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滾動報導 I 2020推廣講座彰化場(戶外探索與實驗教育) 講座精華摘要

發布日期: 2020-11-05  /  System

彰化場推廣講座 重點精華摘要(有魔法的學校look like...?!) 

 

一、翻轉的槓桿點

10月份的最後一天,新竹市光武國中 林茂成校長應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之邀,到彰化縣和美實驗學校與中部地區有心於創新教育的教師、家長和民眾,分享二十年來他在光武國中推動戶外探究教育之歷程。

熟知林校長教育歷程的實推中心協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開場時提到,在推動實驗教育理念時,也注意到一些具有創新實驗精神DNA的體制內學校,它們是實驗教育的重要夥伴。其中,光武國中的翻轉經驗就相當值得大家參考,而林校長開創的戶外探索體驗,正是該校翻轉的槓桿點。

 

二、因為我們願意

林茂成校長說,詹志禹老師的開場帶他回到好久以前的記憶。於是,校長從他在2001年帶光武國中中輟生去溯溪這件事談起。而今,溯溪和爬山等戶外探究課程,經過不斷持續和修正,在光武國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廣受家長和社區支持的「法拉第少年」。校長說,因為我們願意,所以知道怎麼走,而且會來來回回不斷修正、改變。

#你願意先接納他嗎?

 

三、單車環島課程:感受土地的溫度、人、故事

自2008年開始,光武國中學生每年單車環島一次,16天15夜,每年都會有一個主題,例如單車義診,就是幫有需要的人修車。光武國中每週有兩堂單車組裝課程,這跟升學考試無關,卻能讓學生「有移動的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別人。

今年的主題是做臺灣的NGO,因此學生環島到花蓮,參與五味屋的房子翻修工程,也和臺東書屋和民雄書屋等長期紮根土地的團體,連結在一起。

這些人、事讓孩子去感受和思考──原來有這樣的人願意如此過生活。而這些正準備闖入世界的國中生,也能在環島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在環境中生存,學習簡單物質生活的樂趣。說到底,單車只是一個幌子,是讓孩子離開舒適圈跟人連結、互助的工具。

#讓孩子體驗最簡單的生活和本領
 

四、怎麼經營、活在土地上?

林校長特別強調「孩子要有移動的能力」,也特別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他舉法國和瑞士國民在使用山屋後,必將場地清理乾淨,恢復原狀為例,提醒在臺灣的我們對環境的使用和維護,尚有更多改善的空間。而「教學者要更極力地成為學生的榜樣」,因為「老師做學生學」,「這些孩子都是我們一起教出來的」。孩子怎麼跟環境互動,怎麼經營、活在土地上,取決於大人的生活態度。

#讓環境乾淨的不是掃地的阿桑是我們自己

 

五、生命力度得千錘百鍊

光武國中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戶外課程,但這些課程是逐年加入的,包括2003年秋天登山、2004年夏天溯溪、2006年冬天海洋、2008年春天單車服務。一年又一年,持續不斷;同時,持續不變的是合歡山、新竹縣泰崗溪、綠島的海和臺灣環島這些戶外教室。

一年一年的無限輪迴過程,會有不同心境和體會,學生因此累積生命的能量,而同一座山爬了17年後,教學者又如何去看待自己手中這份與其他人不一樣的職業?
 

歡迎加盟

林校長歡迎各校一起成為光武戶外教育的加盟學校,但必要條件是:

1.加盟時間至少三年(謝絕「沾醬油」);

2.至少兩位老師一起來,其中一位必要是第一線的導師或專任教師;

3.至少帶一位學生來參與。

校長說:「我有把握你的孩子來參加,回去會不一樣!」而老師要親自「下來看看」,經歷孩子的經歷,如此師生的語彙才能連結──「不是老師說了算」。
 

六、面對問題

林校長總結二十年來的戶外探索課程,將「遇到中輟生」作為這一階段的「焦點問題」,而當時還是林主任的他所採應對之道是「做對的事」──「勇於處理那些常被忽視卻會深深影響學校的問題」。

