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發表第七場★ 【在地大學陪伴】論壇7:實驗教育的在地陪伴
★論壇發表第七場★
【在地大學陪伴】論壇7:實驗教育的在地陪伴
第五屆臺灣實驗教育論壇 現場連線報導!
主講人:台中教大陳延興教授、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王雅玄教授、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謝傳崇教授
主持人: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劉美慧院長
地點:數位教學教室
台中教大陳延興教授表示:「大學教師提供一種支持與陪伴的關係」。儘管大學能掌握許多專業學術知識,透過學校教師的實踐與從實作中省思,才能彼此成就真正的教學專業。
☛【陳延興教授的陪伴心得】
(1)與學校行政人建立互信關係:提早了解該校領導者對於陪伴工作的期許,並表明大學教師的立場在於協助教師成長。
(2)運用教師較能理解的語言分享:多數學者常希望中小學教師「應該」怎麼做,卻忽略教師「實際上可以」怎麼做,以理解與認同的角度來分享個人實務經驗較能被接受。
(3)分享專業新知
(4)適時引進教育資源:透過各系所長提供專業學理,例如數學上的混齡需要深厚邏輯脈絡;或者串接師培大學的實習生深入實驗教育現場實習,彼此教學相長。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王雅玄教授以自身陪伴豐山實驗學校的經驗作分享。
☛【王雅玄教授在陪伴豐山那幾年的體察】
(1)澄清教學理念:盡力降低實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衝突,串連實驗教育的理念,並給予與實驗教師足夠的主體性。在地大學的陪伴是偏鄉多元資源的支點,接納/整合不同的資源和訊息。
(2)對於教學疑惑的對話:包括如何實施實驗性課程如混齡教學、主題式課程等等。在地大學陪伴的角色應是提供長期而持續真誠的對話。
(3)人事橋樑:在地大學的陪伴提供另一個無針對性、無特定立場的聲音。
對於王雅玄教授來說,陪伴的意義不是監督和考察,而是同心革命、誠心陪伴的情感。
她說,目前教師擔任半觀察者,學生擔任表演者,教室風景以教師中心的討論法為主,未來期許教師角色能成為全觀者者,學生成為互動者,而教室風景則轉變為共同學習的討論法。
☛【謝傳崇教授:在家自學的調查分析】
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謝傳崇教授以採取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焦點座談法來研究目前臺灣在家自學的情形。研究從「計畫執行過程」、「課程教學」、「學習品質」、「師資」、「訪視成果」、「家長申請動機」、「教學方式」、「評量」、「高中階段合作計畫」等細項做評估考量,發現目前在家自學多元化而且差異性大。在家自學品質落差大也是亟需更多的資源陪伴與支持。相信未來實驗教育愈發蓬勃的狀態下,自學也會發展更嶄新的樣貌,值得繼續關注。
紀錄:書妤/攝影: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