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的主題課程|實驗教育亮點

發布日期: 2020-07-17  /  System
和平實小「實驗教育計畫」載明,該校「為臺北市第一所,亦為全國第一所於《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條例》公布實行後,全新籌建之公辦國民小學,籌備開辦即肩負起繼往開來的任務。」但是在沒有既有的學生、教師、教室空間,也沒有既有的教學法等框架/包袱/經驗累積的自由狀態下,要新創一間適合小孩學習的實驗學校,該怎麼做?尤其少子化現象持續,在不缺學校的臺北市會需要怎樣的一所小學?

2018年3月,是初任也是和平實小首任的黃志順校長,轉貼[親子天下]的〈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的一天  北市和平實小:從零打造芬蘭式主題教學〉一文於個人臉書,並留言說明:「我們的確從零開始,不過並非想要打造芬蘭式主題教學。」教師團隊去赫爾辛基學校參訪,確實「獲得許多見識和啟發,卻從來沒想過模仿芬蘭的什麼。」「『從零打造源自於教師專業發展及孩子自主學習的主題式教學』,才是和平實小的課程核心、精準的文章標題。」

無意模仿也不是芬蘭式的一個能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並且可以發展教師專業的主題式教學,該怎麼規劃?如何呼應國家課綱的基礎能力?各領域學科如何跟主題課程銜接?有許多無例可循的狀況,在這所肩負繼往開來任務的新創實小前方;而它也正透過逐年實踐和累積,形塑一個臺灣未來學校的可能樣貌。

一、預備了四十多年之後的華麗登場

2014年底實驗三法頒布後,在2017年8月開學的臺北市第一所全新籌辦的實驗學校──和平實驗國民小學,猶如「橫空出世」。不過,回溯設校歷史或更早前的都市更新計畫,會知道它其實是一所自1973年就預定設立,卻歷經44年才開學的公立小學。

(一)44年前就預定要辦學校

和平實小所在的區域,在1973年9月的都市更新計畫中,公告為學校預定地,但直到25年後的1998年,臺北市政府才核定「成立和平國小籌備處」,並在2004年,借用大安國小的一間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從公告預定設校到設校籌備處正式成立,經過31年。
之後又過了十年,2014年《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通過,原本受少子化浪潮影響,已從一般公立國小的規劃轉向特色小學計畫的和平小學籌備處,再次轉向,在市府建議下規劃做實驗小學。十年間,預定地先蓋起「大安運動中心」並準備興建「和平籃球場」,滿足市民運動需求。但那是一塊學校用地,名實得相符,因此幾經轉彎後,還是按照44年前的計畫,蓋了一所學校。

(二)實驗教育Café

辦一所實驗學校必備的條件是「特定教育理念」,若無特定理念但想做創新教學,或者運用社區人文條件做特色課程,則在體制內就可實行,無需申請為實驗學校。因此,和平實小籌備處於2015年確定朝實驗教育規劃後,首先思考的問題就是「國民教育脈絡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意涵」,以此「釐清國民教育及實驗教育兩者間之辨證性,做為籌設和平實小之立基根本。」

為釐清立校根本和辦學模式,自2015年4月22日起,每週三下午有個「實驗教育Café」時間,邀請對實驗教育有熱忱的教師、家長和各界人士到籌備處,聊聊教育的想像,讓各種創新思維彼此激盪,一起構築實驗教育的具體作為。最後歸納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一個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要以孩子的學習為根本,因此要讓孩子有學習動機和自己的學習步調。

(三)首善之都「蛋黃區」的0.06

2019年8月和平實小第三年開學,該學年招生報名抽籤的新生共476人,總錄取率是一百人錄取12人。但如果按照入學資格排序,一是保障一成名額給在校生的弟弟、妹妹(6/58);二是九成名額中的六成保障給原學區生(31/58);最後九成中的四成才開放給所有臺北市新生,即所謂的大學區名額(21/58)來計算,則該年度大學區是378人登記爭取21個名額,錄取率是0.055,較前年的0.06(22/356)還低。

