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學思達團隊讓今天的學員,忙得不得了|滾動報導 _暑訓DAY5

發布日期: 2020-08-10  /  System

❚ 學思達團隊讓今天的學員,忙得不得了

暑訓第五天,由張輝誠老師領軍的學思達團隊,為大家帶來豐富、精彩又活潑的課程!上午黎曉娟老師從破冰開始,就帶著學員體驗學思達的教學步驟,討論、分享;

接著為了讓大家夠更熟悉學思達的操作模式,請大家各自用手機觀看 張輝誠 老師的講解影片,透過九宮格紀錄重點,並運用線上文件開始上「共編」記錄重點、接龍。

最後從後設角度分析才活動的安排,來領略學思達的心法。過程不斷的自學、討論、分享與表達,今天的學員忙得不得了!

#2020暑訓 DAY5

——.——.——
 

❚ 學思達教學五步驟 (https://youtu.be/xVi7NhbBYic)

 學生自學
幫助學生解決自學的障礙,如課本資料不足,透過「講義或線上影片」補充「自學資源」。「學生自學」為所有發動知識的吸收點!唯有自學才能保存對知識的好奇心,以及儲存課堂外終身學習的能力。

 學生思考
設計良好的「問答題」,引導尋找答案的渴望,誘發學生好奇心與引發學習的動力

 小組討論
學生不一定找到答案;交流與聆聽不同意見

 學生表達
回答形式不拘,老師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果;答的很棒/老師也成長;答得不完整/知道學生想錯或方向不對的地方(老師擔任主持人,帶領師生對話討論)

 老師統整
重點陳述知識點,補充或深入推進知識內涵

以上五個步驟在課堂上不斷巡迴出現,如果一堂課有好幾個知識點,老師可以就分割成幾點,進行不同迴圈的學習活動。
 

——.——.——


❚ 學員認識了學思達後有哪些分享和回饋呢?

有人說感受到講義是很重要的,如何編寫講義,有點像在寫劇本,學生有其扮演的角色,老師像導演或主持人,讓學生在舞台上激盪表現。

有人進一步提問:小校該怎麼做學思達討論?如果人數不夠怎麼辦? 如果混齡進行活動,程度差異性太大是否會有成效?

黎老師補充說明:學思達在課堂上的應用其實很靈活,學思達的五步驟有時可能在同一個課堂上跑過兩三遍,根據學生的狀況與老師的需求去判斷,有時候一個教學活動也有可能同時橫跨多個學思達教學步驟。
 

❚ 教學設計思維與核心概念

上午下半場由國文科核心講師李明融老師為大家分享教學設計到底該從何種角度切入?核心概念是什麼?李老師分享,她以前教書的做法就是把國文教好教滿,在指定時間內幫學生塞滿指定文獻、補充文章與考試複習。接觸學思達後,她發現教學根本的重點在於「思維」,而非只是幫學生填滿瑣碎的知識。

就像只要會用Google Map,我們就可以到達任何地方,我們的教學應該是要讓學生「能夠自己拿地圖」與「讓學生想要出發」!如果能讓學生學習的思維改變,這樣他們在面對學科領域上遇到的挫折,就不會只有放棄一條路,而是成為一次次練習面對挑戰的機會。
 

❚ 螞蟻的視野v.s. 蟋蟀的視野

螞蟻只能在地上爬,碰牆就只能在牆裡面繞,永遠看到的只有平面的思維;但是蟋蟀能夠跳出框架,看到不同維度。如何讓學生能看到「蟋蟀的視野」、擁有「升維的思考」?就必須仰賴教師教學設計的引導。李明融老師接下以幾個例子說明她設計講義時的核心思維:

 師說
思維切入:韓愈把自己不同於當代對於「老師」的看法提出論述並使他人信服。李老師認為韓愈如何論述呈現自己的觀點才是學習重點。因此在講義設計上,她先放了議論的要素與原則作為補充資料,希望學生透過「師說」學習韓愈「如何說」,更了解做學問與研究的態度和方法。

 事實是零維,解釋是N維;知識是靜態,思考是動態。
不只是文本,生活中常見的議題亦可帶學生提升思維去思考。例如:淨灘與限塑。如果老師只是根據新聞訊息提倡淨灘與限塑,那為何淨灘這麼多年,海灘垃圾還是這麼多?這件事真的有效嗎?應該帶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源頭是什麼?因此設計提問,帶學生產生不同的思考維度,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只要所有的文本是和學生的生命是有連結的,孩子就會想上課。

遇到很難教、很無聊的文本或課程,重點是要用不同的方式、多元思維帶孩子去思考,製造情境,幫助連結他們的生命經驗。因為孩子的生命經驗有限,老師若能改變思維帶孩子切入學習,就會很不一樣。學思達講義之所以重要在於:老師光講述可能很快就忘了,透過講義可以幫助老師把思維留下來,老師亦可透過編制講義,看見自己的成長。紙本講義也可以讓學生在之後複習、回顧時可以看見自己的思考足跡,也有重新與自我對話的可能發生。
 

上午最後的活動:世說新語裡的《德行篇》管寧、華歆割席絕交,李老師帶領大家討論會從那些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這篇古文所記載管寧與華歆的舉止。


1⃣️不同世代對於人的評價和標準會有不同?
2⃣️從媒體識讀的角度看這篇記載?
3⃣️期待能用善意的眼光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
 

當教師先設定核心概念(不只情意面,也可能工具面、認知面,各種不同的切入角度),並透過設計關鍵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與學習,教室就能翻轉的很不一樣!

/
記錄人|張芷瑄、張朝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