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系列演講|「我的華德福參學與辦學路」之二 |成虹飛教授

發布日期: 2018-05-24  /  System

「我的華德福參學與辦學路」系列演講之二.新竹華德福教育中心篇,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成虹飛副教授

2018.05.18

認識成虹飛老師二十幾年的鄭同僚老師說,名字聽來像是武俠小說人物的成虹飛老師,名字、外型和生活都「很像華德福」。

什麼是華德福?這是聽眾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成老師回溯原生家庭背景和個人成長歷程,串起聽眾提出的九個問題。

外省第二代基督教家庭受寵的小兒子,感受到父輩受戰爭創傷的心靈,年幼時不知痛苦的根源,卻將這痛苦承繼烙印到自己身上,直到中年。

這段「生命是混亂的」歲月中,成老師的生命歷程幾經轉折:從一位南部私立中學不負父母期望考上建中的體制內優異學生;到在體制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意義,「除了唱歌才能夠維持自己靈魂的呼吸」,因而轉學回鄉讀高中部。

卻發現只能把自己放進一個做內在的探索的空間裡面,想宇宙人生困惑的問題,所以瞞著父母偷偷跑去咖啡館當工讀生小弟,沒客人時想哲學問題,進入一個孤獨自學的階段;卻又考上法律系,然後為了逃離封閉的環境轉到哲學系。又因為焦慮到沒法休息只好聽從神父導師的勸:「讀哲學要能夠休息,若沒有辦法休息,就先去當兵」;在備受折磨的兵役生涯中,焦慮症卻因此減輕,並意識到身體存在與教育的重要。

退役後當代課老師並自覺「我是個適合跟孩子一起工作的人」;一年十個月代課生涯結束,應家人的期望到美國讀七年教育博士,又意識到自己成為一個學術人,不是一個教育人,失去生命感;回台灣後參與教改運動,在全人中學的民主教育環境中生活六年後接觸到華德福;從對華德福抱持成見和狐疑轉而認識到自己的淺薄、「無知的傲慢」;最後轉而將自己的生命歷程銜接到華德福的生命教育,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跟它有這麼深的聯繫。

有一位德國來的華德福老師,以教堂的結構配置來規劃自己的花園。他對成老師說,歐洲教堂是人民的心靈座標,在你們這邊應該是用廟當作心靈座標。對此,成老師的反思是,不是人家用成那樣就規劃成那樣,我們要去思考,對方的文化根源是什麼?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是什麼?跟他們學習時是要找到我自己,而不是嫁接過來當成是自己。這才是一個比較有機的方式。

老師到德國華德福學校接受師訓,他感受到他們的知識是一種活的知識。

有一堂植物學課,講師在黑板上畫蒲公英的種子,到發芽、開花、結果整個生命的課程直接畫下來,栩栩如生,還用身體表達植物生長的過程。成老師說,我彷彿看到蒲公英在眼前。當成老師走出教室,在校園看到一株蒲公英時:「耶!我認識你!」這種認識是一種生命的連結的感覺。

有一堂課,老師點亮一位孩子手中的蠟燭,這位孩子唸完一段文字後將蠟燭傳給第二個孩子,第二個孩子唸另一段文字後再傳給下一位,忘詞時其他人還會提醒。全部的孩子都唸完後圍成一個圈,吹熄蠟燭。後來才知道,他們唸的是孩子個人的生日詩,是老師從詩集裡選的或老師寫的專門為這個孩子找到最適合他,對孩子生命發展起最好作用的祝福。這些生日詩是對孩子生命的前瞻的祝福。

華德福也引領成老師去思索我存在這世界的價值?每個人都有他的天命?你相信人是從「靈性世界」到「物質世界」,結束此生後再回到靈性世界?老師希望自己能從不在第一線現場教學的位置,提供另一種觀點。或許華德福是什麼,不見得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什麼,你怎麼看待生命,你怎麼會想要靠近這個教育?要理解自己的生命,去尋找答案。

華德福系列演講主持人鄭同僚老師說,成老師就像是一位華德福傳教士,願意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將它銜接到華德福的生命教育,跟大家「傳福音」。

演講錄影: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xperimentalEducationCenter/videos/846201498898747/

華德福系列演講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