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生的故事:李情—在自學中找回目標與熱情

發布日期: 2020-04-24  /  System
初見李情,害羞溫和的氣質從靦腆的笑容與英氣的眉宇流露,言談間卻能感受到對學習的積極與企圖心。今年22歲的她,從高一開始自學。三年自學的歷程,她投入公益界,多次海外志工的經驗,讓她於2014年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訪問在李情家中進行,父母曾經營過書局,家裡藏書量多得像個小型圖書館,這裡同時也是陪伴她自學生活的場域。
 
體制中的迷失成為自學動機


李情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個人自學計畫」。國三時,基測表現不理想,使她選擇台南某間私立高中就讀。每天從位於新左營的家,通車一個半小時到台南上學,來回就要三個小時。除了舟車勞頓帶來的疲憊,更讓人逐漸對生活喪失熱情的,是日複一日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
 
「某天上課時我正在打瞌睡,突然驚醒過來,問我自己『我到底為什麼要坐在這裡?』我才發覺,所有的學習都只是為了考試,為了成績。」她想從低迷中找到轉換的可能,原本打算轉學或休學,偶然間爸爸看到「個人自學計畫申請辦法」,鼓勵李情試試看自學,並且陪伴她一起撰寫「自學計劃申請書」。
 
 帶國小營隊
圖/自學期間,李情和大學生一起辦暑期營隊,帶國小孩子認識自然
 
 
向外探索找回學習熱情
 
「我希望這段自學的時間,能幫我找回學習的熱情」這是李情剛開始自學時訂定的目標。她希望自己仍然朝大學的方向前進,但可以運用自學的彈性,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而非盲目的選擇。學科知識,起先對她來說仍舊乏味,在參與志願服務後,她發現自己對公益的熱情,也看見缺乏的能力,學習動機重新被點燃。「原本以為做志工就是奉獻自己,經歷之後才發現,志工與受助者彼此是雙向給予。」從辦營隊、淨灘,甚至到寧夏陪伴偏鄉孩童讀書、在泰北進行反毒培訓,李情透過公益看見自己的價值,也讓她在2014年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菁英獎」,並且立定志向:大學以就讀社工系為目標,希望將社工與傳播媒體結合,讓弱勢族群的需要,能透過媒體被大眾看見。
 
向外探索的經驗,讓李情在書桌前面對學科時,有一套新的方法:她將關心的議題與學科知識結合,嘗試用自修裡的內容,套用在生活情境思考。例如太陽花學運期間,她正好讀到民主制度與台灣選舉制度,為了能完整了解事件經過,她把相關法條都讀了遍,而不是依賴懶人包。
 
海外志工
圖/李情參與海外志工,於2014年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獎
 
回歸體制仍舊如魚得水
 
高三那年的指考,李情考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心理與諮商學系」,雖與當初設定的目標稍有落差,她歡快地分享自己的收穫和成長:「心理諮商系幫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也讓我更了解人。但和從前不同,我不再隨意地給予他人建議,而是用陪伴和接納,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上了大學如同回歸體制,李情卻沒有不適應的狀況。同學回饋她:相較其他人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感到痛苦,她在大學中更如魚得水。因為李情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懂得管理時間,將心思都放在想學習的事物上,而非消耗時間的娛樂。這些,都是自學帶給她的能力:運用自學的彈性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熱情、設定目標後尋找符合自己特質與能力的方法完成、在實踐過程中看見自己的不足,成為改進方向。
 
 
尼泊爾志工
圖/李情到尼泊爾擔任志工
 
自學收穫帶領自己持續前進
 
在公益這條路上,李情計畫未來成立一間社會企業,推出能讓大眾體驗身心障礙族群的服務。她期望將「心理諮商」與「商業」結合,讓助人的事業能永續發展。隨著年紀的增長,她不再只是懵懂的少年模樣,認識愈來愈多的社會現實面,也讓她將抽象的願景轉化為更清楚的目標:期許自己以「企業家」為立足點,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曾有人問我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曾經我一直認為努力比較重要,那是因為我的人生一直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只要努力就可以了;這次,我來到了十字路口,無法只依靠努力,終於需要做出選擇了,我才驚覺原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不能確定我的選擇是否正確?但每個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唯有愛我所選、全力以赴、盡我所能,才不會讓自己後悔!」這是李情申請自學以前,在部落格寫下的「自學宣言」,多年前踏上自學以前的戰兢,隨著時間化為真誠與自信。一路陪伴她的,是同樣為公益與社會服務的志工朋友,是永遠在身後做後援的家人,是自學之路結交的知己,還有那個勇敢踏入未知,不斷蛻變的自己。
 
