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學校、社區與基金會的共榮、共好|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發布日期: 2019-10-29  /  System
在沿山公路185縣道上,位處公路中間地帶、倚靠大武山腳的「餉潭國小」,是屏東縣新埤鄉孕育教育種子的學習園地。民國12年創立,走過自然災害的考驗與裁併校的危機後,成功於民國107年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

這次的參訪行程從「樂齡學員」為大家展演的音樂派對中啟程!阿公阿嬤們用陶笛和歌聲唱奏台灣民俗歌謠「望春風」,悠揚而熱情的樂聲展現新埤鄉在地的活力與人情味。樂齡學員大多來自學校的「樂齡學習中心」,由在地的耆老或是學童們的家中長輩所組成,他們在這裡學習才藝、籌組表演樂隊、擔任學校愛心志工,同時也擔任學童守護者的身份,總是關心著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及課後生活。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1

學校X社區:打造共榮、共好的文教園地
「我們希望給貧苦的孩子一盞明燈,讓他們圓滿求學之夢,並提升每個生命的尊嚴、信心與價值。」

單親、隔代教養及新移民外配,是新埤鄉常見的家庭組合。由於老化人口、新住民家庭及請領補助維生的人口數多,因此家庭功能常有所缺憾、學童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出現問題,種種因素造就弱勢與貧窮的一再複製,成為學習最艱峻的高牆。

但,餉潭國小的現任校長林秀英女士認為「學校教育」能改變這樣的趨勢,也能帶動社區的翻新與成長。因此,以整合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共榮、共好」為目標,林校長與餉潭國小的師生開始把社區居民帶進校園,運用「老幼共學」、「社區共學」的概念,先後開辦「課後照顧團隊」、「夜光天使團隊」、「樂齡班」、「故事班」等的共學團體,在陪伴學子們完成課業之餘也一同參與學習,扭轉了偏鄉教育普遍缺乏師資及課後輔導的舊貌。

年年限量出版的「家鄉故事繪本」便是老幼共學最佳的成果展現。由校長和師長們指導學童踏查紀錄,再加上樂齡學員們對在歷史及地理環境的知識寶庫,共譜出圖文並茂的家鄉生活故事,牽緊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2

多元展能X生態智慧:傳承永續發展
餉潭國小配合自然季節的時序,將課程規劃為「春、夏、秋、冬」四期,校園的「生態池」和「幸福園圃」是學生們實作和學習的大自然場域 ; 除此之外,「角鴞」是校園裡常見的特有物種,也是學生們體悟和觀察自然生命的學習資源。

親近生態教育的同時,餉潭也注重學科的認知學習、生活技能的擴展以及品格教育,為品格教育所開辦的「品格茶文化」就是結合多元實作學和生態智慧教育的展現。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3


分組座談交流會精選問答
教師場
Q:你們為什麼決定改成四學期制?
A:四學期制不是教師決定的,是來之前公辦民營的契約裡就簽訂的。大家都知道,過了暑假孩子回來狀態就不一樣了,被人家影響,尤其在我們偏鄉,這裡的廟班很容易吸引我們的孩子,四學期制是減少孩子放長假的風險,降低假期的失學率、行為偏差的機率。除了四學期制縮短假期長度,我們還會在假期辦營隊,這個營隊是轉型之前就已持續在辦,基金會進來之後,我們比較有系統、資源比較足夠,不用疲於奔命寫計畫、找錢。受惠最大的是社區跟學生,但行政人員就比較辛苦了,因為平常是全校很多人一起照顧小孩,可是放假的時候只剩下行政人員。還好,基金會體恤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辛勞,特別聘了四位特招老師在假期間陪伴孩子,他們四個加我們行政人員,一樣顧那一大群的小孩,我們學校的假期營隊參加率非常高,高達百分之九十幾。

Q:在有實驗教育跟沒有實驗教育,從兩個學期變到四個學期,老師看學生在裡面的狀態有那些改變?
A:我們還沒實行四學期制之前,一方面要趕課程、一方面又要帶小朋友出去活動,活動完之後他們不可能馬上就靜下心來聽老師上課,所以就是出去之後又要拉回來、好不容易快要穩下來了又要帶出去,一直在轉換中間。換了四學期制後,最大的不同是,由學校這邊設計課程,我們在這十週裡面盡量以學業的課程為主,活動的課程我們則放到營隊。這樣的好處是,我們在上課的時候你不會出去玩之後要想辦法把小朋友的心拉回來在課堂上學習,可以有所區分,在上課或活動中都能更專注。