和平實小所在大安區是房仲業者稱為「蛋黃區」的高價地段,那裡有高規格的運動中心、籃球場和大安森林公園,還有臺灣大學、師範大學、師大附中、金華國中等各級學校,是臺北市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四十多年前的都更計畫設定學校預定地,及原本規劃為36班的和平國小,都是考量人口成長需求,只是後來少子化降低了設校的急切性。

接受北市府指定辦理實驗學校的和平實小,規模設定是六個年級,各兩班,每班29人,全校滿招時共計12班,348人。106學年是第一年,招收一到三年級及附屬幼兒園兩班(共60人,不納入實驗計畫),之後小學部逐年新增至六年級。每年招生都滿額,而且一位難求,顯示臺北市家長對這所新設實小的高度支持。

就臺灣教育變革歷程來看,這所位在臺北市精華地段,擁有最新設備與不同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公立實小,正代表國民教育的一個新創案例。2018年教育部所出版,介紹臺灣各級學校及教育制度的對外文宣刊物‘Education in Taiwan(2018-2019)’裡,和平實小成為義務教育篇章裡的代表學校,顯示臺北市與教育部對這所學校的重視。

二、「有別一般的公立小學」

2020年3月,和平實小教師群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改採網路直播辦理招生說明會。黃志順校長說明,2014年頒布的實驗三法,讓臺灣的體制學校有機會做體制外的教育,而和平實小是百分之百的體制內的公立學校,所以有一定的現實條件限制。但是,「和平實小真的很不一樣!」因為它實實在在的在做「實驗教育計畫」載記的所有事情。這份計畫書可以在校方官網找到,教師群也多次提醒家長們自行閱讀來瞭解學校。

計畫書寫出和平實小在眾多具有理念、經營特色和辦學績效的臺北市公立小學中的自我定位。校方思考:「和平實小又能有何不同?」而且「這些創新與不同,還能提供家長不一樣的選擇」,也能「符合教育規準及學習成效」。考量自身條件,和平實小不能成為體制外學校樣態,但能借鏡各類體制外的辦學經驗,「成為一所公立學校當中完全與眾不同,真正以『學生適性』和『有效學習』為依歸,又讓學生充分展能、發光發熱的『有別一般的公立小學』」。

(一)實驗教育理念──自主學習是核心願景

「應許自主學習的公立小學」是和平實小的實驗教育名稱,「應許」一詞很容易聯想到「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在《聖經》中耶和華答應給亞伯拉罕後代的那塊流著奶與蜜的土地。「應許」是一種承諾,必然做到的誓言,但得到應許之地從來不只是耶和華的事,它需要亞伯拉罕及其後代子孫的行動。

那麼,「應許孩子自主學習」的校方採取哪些做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才能讓孩子願意自主學習和知道怎麼自主學習?選擇把孩子送到和平實小的家長,又需要採取哪些相應行動?

和平實小願景圖

(二)親師生是自主學習共同體

「自主學習」是和平實小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最終目標是培養出能自主學習的孩子。所以,在課程與教學設計上,校方致力讓孩子有空間去選擇、規劃、尋找資源、實踐和反思,並在學習中增長品格和能力。在到達目標的過程中,除了學生本身,家長和教師也都會捲進自主學習的狀態,成為共同體。

「孩子的學習歷程就是老師引導他們的歷程,孩子怎麼學就是老師怎麼教的歷程」,黃校長認為教師能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看似以孩子為中心卻是教師為中心。教師的專業和熱情是教育關鍵,因此在和平,教師教學是學校經營的運作核心,行政支持教學,校長負責對外經營並撐起教師做好課程的空間。同樣的,在教室中的教師就成為類似行政角色,協助學生完成想做的事;而家長也會以各種方式參與,成為「教育合夥人」,提供孩子需要的學習支架。