林校長提醒,光武的戶外課程已經走了二十年,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問題和應對之道,因此,若各校要參考光武的經驗,先得瞭解自己學校當前的問題。
 

七、光武戶外課程的進化過程

1. 問題焦點化:2001年的中輟生~做對的事

孩子的笑臉和不斷加深的師生情誼是最好的前進動力,漸漸的中輟生少了。

2. 焦點議題化:2005年成立科學資優班做「專題研究」~累積成功經驗

以戶外做為教室進行自然科學探究課程。

2007年開始全國國中增加六節彈性學習學習時間,光武國中用其中兩節來加開社團課,引進地方產業和專業教師。為了確保課程品質,在有限經費下需要跟講師不斷地來回溝通、說服和爭取。

3. 議題課程化:2011年四季探索~完備系統

導師利用兩堂彈性課程做戶外探究課程延伸出的自主課程,並將課程規劃提交課發會通過。

導師在設計課程時,要「面對孩子的生命需求」,因此教師必須瞭解自己班上孩子的狀態,並設計出高度個別化和彈性化的課程。

4. 課程校園化:2015年做成「校本課程」~生態文化

目前光武國中約有1300名學生,全數透過戶外探究課程瞭解自己的土地,鍛鍊自己勇敢面對問題和連結世界的能力。同時,如何在課程進行中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也是課程重點。

#問題焦點化_焦點議題化_議題課程化_課程校園化(四大階段)
 

八、六節彈性課程活化了其他28節領域課程

經過二十年的經營,光武的學生數倍數成長,要入學者必須依據設籍時間排列。林校長認為將六節彈性課程運用在社團、班級自由講壇和戶外課程延伸的導師自主課程是關鍵。因為這些課程引導孩子的潛能發展,協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進而更能面對學科上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因為學習設計課程,並且在學習社群分享自己的課程實踐而成長。
 

九、能力是用來幫助人的

光武國中的戶外探究課程是要讓師生學習人跟人的關係,學會合作的力量,並用學習到的能力來幫助別人。但在爬山、溯溪、騎單車時,即使已經做好行前訓練,卻難免仍發生意外,也會有哭泣想家的孩子。校長說,碰到意外時,就是面對,承擔起責任;師生都會有恐懼,就是陪伴一起走過。

這些學生也會成長,從小隊學員變成幹部,最後成為隊輔。能力越強責任越大。今年學校嚮導也換人了,由光武自己的畢業生回校擔當。

 

十、前進的力量

QA時間,校長回應現場提問,說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因為這條路太辛苦了!「真苦啊!」但「我有一群夥伴」,成為彼此的依靠,能夠繼續將課程做下去。還有,小朋友的回饋也是林校長的力量來源,看著孩子的改變是真正前進的力量。

 

結尾:連小學生都能做的課程

未來林校長將致力讓課程系統更完備,讓每位教師都能依照其特質和能力擔當不同的課程夥伴。他認為光武的這套課程,也適合小學生。例如鹿港鹿東國小就是課程加盟學校之一。
 

詹志禹老師也認為,這套課程在國小更容易進行跨領域的課程設計,更有空間去實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驗證明,只要能掌握課程本質和學生本質,這套課程不但有助於學科學習,也會改善師生關係,因為在登山和溯溪過程中,師生會有「共創故事後的感通」,學生更能真誠面對教師的期待。長期持續,學習就能循環深化,六節彈性課程也成為活化光武國中的關鍵。
 

另外,光武國中在戶外課程中帶領學生過簡樸少欲的環保生活,是真正的環保精神。詹老師建議在場教師回到學校後,可以反思自己學校的狀態,從自己的階段開始回應學生的需求,再適當利用林校長提供的模式,一起為下一代帶來希望。

#以全世界為教室而非以教室為全世界


在期待我們孩子振臂飛翔前,我們應該讓他/她的翅膀更強壯、視野更開闊以及心中保有一片乾淨的蔚藍天空、翠綠山林與潔白海灣。


---

攝影: 李嘉年

文字記錄: 黃淑芬

彙整編輯: 林家瑄

----

完整圖文詳見官方粉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