Q:學員:老師們為什麼會想來這間學校?
A:我歷經三任校長,我是代課老師,我們之前也是在別的地方四處流浪,那一年剛好來到餉潭,剛好餉潭有一群老師會帶著我們去觀察外面的東西,很有趣,所以我就一直留下來。為什麼進入實驗教育之後我還要進來是因為我有看到小朋友的成長,像我們剛開始來的時候這邊的家長是不管我們的,就是你一開車進來家長就是直接在門口打牌給你看,阿嬤忙的時候還會叫小孫子幫她打,我們那時候是這樣,後來的校長和老師都很努力,留下來是因為一直看到說小朋友有成長。還有去年,雖然很痛苦,主任要求我們,公辦民營有很多要適應的地方,其實那時候也很掙扎要不要留下來,可是我覺得反正代課老師到哪個地方都是要適應,而且可能對自己有一點點期待,覺得跟著主任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所以我就又選擇留下來。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4

家長&孩子&校長場
Q:老幼共學做些什麼?學什麼?
A:陶笛、太鼓、律動舞蹈...等的才藝都是假日樂齡班的授課內容,通常在禮拜六早上,很多孩子都會來參與。「共學、共好」的媽媽讀書會、夜光天使、課後輔導多利用晚上時間,除了學科的學習還會有特別的「議題討論時間」,讓三代之間彼此的想法交流、溝通。

Q:校長剛來的時候,學校跟社區應該是分離的,是如何做到共學共好的?家長怎麼過來的?
A:其實是我們社區的阿公阿嬤先踏出第一步的,他們從「想學英文」開始,決定在學校成立共學團體,開啟「樂齡學習中心」的開端 ; 還有維持學校與社區永續的「生態工作」也是阿公阿嬤想要做、願意踏進校園的原因。

A:學校有非常多活動,是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久而久之開始參與學校事務,例如:加入禮拜六早上的樂齡班。一個早上,孩子去學直排輪、自己去上喜歡的手工藝課,一起度過美好的假日學習日。近期開設的「媽媽讀書會培訓班」,讓家長們學習如何「伴讀」,對於陪伴孩子成長是重要的關鍵,因此家長蠻有意願參與的。

Q:家長與孩子從一般學校到實驗學校的心境?
A:以前在傳統的升學型學校只是在「完成功課」和取得競爭後的分數而已,缺乏培養自己的概念,來餉潭做到實驗教育後,「自主學習」的動機比較強,孩子也樂於在主題式的課程安排中「做中學」,能學習到學科知識外,也能讓他們親自大自然、磨練生活技能。其中,餉潭的「人數少」也是一個優勢,因為這樣教師與學生間的連結較深,較能顧及到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5

基金會場
基金會座談的地點在餉潭中央建築的二樓,前後都有露臺,剛下完雨的風涼爽地吹過。他們設了兩個茶席,由餉潭的畢業生一步一步按照茶道流程泡茶給我們喝。他們在泡的時候,我們大氣也不敢喘一下,怕打擾了蒸氣、茶葉與撒在桌上的花瓣。

Q:課程發展著重在在地化課程嗎?也有國際化的規劃嗎?
A:沒有錯,像我們的生態都是在地取材。國際化的部分我們是有雙語課程,我們想要推動國際教育,只是先從語言開始學起。我們有一個計畫,鼓勵這些孩子如果可以達到某一個我們要求的目標,我們這次就有規劃要去新加坡遊學或參訪,這個計畫一直在進行,就是想藉助不管是鼓勵還是要求的方式,小孩都可以學習。我們理想的目標是全校73個小孩都可以去,但不太可能,如果可以如期達到我們的要求,經費的部分就會由基金會來籌募。

Q:基金會跟學校如何結合?
A:為什麼我一直在強調對於校長跟主任的付出,我們一直很感謝,其實去年他們非常辛苦,不是只有我們辛苦而已,他們比我們更辛苦。他們要付出勞力,為了全校往前走。剛進來的時候,為了讓校園設備得到比較好的改善,我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加班進行,結果看到校長跟主任也在加班,那時候一份心力就在那時候結合起來。不然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們「你們基金會要怎麼跟學校結合?」,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就結合了。不然其實基金會扮演的角色,如果我們是用制式化管理或經營,其實結果會有點...因為學校這邊,校長本來在學校運作跟社區本來就很緊密,如果我們來了之後,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讓學校呈現出來,其實會有很大的困難。我們來的時候就選擇是一個協力的角色,也因為這樣心態的調整,就可以跟學校有比較好的配合。

Q:基金會的圓夢計畫要申請嗎?如何協助小孩圓夢?
A:我們在過去就有舉辦全屏東縣,從高中國中到國小獎助學金的發放,不管是經由教育部發文,還是我們自己發文,同學就可以來申請。我們還是把品德列為第一優先,品德是佔了50%,智育的部分也是佔了50%。品德的部分很難去評比,我們是經由學校老師推薦,學生是要寫一篇短文,敘述他在家裡承擔什麼工作。我們從助學金,到了民國99年後開始轉型,後來又創立了菁英圓夢計畫,菁英的部份是自己本身希望可以在學業上繼續成長或深造,圓夢的部分我們希望藉由我們基金會的支援,可以一直資助他,直到他出去社會工作,才是我們的終點。大部分提出申請的就是高中跟大學比較多。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6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公辦民營餉潭國小參訪 07
文字記錄:陳馥瑄、Gina、許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