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名詞,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專訪種籽親子實驗小學鄭婉如校長、黃瑋寧老師

發布日期: 2018-11-05  /  System
在新北市烏來的山谷裡,有間自成村落的百人小校─種籽。在這個小地方,人跟人的關係是靠近的,大人和小孩的界線是模糊的,尊重與溝通,是他們互動的基礎。
 
「蓋亞」,是前任校長黃瑋寧對種籽的形容,身在其中的每個人彼此建構、學習,共同構成了學校這個有機體。現任校長鄭婉如則說種籽像人的生命,沒有清晰的SOP,需不斷挑戰、創造,而向前滾動。
 
拿掉校長、老師、學生等頭銜,回到人的根本,種籽提供孩子童年的養份,使他們長大後能不卑不亢地連結世界。本週不太乖學堂,邀您一探種籽小學在實驗教育路上二十餘年,逐漸發芽、茁壯的故事。



【拿掉名詞,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專訪種籽親子實驗小學鄭婉如校長、黃瑋寧老師
 
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在實驗教育路上走了二十餘年,不太乖學堂本次邀請到種籽現任校長鄭婉如及前任校長黃瑋寧,談種籽一路上的經歷與挑戰。
 
在充滿自然的山谷裡,一群小孩加上十幾個大人,種籽自成村落。鄭婉如除了是現任校長,也在種籽當了20年的老師,她說,種籽很珍惜孩子在六到十二歲階段能與自然和人有充分的互動,因此努力營造這樣的環境,並持續實踐這種理念。
 
前任校長黃瑋寧則形容種籽為「蓋亞」,「蓋亞」是科幻小說裡的詞,意為群體中每一份子,都會構成此群體意志的一部份,因此在種籽,不論一年級的小孩或校長,每個人的意志都是被看到、被尊重的,學校裡發生的每件事、每個人,隨時都在互動與成長。而蓋亞最終會有一個目標,黃瑋寧認為在種籽,這個目標就是「好好看見自己、照亮別人,並透過此過程,讓群體生活都有幸福感。」
 
對黃瑋寧來說,種籽的目的不在於養出菁英小孩,也不認為要給每個孩子最好、最棒的教育,反而像是一種大家互相影響、彼此建構的生活,讓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做選擇,在相對安全的情境下面對後果,並在承擔的過程中,知道下次如何做另一種決定。人難免會犯錯,但重要的是如何從錯誤中反思,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在種籽工作十二年,黃瑋寧越來越相信這樣的環境能帶給孩子飽足的童年原動力,使他們在十二歲後面對困難與選擇時,知道選擇的本身,其實沒有對錯。
 
但,孩子真有平等的能力在學校與大人互相影響、建構嗎?鄭婉如回應,溝通的確不容易,因此種籽的大人永遠在學習一件事情,就是「聽懂每個孩子正在表達的語言。」大人們要學習小孩的語言,但他們可能目前還不完全懂,因此也試圖跟小孩溝通,希望他們盡量用大人懂的語言來呈現想表達的事。在種籽的場域裡,每個人都要練習彼此擅長與不擅長的語言,而這種持續性會是累積和滾動的。
 
一般常認為給小孩自主權,小孩就會跟大人槓上。但黃瑋寧由實際經驗分享,把自主權還給小孩的同時,將自己的主體拿出來,孩子會看到對方是個有信念、經驗、學識、累積的成人,而當孩子看到眼前是一個完整的人時,他其實會「跟」,而不會拿自己開玩笑。「跟」,並不是什麼事都聽從,而是孩子願意把自己拋出來對話。
 
種籽最大的特色在於成人與孩子間建構了平等、互為主體的尊重,這關乎到學校設計與課程內涵,甚至是細微的日常生活互動。鄭婉如表示,若以台灣體制內教育為例,常會先有一些名詞、角色,譬如當老師的時候會想像,老師應該怎麼樣,是學生,就應該認真學習、乖乖聽話。種籽試圖回到人身上,因為當初這些名詞的設定也是為了人產生的,因此先將這些名詞拿掉,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常有迷思認為,體制外的實驗教育只讓孩子快樂而無成就,但黃瑋寧說,孩子心中感到踏實,才會真正快樂。因此在種籽,老師們花非常多時間讓小孩踏實過日子,這種踏實感必須來自孩子與學習本身的連結,而非成人告訴孩子學習結果是什麼,因一旦太多外在檢證,孩子與自己的學習連結斷掉,才是最可惜的。
 