這過程需要很多的信任。2018年3月[親子天下]發表一系列「實驗媽咪」所寫文章,總標題是「和平實小側記」。這位「因為認同『自主學習』的理念,選擇讓孩子進和平實小」的媽媽,記錄孩子就讀兩個學季後,她對學校和孩子學習狀態的觀察,以及家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她談到「實驗教育的不確定性與額外支出,家長是否能支持?」例如,當孩子需要購買教具或各種旅行活動等額外支出,家長是否願意承擔?教師的教法和課程內容會隨著孩子狀態做調整,家長是否願意開放心態,一起陪伴孩子和老師?另一篇〈實驗教育實驗的其實不是孩子〉,則以親身體會呼應校方所言,在教師之外,家長是學校課程得以順利運作的另一關鍵。

(三)四學季制與課程規劃

親師生自主學習目標的搭配措施,是學校的課程安排和學制。和平實小與越來越多的實驗學校,選擇將一學年分為四個學季,讓師生每隔十週課程就有一週(春假和秋假)到四週(暑假)的休整時間。這樣可以保持師生的學習張力,降低長假後的學習滑溜現象,也給學生適度的空白時間消化所學。

另一個課程創新是把一般體制學校的國英數社自、健康、音樂、體育等分科教學,整合成「主題課程」,搭配以數學、語文為主的「基礎課程」,以及每天的「體適能課程」,作為每日學習主軸。另外,還有一般學校少見的選修課程,讓中、高年級學生按照個人興趣選修,隨著年級上升選修課在總課程數所占的比率也會提升。

親師生為主體的「人的組成樣態」是成就一所學校風貌的關鍵,而制度和課程規劃則會影響人是否能充分發展。為了達到孩子能自主學習的目標,和平實小選擇以貼近日常生活情境的主題課程為主,並以類似國英數分科的基礎課程為輔,讓兩者承接互補。109學年度新生入學招生說明會中,基礎課程教師說明,「主題課是誘發孩子學習的利器」,而「基礎課是輔助學習的工具,也是掌握自主學習的根本」,「主題課裡有基礎課,基礎課裡也有主題課的影子」,學習不會是切割零散的,這是和平實小與一般公立學校最不一樣的課程模式。

三、24個主題課程

和平實小的主題課程,「是孩子在校學習時間中最主要的學習安排」,《實驗教育計畫》計算其比重:「以低年級為例高達48%,隨著年級增長、認知發展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進展及掌握,增加選修課程。但中高年級的主題課程仍有38 %及34 %。」「主題課程之24個方案」是「正式課程最關鍵所在」。這也是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幾次邀請和平教師團隊,在2019年的實驗教育論壇舉辦一日工作坊,以及分別在臺南和臺中有兩場一日在職教師培力工作坊,場場爆滿的原因──各校教師和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都想更進一步瞭解主題教學。以下課程相關說明,多根據這幾場工作坊而來。
 
   類別時間 低年級 中年級 高年級
正式課程總時間(分鐘/mins) 920 1160 1280
主題課程 360 400 480
基礎課程 280 240 200
體適能課程 200 200 200
家族時間 80 80 80
選修課程 0 240 320
各類課程占正式課程比例(%) 低年級 中年級 高年級
主題課程 40 % 34 % 37 %
基礎課程 30 % 21 % 16 %
體適能課程 22 % 17 % 16 %
家族時間 8 % 7 % 6 %
選修課程 0 21 % 25 %

(一)和平主題課程如何而來?

最初舉行「實驗教育café」時,許多人來自不同地方,身分也多樣,有家長、實驗教育工作者、教師、社會人士……。每週三固定聚集發想:如果有一間學校可自行規劃課程,小學六年將會包括哪些內容?這群人就一直丟想法。一開始超過24個課程名稱,後來漸漸收合、匯聚大家的教育意象,思考教育部課綱對小學生完成六年學習應有之基本期待,包括學力指標會與哪些課程結合?能融入哪些課程?就這樣,將教育工作者的想法結合課綱規定找出交集,去蕪存菁,最後再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擬定目前的24個主題課程。

這些主題分布於一至六年級,包含健康自主、情緒自主、學力自主,其中學力自主又包含數理與人文領域,同時含跨三大課程主軸:多樣健康生活、實踐關懷行動、體驗設計思考。原則上是一個學年四個學季,六學年完成24個主題課程,但會因應學生學習狀態做調整,而且這種調整一直在發生。

(二)為何採取主題課程為課程主軸?

