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實驗學校與在地大學端的支持 ──桃竹區華德福學校與清大華德福教育中心(下)|實驗教育亮點

發布日期: 2020-07-17  /  System

三、大學角色的一個責任:提供專業指導

無論是北平華德福或新竹市華德福,兩位王校長在回溯學校實踐華德福教育的過程時,都談到清華大學成虹飛教授,而兩校的實驗教育計畫書中,也都把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列為一個主要的支持單位。2018年5月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舉辦「我的華德福參學與辦學路」系列演講之二‧新竹華德福教育中心篇,邀請成虹飛老師到政大演講。他回應現場聽眾提問時,談到參與新竹市華德福實驗學校的創立過程,以及推動華德福教育十餘年來自己的角色定位。

身為新竹市華德福設校籌備委員之一,參與整個辦學過程的成老師說,就這一點來看,自己的角色就像是個爸爸;等到學校運作後,他會隨時過去探望一下,關注學校狀態,那就像一位叔叔;後來學校運作順暢後,他就變得「可有可無」,所以「大概就是個助產士」。若再從華德福談人的特質來看,他本身是個「風向的人」,可以比擬是一隻「飛來飛去的牛背鷺」,而他身邊有許多「土向的」,能夠腳踏實地的「牛朋友」。牛背鷺就站在牛背上告訴牠值得耕的田,等牛耕田順利了,牛背鷺就飛走。這些牛朋友或許一開始會覺得牛背鷺不夠義氣,後來發現所耕的是一塊值得耕的好田,也就不介意了。

這位自喻為牛背鷺,卻讓實推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教授深有所感,而喻之為「來傳福音的華德福教育的傳教士」的教育工作者說:「我有我的角色,我就是努力去做好我的角色」;而由他主責的華德福教育中心,則不管是在新竹教育大學時期或者後來併入清華大學,都是新竹地區甚至整個臺灣培育華德福師資和推廣華德福教育理念的重要基地。

(一)執行與輔導學校教育實驗計畫

從實驗學校提供給教育部的辦理實驗教育計畫書來看,一般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的「行政組織架構」多半跟原有組織架構相似,比較不同的有三點:一是,少數學校會增加「課程研究發展處/組」,以因應課程創新與教材重編的人力需求。二是,公辦公營學校多由地方政府推薦或指定辦理,所以有些會出現縣市特設的單位,例如宜蘭縣的民族實驗教育學校,都列入「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臺北市的和平實小和博嘉實小則列入「實驗教育諮詢委員會」。三是,華德福學校組織架構相對特別,例如雲林山峰華德福在最前面加了一個「雲林華德福教育發展委員會」;而新竹縣市華德福則特別列出「清華大學」或「新竹華德福校育中心」,而且是整個組織架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如下二圖,引用自兩校計畫書)

 
 組織架構圖
 
實驗教育學校擔負提升教育多元化的任務,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都會編列預算協助辦校。例如雲林縣除了由縣府與學校代表、家長代表、民間基金會代表組成「雲林華德福教育發展委員會」之外,還每年撥款為華德福學校辦理師資培育課程;新竹市政府則專案委託清大負責輔導,如新竹市華德福在計畫書載明,新竹市政府、清大和校方的合作模式是「公立學校─專業合作─自主實驗」,即市政府提供充分的行政支持,委託清大華德福教育中心「負責執行輔導學校進行教育實驗計畫,規劃執行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

師資是實驗教育學校目前最欠缺的一個環節,尤其是華德福學校教師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轉化,但轉化速度又因人而異,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校方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支持系統協助教師進行轉化,是學校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一般公立實驗教育學校的「師資培訓支持系統」,多採取校內外教師觀課、議課,互相觀摩交流,或者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和國教輔導團到校講座及研習等方式,能夠像新竹市華德福這樣有一個專責的輔導單位,不斷辦理各類培訓課程者,比較罕見。

透過合作計畫,新竹市華德福新進教師會參加清大的三年師訓,清大也會協助邀請國內外華德福專長講師駐校指導,而校方則提供清大華德福師訓課程結業的實習教師實習場地。除了開設各種支持華德福教師與家長需要的「專業成長活動」,該中心也被賦予分享華德福教育概念,以及成為新竹市甚至全國之「華德福教育另類教育概念推廣、研究論辯即師培研習基地」的期待。另外,新竹縣北平華德福雖非新竹市委託學校,卻也是由成虹飛教授協助透過讀書會等方式,慢慢凝聚共識,轉型成的華德福學校。準備轉型的前幾年,北平教師團隊多半到宜蘭慈心接受師訓,現在則就近到清大華德福教育中心。

(二)華德福教育在地/本土化

2006、07年間,新竹教育大學開始「有計畫地透過師生國外培訓與延聘國外師資進行工作坊」,並從2009年起開辦師訓課程。2012年成立國內唯一的「華德福教育中心」,「研究及推廣史代納博士所創立之華德福教育」,成為華德福教育深耕新竹市的有利條件。中心主任成虹飛老師說,他的觀點會跟華德福學校現場教師不一樣,「因為不在現場的另外一種位置可以提供另一種觀點」。