 
自學生觀點——
 
Q:「除了志工服務和學科知識以外,自學期間還有學習其他東西嗎?」
A:我在「高雄市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學習攝影,因為我想將世界的美記錄下來。學會攝影中的構圖,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了。還有唐光華老師開的哲學課,每個月會有一群自學生在我們家一起上課。我原來是很「實務型」的人,要一直感覺到自己學習的事物有價值,才會有動力;哲學課讓我看見抽象思考的重要性,去探討事物的本質而非只有表面。除此之外,高一暑假參加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對我影響也滿大的,增加我在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營隊期間認識很多同年齡的高中生,對不同社會議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並且能清楚論述。那時候我覺得他們很厲害,很希望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回來念書時就想到把知識跟關心的議題結合,更能理解活用。
 
Q:「自學歷程中,有哪些人對你產生巨大的影響?」
A:爸爸媽媽就像是我的後勤部隊。當我對任何事情感到興趣,他們都支持我去嘗試。爸爸曾經寫過論文,撰寫自學計畫書時,他教會我怎麼清楚的表達;媽媽則是我的心靈陪伴,總是傾聽我,給我力量。在自學之前,我和媽媽沒有那麼親密,自學期間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相處,關係變得比較像朋友。我認為父母是否支持學習者,對學習者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因為高中畢業之前,大部分生活所需還是要仰賴父母提供。以我自己的經驗,比較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學習什麼,可以得到父母比較多的支持。
 
除此之外,我非常感謝國中班導兼國文老師黃裕文老師。上高中後,他很關心我的狀況,也感受到我沒有以前那麼快樂。在申請自學計畫時,我請他幫我寫推薦信,他在信中詳細描述我的特質,用我國中的詩詞作品,告訴委員「李情和其他同學不一樣,她要奔赴的前方,應該比歷屆考題和標準答案更廣,她的步伐應該邁在比熟悉重點和背誦公式更泥濘,更顛簸,更陡峭,但也更美麗動人的地方。」我感覺到理解和支持,因為他看到我想透過自學找尋自己。
 
另外還有在「保德信志工獎」認識的其他志工,我在他們身上看見很多讓世界更好的不同方法。我們現在都還會聯絡,因為社會服務這條路上,很多現實面會讓你很沮喪;但是如果有共享信念的夥伴,就能不斷感受到溫暖和動力。
 
Q:「怎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A:當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就會知道為了達成目標,應該要具備哪些能力或做到哪些事。例如為了創立社會企業,我需要學習商業知識,專案管理等。而為了學習領導組織,我也擔任系學會會長,或是跟同學參加創業競賽學習提案。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的目標,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回想我怎麼找到目標,我認為是來自「使命感」。我從高中就想要創立社會企業,可是當時對我來說,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我之所以想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有「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使命,基於這個使命,我開始問自己,怎麼做可以讓世界更好?於是我找到「成立社會企業」這個大目標。接下來,我把大目標切割成好幾個小部分,讓這個計劃成為我每天的生活,那麼我就可以透過逐步完成這些小部分,持續向目標靠近。
 
為什麼而學
圖/李情用一張關係圖解釋自學給她的啟發:在思考「為什麼要學?」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己的「價值觀(使命感)」,從價值觀中看見「目標」;價值觀和目標是學習的大方向,因目標而生的「計畫」,以及計劃展開的「行動」,形成每一天的生活。這樣的領悟,幫助她在生活中一步步走向夢想,並且在各個國中國小,分享自學帶來的成長。
 
Q:「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A:就學科而言,我嘗試過各種方法,包括自己讀或運用線上學習平台。自學很大的優點是,讀書的時間不受限制,學校一堂課是四十分鐘,但是自學可以自己設定一個科目要花多少時間學習。這也讓我發現,「查詢」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他代表一種「主動」去了解某件事的行為。例如我今天讀歷史,讀完講義後對某個部份感到好奇,就去查史料,更加深入。我有興趣的部分。「查詢」的動作應該是學到最多的狀態,因為那時候的自己發現「這個東西我真的好有興趣,我想再多學一點。」
 
Q:「怎麼尋找學習資源」?
A:首先要有想要嘗試、學習的東西,接著你就會往這方面去搜尋。過程中,爸媽也會幫我找相關學習資源,像是《高雄市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的課程就是媽媽告訴我的。而「海外志工」的機會,是我自己上網在「微客」志工平台上找到的。
 
Q:「有些人覺得自學生的學習經驗有些偏頗,因為都只接觸有興趣的事,你的看法是什麼?」
A:以我自己來說,因為自學期間有準備升學,可能不像一些專才的自學生,完全投入在某個領域;但我不覺得完全投入專長不是偏頗,能在年紀輕輕時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是很難能可貴的。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愈來愈沒有耐心,大家都需要立即的反饋,看不到具體的成果就轉換跑道。現在不是都說斜槓青年,幾年前的T型人才也變成π型人才,但那個前提也是你其中一隻腳要站穩呀!所以專才的自學生,在年輕的時候就深入某個領域,我覺得很難得。如果不希望學習經驗偏頗,可以在深入專業時,也對其他事物保持好奇,不要完全拒絕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