採取主題課程有兩大原因:一是,沒有既定的課本不會被框住,可以根據孩子實際需求來調整;一是,打破學科,讓孩子在真實情境裡學習,孩子學到的東西立刻可以在生活中應用。根本理念是回到孩子的身上去想,因應孩子的需求來設計,是使用主題式課程的原因。

《實驗教育計畫》則從另一方面來說明:是有感於我國國民教育實施現狀,造成孩子「深受升學主義之苦」,同時,「學校學習生活經驗,總是以零散碎裂的知識學習方式進行」,孩子的學習和現實生活脫節,所習得的內容難以融合貫通,進而運用於生活情境來「獲得問題解決的能力和自信」。因此,孩子「難以應付日漸複雜多變的未來生活及環境局勢」。辦學團隊看見問題點,尋求改變。從生活汲取題材,注重實作經驗和運用知識的主題課程,是開拓國民教育另一種可能面貌的可行方式。
 
教育願景 健康自主 情緒自主 學力自主
實踐脈絡 多樣選擇、規劃執行、尋求資源、實踐分享、體驗反思
課程主軸 多樣健康生活 實踐關懷行動 體驗設計思考
24個
主題課程
G1生活高手(生活)
G2野餐規劃師(生活)
G3健康小學堂(健康)
G4 和平村慶(健康)
G5和平童劇團(美感)
G6營養總鋪師(健康)
G1小農食堂(愛自己)
G2愛心特攻(愛別人)
G3生態好野人(愛環境)
G4心情設計(愛別人)
G5志工企業(愛社會)
G6和平聯合(愛環境)
[數理]
G1童玩設計師
G2空間設計師
G3科學實驗家
G4城市建築師
G5財經俱樂部
G6超級創客
[人文社會]
G1故事大玩家
G2社區導遊
G3文化時光機
G4獨立書店長
G5和平出版社
G6壯遊冒險家
 
(三)如何依據主題設計十週課程?

1. 初心‧出發點

實驗教育論壇的一日工作坊中,和平實小教師團隊在帶領學員開始規劃十週課程時,提綱挈領說明:知道孩子的樣子,願意滿足每一個孩子的起始點,這就是和平實小課程設計的初心;以此為出發點,課程設計以孩子的身心發展為主要考量,要能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並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因此,雖然教師群會事先規劃課程內容,但教學時會根據孩子的需求做調整。

2.規劃課程的幾個步驟:發散、聚合、分享、回饋和修正

和平教師團隊規畫主題課程時,會先發散式的盡情發揮所有人的想法,而後再聚合、梳理成十週課程架構。講師提醒,一開始嘗試創造課程原型的時間不需要太久,而且要有「很有可能全部打掉重練」的心理準備。例如,之前和平團隊在籌備時期開展了一年的課程,遇到孩子沒多久就打破重練。關鍵是,要保持不斷修正的彈性空間。

主題課程初步架構完成後,會分享給其他年級教師,並請對方給予回饋。它的用意在於彼此關注,彼此收集想法,雖然未必全部採用,但一定能夠幫助修正和看見。課程雛形出來後,就要「導入自主學習機制」,考量「原則與例外、整體與部分、結構與細節」,在整體課程規劃中,因應孩子可能的需求提供選擇並統整全體狀態,把現有的「人力、時間、資源」分配到適當的時機點。