1.「華不華德福」與本土化的問題

剛接觸華德福的家長和教師,慢慢會聽到「這個很華德福」、「那樣很不華德福」的標準判斷,但到底怎樣才是華德福?在政大講座中,成虹飛老師透過一段他跟一位受邀來臺開設師培課程的德國華德福教師的對話來說明他的看法。

華德福學校會有耕種課程,但要如何規劃農園?德國華德福學校是依據教堂空間,例如十字通道、圓弧線等等格局來規劃。那麼,臺灣的華德福學校的農園要規劃成怎樣「比較華德福」?那位來自德國的培訓教師自行去看新竹的廟,畫下廟的空間配置跟成老師討論,他說,歐洲教堂是人民的心靈座標,在你們這邊應該是用廟當做心靈座標。

成老師提醒,不是人家用成那樣就跟著規劃成那樣,儀式也不一定要一樣的,要去思考對方的文化根源是什麼?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是什麼?要在跟他們學習時找到我自己。如果人智學是有道理的,我們應該可以從裡面找到自己,而不是嫁接過來當成是自己,這才是一個比較有機的方式。

這就牽涉到「本土化」的問題,回到本土化的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語文系統和歷史,這又牽涉到我們本身對文化歷史和語言系統的瞭解。成老師認為,這需要跨校的華德福工作者長期一起共同努力,雖然近幾年臺灣華德福有聯合備課,有利於以社群的方式從事語文教育,但因為資源還未充分開放流通,離達到目標還有一個距離。對於本土化有共識的華德福學校,則會因應地方條件設計一門跟其他學校較不相同的課程,如北平華德福的山林課程和新竹市華德福的華語文化課程。

2.北平華德福教育特色山林教育

散步課是華德福學校共有的課程,北平華德福則結合學校所在的山村地形做課程變化。低年級到附近的山林探訪,觀察四季變化;中年級進行職業探究、文化踏查,瞭解新埔鎮人文歷史和產業狀態;高年級是在植物和礦物課程外,融入在地客家文化的相關課程;國中生的登山課程則擴及臺灣群山。校方107學年至111學年的實驗教育課程規劃是,「持續調整修正,期望能走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華德福教育。」

3.新竹市華德福的「華語文化課」

新竹市華德福與其他華德福學校比較不同的特色課程是,一到六年級每週都有一門課叫做「華語文化課」,規劃一週一小時,但協調其他課程時間,變成隔週一次兩小時,這門課是首批進校教師思考和討論後所開設的課程。當時教師團隊的想法是,華德福教育源自德國,我們喜歡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但要完全德國元素?如何在地化?因此,透過各華德福學校交流,發展出更貼近土地的課程「華語文化課」。

這門課是希望共通語言的共通文化能在華德福學校保留,所以透過詩詞教學賞析課程,結合日常生活。做法是在二十四節氣脈絡裡放進詩詞,並配合節慶飲食,如月餅、草仔粿,以及歷史、語文、書法、茶道等跨學科課程,有意識地在德國的教育思維裡放進華人文化元素。為了實踐此精神,語文、歷史、手工課也會融入其中,在執行這些課程時,老師得先去學習再帶孩子落實到生活裡,透過生活實踐來延續在地文化。

(三)指向未來的學習

除了因應本土文化做課程轉化之外,華德福學校另一個努力強化的關鍵能力是對特殊需求孩子的輔導。走訪實驗教育學校會發現特殊生比例普遍過高,卻也普遍缺少特教和專輔教師員額。面對這些在體制內學校適應不良而轉校尋求協助的特需生,華德福學校採用融合教育、常態教學,搭配某些具有療癒性質的課程及課後陪伴等方式予以協助。但特需生中往往包含許多無手冊,以致也無相應輔導資源的隱性需求者──例如家長不要孩子去做相關鑑定者,校方如何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

新竹市師華德福的做法是,普遍增強所有教師的特教知能,提升教師整體輔導能力。因為華德福特教跟體制特教不一樣,「華德福教育的支持性課程 Extra Lesson,針對個別孩子的學習障礙,透過一系列肢體活動和繪畫練習,讓這些孩子得以重新發展空間定位、身體地圖以及感官統合能力,有效幫助孩子在讀、寫與算術上的困難,使他在身體上、心智上以及情緒上能有更好的學習。」所以,國內傳統師培體制出身的特教教師和專輔教師所學,未必能順利銜接華德福學校的需求。

1. 療癒教育是華德福教育的精進班

近幾年,清大華德福中心也特別著力規劃華德福特需教育師資的相關培育課程。成虹飛老師指出,國內部分學校的「融合教育」──讓孩子得以就近讀書跟不同能力的孩子共同學習,通常有一些科目還是會把孩子送到資源班,距離真正的融合還有一段距離。在傳統的華德福教育有一個部分是「療癒教育」,是把特殊孩子集中在一班,在華德福教育裡被視為真正深化的、精進班的華德福教育,任教教師必須要有更精進的人智學素養。

