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專題(五)|丁志仁:老師必須花更多功夫去審視課程的解構與重構

發布日期: 2018-09-15  /  System
20180915[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未來的學習的樣貌(學習公社)]
自主學習專題(五)01
這天,是丁丁老師的最後一堂課,老師卻退居台下,讓學員們擔綱課程活動的設計。這是源自四月共識營時丁丁的提議,由自願的學員來構思及備課,以「未來的學習樣貌」為主題,帶領豐富的討論與想像。
 
上午
學習公社團隊首先以電影《明日進行曲》預告片進行引言,接著讓同學輪流在不同教室進行跑關,由擔任講師的學員首先簡述概念,接著再用「快問快答」的方式,一同深入探討未來典範轉移下,「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等議題可能歷經的變化。
 
政治
在《微權力》一書中指出,政治其實就是權力的運作。透過歷史的脈絡(從帝王極權到公民)預測未來權力演變的趨勢,可見權力將會趨於「分散與平衡」,由各個社團之間互相制衡。
為何會權力趨於愈來愈分散?主要因為3M革命 (the more, the mobility, the mind Revolution)的興起:增長革命、遷移革命以及心態革命。隨著人們的壽命與教育水平提升產生的量變和質變,隨著技術進步而加速資訊的跨界移動與流通,這些都讓人們對普世價值與公平正義的追求意識甦醒,進而挑戰威權,爭求平等,使傳統強權與統治階層的權力衰微。
所謂的權力,其實就是使人去做原來沒做的事或停止人原本在做的事。權力運作模式有四種,分別是「武力(運用強制力)、守則(訴諸道德與傳統規範)、遊說(訴諸說服與喜好)、回報(訴諸誘因而換取同意)」。其中「說服」和「回報」是較理想施行權力的方式,學員們提醒彼此在教育中是用何種方式與學生溝通。
 
※快問快答
1.中央主管機關是否應開放成立新的師培系統?
2.政府有無義務降低,低社經背景家庭參與實驗教育的經濟門檻?
3.實驗教育機構是否需要在地社區支持?
 
經濟
延續對權力的討論,微權力的現象也在自由經濟市場中出現。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為例——蝦皮與PCHome的市場競爭,可以看見小公司以著完善的使用者介面普及各消費者,更加能快速調整、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而逆勢興起大量削減PCHome原有的市占率。如果從此觀點看知識經濟,未來會有何不一樣的可能呢?
 
※快問快答
1.多數非營利組織服務對象皆為弱勢族群,非營利組織不應獲利?
2.水電自然資源等人民基本需求相關事業,必須由國家掌控,避免遭財團壟斷與哄抬價格?
3.法律對知識財產權的保護,阻礙了知識與創新的進步?
4.如果共產經濟使一切終將免費,則人們會失去創新的動力?
5.以工時交換物品或服務的機制中(時間銀行),來自不同職業的時間應該等值?
 
社會文化
透過找出過去到現在的流向,去揣摩未來社會的樣貌,再去思考未來教育的需求、變化是什麼?
 
社會的微權力現象
以印度為例,當印度發生大停電時,卻有小村莊毫無受到影響。原因是這些村莊已開始建置「智慧型微功率電網」,利用當地太陽能自給自足的能源,利用網路調配供電。隨著科技發展,原先需要集資的中央式電力網絡(也因此造成許多環境破壞的副作用),未來可能也會朝著「微權力」的現象崩解,而變成橫向、分散式的電力網路。
 
幸福與同理心
人類歷史的旅程暗示著這件事情:幸福感的產生無法從物質主義中得到,反而是在發揮同理心與人互動時才能真正找到。
《物聯網革命》這本書提到,「人需要夥伴」這個事實不是心理性的,而是生理性的。基於這樣的觀點來看,只有人真誠與他人互動時才會感覺快樂,然而大多數人在追求物質主義的下,強調物別之分,劃分你的我的,而喪失同伴的真正意義。未來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邁向的是共享的社會,當每個人不再無端擴張自己的所有權,而是意識到自己與地球的連結,而蓄意減少需求,慎重取有。團隊以甘地的快樂理論作總結:「人的快樂根源來自於地球的連結。唯有自願且蓄意減少需求,一個人才可能更堅定且自在和其他人協同生活在一起。」
 
※快問快答
1.史上最沒有偏見也最有同理心的世代,是X世代還是Y世代?
(X世代是1966年~1980年出生的人;Y世代是1981年~2000年出生的人)
 
下午
明日進行曲:翻轉農業篇 https://goo.gl/bVG3Rd
#思考是通往新世界的道路
明日進行曲:擁抱環境篇 https://goo.gl/fDVxio
#自己的地球自己救
明日進行曲:循環經濟篇 https://goo.gl/iXZEtA
#覺醒的力量
明日進行曲:直接民主篇 https://goo.gl/HxfiVj
#拿回人民自主權
明日進行曲:開放教育篇 https://goo.gl/2My2eJ
#學習與陪伴教育者的生命
 
伊立奇《非學校化社會》
下午學員以明日進行曲的預告片再做簡結,並介紹奧地利哲學家伊立奇所撰述的《非學校化社會》。此書針對1950年代工業化社會下的教育進行深刻批判,並提出獨樹一幟的理想教育藍圖,令人訝異的是,此論到現在仍未過時,而且發人深省。
 
參考影片:對教育最沉重的控訴 https://goo.gl/ysmbFR
 
直到現在科技快速進展,當時伊立奇提出的解決方案——教育網絡(Educational Web)才有可能真正落實。
目的
讓所有想學習的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找到教育資源
讓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傳授知識給那些想學習的人
鼓勵所有想對社會大眾提出問題的人都有機會表現他們。
架構
教育資源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
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
夥伴選配網(peer matching)
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
 
大家透過參考伊立奇的架構再仔細思考:未來教育需要的面向是什麼?有沒有伊立奇沒想到的部分?期盼進一步每位學員能創造出未來學習樣貌的新架構。
 
丁丁老師針對今天「把課分給同學」的演練,帶領學員討論自主學習專題下讓學生「主題備課」以及「行動學習」有哪些限制,以此做總結提醒。
1. 把課分給同學,常會導致有些同學躲在特別認真同學後面的現象,反而沒有真正練習到、學習到。主題備課宜以一人為單位,或者讓容易有偷懶傾向的同學先擔任組長給予磨練。
2. 學生備課的主題交由他們做最後決定權,但老師可以給予建議引導,就算孩子以他們熟悉或已經學會的東西來備課也沒關係,備課者通常還是會再經歷一番學習的反芻與深化,得到更多收穫。
3. 孩子在台上領課時應給予完整主控權,老師也要適時放下與隱藏,但孩子通常不善長處理班上氣氛與臨時狀況,此時則應及時協助或提前預防教導。
4. 孩子主題備課的深度與難度到達某個程度後,常會有表達不足的限制。
5. 讓學生主題備課,一定要讓學生事前先跟老師預演,老師其實比起一般授課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與心力。
6. 一定比重的主題備課,會使老師更需要在有限的學期時間內壓縮必須教的東西。老師必須更熟稔各領域裡的核心議題,更慎重選擇要教給學生的能力,花更多功夫去審視課程的解構與重構,才能讓學生有主題備課的空間。
自主學習專題(五)02
自主學習專題(五)03
自主學習專題(五)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