3. 學習的五個歷程:探索體驗→增能→實作→分享→修正

主題課程根據孩子的需求來規劃,包括小孩探索體驗的需求、希望能做到或做好的增能需求,以及參與各種實作練習、成果分享和進行調整修正後,完成一系列任務後的滿足感。

(1)探索體驗:專家角色

主題課程的24個主題都跟取材自現實生活,讓小孩因為課程學習更瞭解現實世界人事物,並能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在「實驗教育café」時期,籌備團隊在大量的對談和衡量各種取材方式後,認為藉由各行各業的「專家角色」,例如書店店長、廚師、農夫、創客、冒險家等等,帶孩子熟悉該主題後去模擬專家角色,是課程設計的一個可行方法。另外,引入專家角色,也是為了協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在實作中孩子透過角色模擬的探索和體驗過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這是選擇主題式課程的主要邏輯。

(2) 增能、實作、分享和修正

進行主題課程時,教師會先設計相關活動和邀請相關人物讓學生逐步進入主題。例如,二年級第四學季的主題是「社區導遊」,其中的專家「導覽員」是一種專業人員。教師設計課程時可以請學生找資料,將考上一個導覽員必備資格排入課程,也可以帶孩子去請一位導覽員帶導覽,讓他們去觀察,訓練五感觀察力。觀察專家的工作模式後,孩子會進行模擬任務,例如擔任社區導覽員,教師適時的幫他們增能,例如讓他們的口語表達更吸引人,並進行練習和調整。
再如四年級的「獨立書店長」主題,可以請孩子分享逛書店心得、邀請之前做過同一主題的學長姐來分享、聊聊各自心目中的小書店、一日店長體驗、請小孩一起去邀約職人來分享心路歷程等等,都可以是課程的一部分。最後可以透過情境模擬和換位思考等方式,帶孩子討論各種專業人員的工作理念和甘苦談。
4.教師適時提供支援
為了讓孩子更充分瞭解專家角色,教師會引進各種外界資源。例如學員規劃的「咱的社區我來導覽」這主題,是要將社區跟學校課程結合,透過十週課程認識社區人事物。除了帶孩子去找導覽員之外,在成果發表時教師也會協助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小孩的導覽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善用工具協助孩子去理解為什麼做這件事、怎麼做、做什麼,因此,老師要善觀察。
5.構思課程需要思考的面向
實驗教育論壇一日工作坊中,黃志順校長提醒學員,設計課程要考量課程的可行性,也要確認這是「符應孩子需求的課程」,若課程是老師想要教的而不是孩子需要的,甚至完全弄不清楚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對孩子是種傷害。這也是和平教師團隊所強調,課程設計要能「維持孩子學習動機」,要考量「是否適合孩子的階段認知發展」,還要能「顧及孩子的各種學習風格,讓孩子都有機會參與」。這種以孩子需求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就不會是以學科為中心拼湊組成的教學,也會是一個有整體脈絡、不斷裂的課程。
最後特別提出的是每週五的兩堂正式課程──「混齡家族」時間。在2018年12月「實驗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黃志順校長以混齡家族為主題,發表論文〈混中不求序、更為真性情:一所公辦學校型態實驗小學的混齡家族課程經驗〉。文中敘明和平實小之所以規劃「混齡家族」,用意在「形塑孩子的真正學習」。校方將全校從幼兒園到國小各年級學生,混齡組成四大家族,各有不同的活動內容,所以同年級學生間會有各家族的差異學習經驗,並成為日常話題。校方希望能讓孩子從「知道別人的不一樣」後,「回過頭來理解自己的特性」,課程目標在於形塑一個家──「有人味、覓共識」。
綜觀所有課程活動規劃,和平實小無疑是一所全新的很不一樣的公立國小學,雖然黃校長曾說,判定一所學校是否真的成功需要三十年,而今(2020年)和平實小辦學才邁進第四年,也才會有第一屆六年級班。日後,前方勢必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實驗教育學校共有的實驗教師需求,尤其是特教師資的員額和人才需求,都有待相關法規和大學師培中心相關課程的支持。但也正如黃校長所言,校方在「慢慢走出一條對小學教育,可以不一樣且又稍微接近孩子們學習狀態本質的路」,並確信「和平實小存在的價值,在於提供對公立學校(小學)多元及差異化,增加教育選擇權及公共化的維度。」這條繼往開來的辦學之路很長,需要陪伴與等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