成老師之所以關注療癒教育是因為,在臺灣這一部分是發展較慢的,因為是小眾。有很多華德福家長推動華德福可以很快匯聚力量,但若家裡若有特殊孩子,要他們再拿出額外精力辦學就比較難,因此真正能回應特殊孩子的華德福辦學機構目前只有臺中的迦美地華德福,一般華德福學校沒有資源去照顧這樣的孩子,以至於有需求的孩子走投無路。

2. 未來是融合的未來

在2018年政大的演講中成虹飛老師也提到「未來就是融合的未來」,因為適性教育下孩子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也越來越彰顯。其實,現代德國華德福的融合教育也還在起步,2017年4月成老師到柏林的一所融合學校參訪,20幾位孩子一班有六、七位特殊孩子,由雙導師(男女各一)輪流教主課程,互相支援,而且兩位導師對孩子的瞭解都是非常專業、成熟的。但在臺灣多半都還是一個老師用同樣的方式教所有的孩子,相對於眼前孩子的需求,這種教法是過時的。德國華德福也採用許多新的教學方式,例如設置學習角之類的做法,「但那還是華德福嗎?」成老師說,這問題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眼前孩子的需求,作為老師、學校,你應該怎麼辦呢?眼前社會的需要已經不一樣了,國家資源應該怎麼分配呢?這才是向未來學習的前瞻性思考,才是一個包容開放的觀點,以及一個有機性的發展。

由於連續兩屆的新竹市長都支持實驗教育並成立華德福實驗學校,成老師因此思考並聯繫各方,希望能成立「華德福療育教育實驗班」,從一個班開始。華德福教育中心也接下辦理第三屆療育教育師訓(基石華德福第一屆四年師訓至2018年結業、臺中迦美地華德福正辦理第二屆),並且在2019年暑假開設「華德福在職碩士班」課程,它是一個由清華大學和國外合作學校德國斯圖加特自由大學及漢堡華德福師訓學院,三校合作設立的國際課程國際碩士學程,除了師資來自德國,也保留十個名額給外國學員。這個課程是專為華德福在職教師而設,讓華德福第一線工作者可以「透過獨立的學術探究與協同合作,精研人的本質,深化教育的藝術,反省實踐的經驗,面對時代的新課題,向未來學習。」德國教師們也非常開心有這個課程,視之為歷史性的一刻,是個火種,希望能藉此創造未來的華德福樣貌,而不只是維持原來樣子,希望它都不要改變的這種慣性的活動。

四、創造群聚共好的華德福社群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久,這是群的支持力量。2020年2月,政大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舉辦的實驗教育理念講座「空手入白刃:公立學校如何轉型做實驗教育」中,計畫協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談到轉型前要能有一群具有共識的同伴,建立「學習型教師社群」。所謂學習型社群的特徵包括,能自主、能交互支持、有多重管道互動、有創意性探索、團隊角色互補、連結校外教師社群、永續實驗教育成果等七點。

其中,連結校內外教師社群,利用跨校社群的互動來幫助翻轉教師文化這一點,與目前新竹縣市及桃園縣市的華德福教育社群狀態相當吻合。除了各校辦理講座和成長課程會互相支援和參與之外,各校教師也會互相流動,例如新竹市華德福的教師,就有曾在桃園仁美國中附設華德福實驗國中小和新竹縣北平華德福及雲林古坑華德福中學任教者;而各校的師培生也會有默契地先到其他學校實習,學習並溝通各校教學經驗。

清大華德福教育中心的國內合作學校包括北中南多數華德福學校,但就實際校際交流來看,桃園仁美華德福國中小、新竹照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北平華德福實驗學校、新竹華德福實驗學校、麗水華德福教育這幾個華德福教育學校和非學機構、團體,仍因地理位置相近而形成一個區域性的華德福交流圈,也經常透過網絡社群分享華德福經驗,也呼應了詹志禹老師所說:社群會比個人職位更穩定持久,更能永續實驗成果。

在輔導在地實驗教育之外,對於大學角色的責任,成虹飛老師還希望華德福教育中心能成為提供體制內外教育一個平臺和橋梁,希望實驗教育帶來新的可能能夠影響到所有的孩子、教師和學校。因為,一般的華德福學校有自己生存的需要,不太容易兼顧到體制內學校的需求,除非像慈心這樣歷史較久理念成熟的學校,有意識的在支持社會這一部份的需求。相對的,大學端比較能提供平臺讓體制內外有一個橋梁從實驗的場域轉到體制內,例如該中心辦研習就會有很多體制內的教師和校長來上課,這是大學角色的一個責任。現在清大、政大和淡江教育研究所都有在做這樣的努力,但實際上怎麼做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成老師說,最好是有一個網絡,他心中的一個夢想是希望可以為體制內的老師成立一個「華德福之友會」,可以在一起成為社群活動、學習、互通有無,走向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