關於種籽孩子的畢業圖像,鄭婉如期望孩子可以對「長成他自己」有肯定的部分,黃瑋寧則希望孩子對自己或別人犯錯,有較理解與寬容的層次。她們也發現,種籽畢業的小孩在連接外部世界時不卑不亢,期望種籽帶給孩子童年的養分在她/他的人生過程中,可以持續擴張新的世界,以平等的心對待他人跟自己。鄭婉如期待孩子有「方向性」,例如:有人覺得直排輪很好玩,想要常常溜,這是一個方向;而有人做數學很有成就感,對鄭婉如來說,這兩種方向性同等重要。因此當統整講種籽時,她不會只提語文跟數學等學科成就,因為有孩子同步在甜點、獨輪車上,這些同樣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種籽沒有國中部,孩子國小畢業後要面對真實的世界,對此,兩位會不會擔心?鄭婉如說,若在孩子小六畢業的時候問,要不要種籽有個中學?孩子會點頭,因為捨不得這群人、這個環境,但孩子又會覺得,應該要去外面闖一闖。打開、碰觸新世界可能辛苦,但孩子告訴鄭婉如,闖過之後才能更確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有些13~15歲的孩子進入體制內國中,也有些人從體制內國中再轉到各種不同新的實驗團體裡,這個歷程對孩子尋找、認同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歷程。
 
在種籽擔任校長,身份不是長官或管理者,而是執行的工作分配和任務內容與其他老師的向度、內涵不同。沒有光環或榮譽感,校長更直接的責任是能讓教師團順利運作,此時由誰來擔任,每個人能夠活得最漂亮。校長聘任會裡包含家長、教育專業人員、長期以來參與種籽經營的人及現任教師,不同角色以相異的立場與思維觀照校長人選,而回答跟審視的過程,就是在幫未來校長做準備。
 
身兼老師,又因種籽是理念型學校,所以種籽的校長常是發言人角色,要對媒體、教育局、家長、評鑑委員發言。轉過來跟一年級小孩發言,轉過去要跟電視台、立法院、立法委員說接下來修怎樣的法,這是鄭婉如覺得校長位置有時充滿刺激感與重責大任,有時又很有趣的地方,總覺得可以創造一些什麼。
 
創校至今已23載,黃瑋寧認為種籽碰到最大的挑戰是必須要有充足的人,不是人力,而是怎麼讓學校裡面的老師健健康康、有靈感地每天來成為教育工作者。鄭婉如則認為種籽像人的生命,要活出一個怎樣的「我」,是永無終止的挑戰。實驗學校的本質,因沒有太清晰的SOP才可能一直滾動,隨著孩子、社會、教師的不同,有個相對較穩的狀態,「這個最珍貴的本質跟我們每天面臨的挑戰,其實是一體兩面」,黃瑋寧說。
 
若回到還沒進種籽工作之前,瑋寧和婉如會做一樣的選擇嗎?瑋寧肯定地說會呀!婉如則說,「看我有沒有跟他相遇。」那走上這條路,會後悔嗎?兩人異口同聲、肯定地回答:「不會!」鄭婉如認為種籽提供了探索自我與創造的場域,黃瑋寧則說,這個工作是可以跟非常多的人相遇的機會,也允許她有時間跟安定度去解讀相遇的每一個人,「拿另外10年跟我換,我不換!」
 
黃瑋寧認為若想進種籽,家長須思考為何替小孩做此選擇,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是在追尋自己的夢田,還是有清晰地體認到,孩子跟大人是不一樣的個體。鄭婉如補充,若是為自己也沒關係,但要誠實地承認,也可能是為了整個家庭選擇。
 
位於烏來還要再進去的深山,種籽雖然遠,但是開放。若對種籽有興趣,歡迎選個好天氣,約去逛逛。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拿掉名詞,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專訪種籽親子實驗小學鄭婉如校長、黃瑋寧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