理念,於是大路關便成為屏東縣第一所公辦民營實驗學校。

現任校長林群智提到,大路關實施實驗計畫的方向大致有生命、關愛、食農、客家及書法教育等,另外還有劍道社團。在尚未轉型前,學校原本只剩43位學生,而目前數量則已增加到了65,其中不乏從市區天天通勤、甚至舉家遷移到廣興、廣福社區來求學的家庭。林群智也提到,大路關國民中小學預計在下個學年度招收七年級,至2020年便能建置九年一貫的完整學制。

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在台灣的數量還不多,推動時是否曾引起質疑?前任校長黃啟仁表示,由於屏東縣教育處長非常支持實驗教育及公辦民營,因此當時並沒有「公家機關出錢讓民間私人機構經營學校」相關疑慮出現,反而認為公辦民營是希望透過民間力量扶持屏東的教育發展,尤其「慈心食農」理念,希望透過從小教育有機、友善耕作等概念,為屏東「農業縣」的基礎扎根。

林群智則認為推動過程中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是場域環境,第二則是學校與社區的溝通,瞭解在地家長與孩子是否有辦法接納大路關的實驗教育概念,第三才回到學校本身,教師和教育主管機關如何保障到原來任教老師的權益,又同時能讓有志一同的老師進來服務,因此在不增加員額和經費的前提下,大路關慢慢成形。黃啟仁目前已經退休,退居後幕擔任學校治校委員,經常與林群智溝通和交流教育想法。因學校位在廣興村、廣福村,他還有「兩廣總督」的別稱,很受社區信賴,也因此使大路關的實驗教育專案更順利進行。

關於師資流動,黃啟仁坦言在大路關國民中小學決定轉型時,原校師資雖為老同事,但大部份選擇離開。當時曾有同仁試探性地問,「改變成實驗教育學校後,到底會有多累?」他坦誠回答:「很難量化,但一定比現在累很多。」得知人事變動訊息後,基金會和學校便積極尋找在福智基金會有學習經驗的小學教師,邀請他們進入大路關體系,期望透過他們的力量來轉動課程,而現在大路關有一半以上的師資具福智經驗。林群智則分享自身在實驗教育中深刻的感受,「校內有志一同的老師們共同打拚,夥伴之間共事的力量,從沒在其他學校看過!」

大路關採公辦民營,是否會因經費不足,無法多聘其他老師、增加選修課程?黃啟仁對此表示,其實學校在人力上的資源非常充足,因為說故事、食農教育等主題課程所需要的人力資源,皆有基金會的志工主動幫忙,因此學校目前還無此問題。課程自編加重了老師的備課時間,因此實行「行政減量」也是實驗教育重要的一環,大路關三年後會做總體校務評鑑,因屬公立學校,目前也還正跟教育處磨合。


位於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周遭環境的生態非常豐富,也靠近熱門景點山地門、山川琉璃吊橋等地,校內課程根據學校環境設計,最近推動食農教育所需的場域也已建置完成,菜長出來,學生也能近距離觀察菜園生態。為顧及孩子基本學力,學校把領域分科學習課程安排在上午,下午則有學校設計的實驗主題課程,包括生命、食農、中醫教育及經典閱讀。林群智表示,由於總體課程本已多於原本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節數,目前也正進行滾動式修正讓正規課程能跟上進度,主題課程則由基金會的課程規劃設計,每週三下午學校教師會共同參與、精進教學方法。

今年七月,學校家長看見教師陸續離開便開始好奇,直到八、九月學校逐漸建立新規則和制度,希望孩子可以配合。家長感受到學校規定變多,教師則慢慢透過班親會或公聽會與家長溝通,因此漸漸地,家長可以看見到孩子在改變。林群智說,學校下階段規畫請基金會協助成立家長成長班,希望能由學校影響家長,讓家庭教育的力量萌芽、茁壯,更全面地照顧孩子。

為了推動大路關公辦民營專案,黃啟仁曾逐一拜訪社區領袖、村長、理事長等,進行教育理念溝通。主要說服眾人的點有二,一為若把握公辦民營的機會幫助學校轉型,至少學校不必面臨廢校命運;二則為基金會能協助學校及社區在友善、有機耕作等概念上努力,希望能將社區推動成為有機食農村,壓力和出路想像使得大家對學校轉型漸有共識。

「改變孩子的心」是福智基金會在教育中一大宗旨,所以在專案推動時希望透過基金會人力支援系統及儒學經典教育,帶動孩子從孝順做起,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培養孩子智、仁、勇等的人文素養。另外在食農教育中,透過有機耕作和環保減塑的概念,希望能讓孩子食得安心、看見大自然生態的美好,而這些理念孩子也會帶回家和長輩分享。學校現在早上有晨讀,由背誦、閱讀經典開始,實施一個月後全校都投入參與。

最後,林群智建議若學校想轉型公辦民營,取得社區的共識非常重要的接著確立課程方向和核心價值,進而尋找合適師資,才能說服社區順利推動實驗計畫。黃啟仁更進一步補充師資部分,表示若能有一群相同理念的教師一起努力付出,實驗課程成功的機率更能大大提高。北大武山下,大路關國中小的幸福園地正要開展。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教育,由心田開始耕耘 】─訪問大路關國民中小學林群智校長及黃啟仁前任校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