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齡教育X特色課程=孩子多元展能】─專訪豐山實驗教育學校校長劉妙珍

發布日期: 2018-11-03  /  System
嘉義縣阿里山鄉最北邊的村子裡,有一所學校,正進行鄉村小校教育實驗。幼兒園、國小部,加上去年剛成立的國中部,這裡的學生總人數,不超過四十名。
 
由原本的豐山國小,加入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成為豐山實驗教育學校,改變的過程,總是伴隨著挑戰。風塵僕僕四小時來到台北的劉妙珍校長,在本集的不太乖學堂中,分享混齡教學的經驗,與創辦國中部的掙扎。雖然忙起來的時候睡不好,但劉校長卻說,她沒有後悔過,甚至感到愉快與欣慰。
 
是什麼原因和使命,使校長堅定地踏上不一樣的路?又是怎樣的努力,使老師們能夠在路途遙遠的學校中保持熱情?本週的不太乖學堂,邀您一起聽聽在群山環繞中,豐山帶著孩子、家長、老師,共同轉變的故事。



【混齡教育X特色課程=孩子多元展能】─專訪豐山實驗教育學校校長劉妙珍
 
嘉義阿里山鄉最北邊,有個群山環繞的村子,叫豐山。到平地開車需兩小時,豐山實驗教育學校劉妙珍校長說,自己平常住在學校宿舍,只有需要開會時,才會下山到縣政府,而應不太乖學堂之邀來到台北的車程,則需四小時。
 
劉妙珍回憶當初遴選到豐山,看到山區孩子的教育需求,便與同仁開始思考,如何讓資源較缺乏的鄉村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機會,而豐山實驗教育學校,也是實驗教育的第一批。目前校內幼兒園有八位孩子,國小一到六年級共二十一位,國中部在2016年新成立,七年級有五位孩子。學生全來自豐山當地,幼兒園與國小進行混齡教學,除課內學習,也發展以豐山在地產業、人文、自然資源構成的特色課程,希望孩子從教室走到真實生活裡建立能力、培養自信,回到課堂上更有信心做不一樣的學習,老師也能在不同學習情境中看到孩子的長處,發展多元能力。
 
過程中,豐山面臨大幅度的調整,從學校的教材、教法,甚至觀念翻轉,都是很大的挑戰。另外,家長也對學校的轉變感到焦慮,於是不論在課程或決策的改變,豐山都會邀其共同參與,不斷在過程中聽取意見、化解疑慮,讓家長知道學校在做什麼。學期間,每次的家長座談會都有不同主題,劉妙珍說,105上學期第一次是簡單報告大綱;第二次針對國中家長,說明課程與孩子個別學習狀況;第三次則是發現課表需要調整,對家長做說明。座談會目的在於意見交流與溝通,也逐漸建立家長對學校的信任。
 
除了舉辦座談會,豐山也會邀請社區居民、在地耆老擔任教師,將在地產業納入課程設計。105年4月豐山獲邀參加在台北舉辦的未來教育概念展,跟村裡人士討論後,認為愛玉與黑糖產業是豐山的特色,也藉此機會邀請孩子擔任解說員。山區孩子口語表達較弱,有機會到台北展演,對他們是非常大的誘因。因此學校開放小二到小六自由報名,孩子自己擬稿、準備,並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在地製愛玉、黑糖的專家當評審,家長當觀眾,看孩子上台。徵選過程讓劉妙珍非常感動,為了爭取展演機會,孩子們克服恐懼與害羞努力展現,家長們則驚覺原本不起眼的產業、文化,居然能有這麼多故事。社區與家長看見學校不只教教科書,也能將產業、文化、自然結合,讓孩子培養真正的能力,從此越來越認同學校,也會支援相關的教學與活動。
 
談到新成立的國中部,劉妙珍說,豐山原是傳統國小教育,許多山區學校都面臨孩子在小學六年級畢業後,必須到車程一小時外國中就學的問題。十二歲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在身心尚不穩定的情況下離鄉背井,對孩子來說很殘忍,豐山家長們希望孩子能留在當地,也剛好有契機,因此成立了國中部。創辦過程中,劉妙珍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信心不足,家長雖期待能有在地的國中,卻也會擔心孩子留下,得到的會不會是失去競爭力的教育?
 
為了使家長安心,豐山開放教室讓家長觀課,甚至找了嘉義縣最大學校合作,成為夥伴學校,共同進行定期評量,將豐山的孩子加入這所學校幾百個學生中做排序,評估孩子的學習狀況。另外也以網路資源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檢視其精熟與尚待加強的部分,適時做課堂補救,家長也能關注孩子的學習。
 
實施混齡教育,劉妙珍說挑戰在於老師的備課量變大,因兩、三個年級的學生共同上課,必須同時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學習,並針對個別狀況做課程規劃,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心力。另外在課程和教材上的安排要非常縝密,使用教科書或自編教材,在豐山每周的領域課程討論時間就非常重要。家長剛開始會擔心,混齡是不是代表孩子原本一堂40分鐘的課,變成學習時間只有20分鐘?事實上,孩子無法持續專注40分鐘,課程安排孩子一部份時間做自主練習,又因師生比高,老師能夠隨時掌握學習狀況。若某個地方不精熟,在混齡教學情況下,孩子可以即時得到補救教學,程度好的孩子則能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與概念。
 
豐山的教學團隊年輕有活力,但相對經驗不足,劉妙珍說,有資深輔導老師帶著年輕老師們向前走,因此將劣勢轉為優勢。豐山的老師各個帶著使命感上山,但這樣的熱情,需要不斷維持。當老師在教學上遇到困難,身為校長,劉妙珍會提供自身經驗協助,或請外面的教師來觀課、指導,更重要的是讓校園和諧,「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孩子!」她笑著說。
 
經過實驗教育,豐山的孩子從原本被動接收轉變成主動表達,甚至會跟校長、老師做溝通。劉妙珍舉例,山區課後補習不容易,學校為了提供較好讀書環境安排晚自習課程,但國中孩子覺得受迫參加,表達抗議。為此,學校與公民老師規畫課程,讓校長、主任與所有國中老師,共同跟孩子們討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看到孩子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且以禮貌、溫和的方式堅定說明,劉妙珍說,這是她看到孩子最大的改變,「他們不再只是聽從者,而能有主見。」
 
學校轉型實驗教育至今,劉妙珍說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克服的新問題,老實說是條不容易的路,但走得很有成就感,因為看到孩子的成長、老師的轉變。也因背後有強大的支持,遇到困難時有團隊協助,遇到想不通的問題時有老師能請益,劉妙珍說這很重要,「知道這條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或我們這個團隊在走,而是有很多支持力量。」
 
踏上不一樣的路,她表示從沒後悔過。有幸參與台灣教育史上的重大轉變,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孩子因實驗教育而多元展能、發揮長處,劉妙珍認為非常有意義。
 
許多人會擔心小校交通不方便,像是流放邊疆,其實鄉村環境美、人心也美。豐山實驗教育學校是台灣很有可能重生,看到不一樣教育模式的寶地。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混齡教育X特色課程=孩子多元展能】─專訪豐山實驗教育學校校長劉妙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