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跟上?到底要跟上誰?】─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家長陳俊安先生、張文宜女士

發布日期: 2018-11-08  /  System
身為家長,妳/你敢讓孩子爬樹嗎?
 
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家長張文宜、陳俊安輕鬆地說:我們的孩子都從樹上摔下來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風險無所不在,但兩位家長皆鼓勵孩子冒險,認為小孩嘗試後才會了解界線位置,也才知道自身能力如何再提升、再進步。
 
張文宜認為宜蘭有種母親的感覺,當初帶孩子到慈心走走,小孩愛上這所學校的自在,於是舉家搬遷,成了「教育移民」。陳俊安則是北上打拚的宜蘭在地人,孩子在台北出生,因不喜都市就學競爭的辛苦生活,毅然決然帶著孩子回鄉。
 
人家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城市,回鄉下,會不會跟不上?本週不太乖學堂,請聽跨過雪隧的兩位家長談孩子、家庭和學校間的焦慮與出路。



【為什麼一定要跟上?到底要跟上誰?】─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家長陳俊安先生、張文宜女士
 
陳俊安是宜蘭在地人,孩子今年九年級,從幼兒園小班進慈心,至今超過十年。孩子在臺北出生,因不喜都市就學競爭激烈,陳俊安決定回到故鄉,因此與慈心結緣。在慈心,孩子每天幾乎都在玩樂中成長,回想自己小時候有很多東西是曾經玩過才知道的,成長不只限於課業。
 
張文宜的小孩目前二年級,從幼兒園小班進到慈心。當初她帶著孩子到慈心看看,孩子非常喜歡,回家後跟她說:「媽媽以後我要念這裡!」從孩子的眼神感受到與慈心的連結,張文宜自己也非常喜愛宜蘭,覺得宜蘭就像母親的溫暖擁抱一樣,就此成為「教育移民」,而孩子班上有超過一半的同學是從外地移入的。
 
陳俊安孩子班上「移民」相對少,因早期大多只是在故鄉學區就讀。他談到當初欲從臺北搬回宜蘭時,弟弟曾質疑把孩子帶回鄉下,不怕將來跟不上嗎?陳俊安當時答道:「我們也從來沒跟上過,為什麼一定要孩子跟上,到底要跟上誰?」他說,自己的成長過程經驗中,所謂「跟上」、「跟不上」皆造成一些痛苦,不希望孩子再經歷。孩子並不一定課業強,也許別的方面有專長,應讓他發堀自己,不只單純叫他讀書。在慈心,陳俊安孩子的音樂天賦得以展現,在帆船節奏與認知上的體驗能力也強,這些方面比考試好,因此他鼓勵孩子朝這些方向發展。
 
把孩子送進慈心,張文宜只希望他做自己。在慈心不只動腦,更強調用身體學習,小孩非常喜歡動手做,自幼兒園開始,慈心就提供許多親手操作的活動,例如捏蜜蠟、烹飪等,另外還有爬樹,要爬到頂端非常耗力,且須手腦並用,是對孩子有很大幫助的活動。
 
慈心校園裡,能爬的樹都超過一百公分。身為家長,不擔心小孩出事嗎?張文宜跟陳俊安異口同聲:「我們的孩子都摔下來過!」若孩子掉下來時家長緊張,孩子感受到這種氛圍會放聲大哭,似乎全世界都對不起他,對意外的反應與大人的態度有重要關係。這時候,老師只要扶起孩子,平靜地處理,拍一拍、陪孩子聊天一下,問他「還好嗎?」孩子點頭,沒事就繼續去玩。
 
孩子在學校可能發生各種狀況。許多家長在小孩生病時很緊張,其實在七歲前很多發燒屬於成長燒,張文宜的孩子幾次燒到40度,看醫生、做檢查後,確定只是單純發燒,不用藥就帶回家,讓小孩自己適應發燒的狀況。陳俊安認為,孩子發生一些狀況很平常,並非因為在慈心或某學校、某地區,只是家長們大多看得太重。
 
關於安全邊界問題,張文宜認為學校的樹不會太高,再高可能是攀岩活動,而攀岩會有安全裝備,家長不必太過擔心。陳俊安則表示盡量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勇於嘗試,他舉例有次孩子看到電鍋有白蒸氣,他已事先告知蒸氣很燙、不要碰,但突然聽到哭聲──孩子去碰了。陳俊安沒有生氣,反而認為這樣的過程能讓孩子分辨危險。他鼓勵孩子認知自己的狀態,在能力範圍內盡量探觸,不行就再回來學,常跟孩子說:「有些東西爸爸不會一輩子陪你,你必須自己探索,才會知道要什麼。」
 
張文宜認為,冒險是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唯有親身體驗才會產生經驗,對靈魂、人生都是很大的養分。風險無所不在,希望孩子夠接受挫折,嘗試後才知道界線與能力,之後能夠再進步。陳俊安表示,學校到了高年級會騎腳踏車或登山等,雖然有風險,但風險經過評估後就會有所調整。比如去年大家爬雪山,有些孩子出現高山症症狀,大人會鼓勵不攻頂,留在山莊等待。過程中大家互相照應,讓孩子有這樣的觀念,因此班上同學感情都很好。
 
陳俊安分享,把孩子送進慈心之後,大人成長得比小孩還多,因家長也在冒險,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同時成長。並非把小孩送進學校就沒事,張文宜認為「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長如何面對挫折、恐懼,孩子會直接學習父母的態度,學校反而是輔助。現代雙薪家庭事業忙,但陳俊安認為陪伴孩子是態度問題,若心態只是把孩子丟到學校,就會認為跟家長沒關係。
 
陪伴孩子,張文宜建議家長要先照顧自己的身體,經濟方面則是忠於自己的選擇,若喜歡在事業上打拚,誠實面對自己,孩子也會誠實面對跟爸媽的關係,事業可以多元化,或許選擇在家工作。慈心家長大部分是家庭主婦,收入也許少一半,但品質不一定只有一半。她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多寡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品質──跟孩子講話時,兩人目光有沒有交集?真的有在聽他說話嗎?孩子要的只是瞬間,吃飯時間可以是重要的交流機會。陳俊安則認為可以尋找共同的興趣,孩子喜歡某項事物,跟他一起做同樣的事情,就是很好的陪伴。
 
張文宜補充,陪伴時要注意孩子回家的神情,當他在陳述心裡話時,家長需全神貫注傾聽且不批判,讓孩子知道回家是安全的;若家長只在乎成績,孩子反而會擔心。
 
學校活動多,慈心家長們與老師就像以前的大家庭。進入慈心後,由班親會認識其他家長,老師則利用課後時間開放家長面談,每天約三十分鐘。家長會裡有社群、工作小組,例如:木工、午餐、節慶布置、學校會訊等,因都是為了孩子所以甘願付出,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對於想進入慈心的家長,張文宜提醒,並不是來到體制外的實驗學校就沒有挑戰,重點在於大人會影響孩子面對問題的態度。陳俊安則談到比較問題,孩子在慈心,二年級才開始學ㄅㄆㄇ,其他學校的二年級孩子可能已經學ABC,會發生一家人相聚時,親戚小孩表現給長輩看的比較情形,這對孩子較辛苦,所以家長要減少比較,陪伴最好。
 
同樣的問題,張文宜的孩子則直接宣佈:「我不想學那麼快,只想快樂長大,時間到,我就會了!」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為什麼一定要跟上?到底要跟上誰?】─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家長陳俊安先生、張文宜女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