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讓孩子成為有記憶、有故事的全人】─專訪內城國民中小學劉獻東校長

發布日期: 2018-11-15  /  System
合併內城國小與榮源國中,內城國中小是宜蘭縣政府推動實驗教育的第一所公辦公營學校。走在實驗教育三法之前,學校自2013年至今多了100位孩子,而多數,是來自北北基地區的「教育移民」。
 
校長劉獻東解釋,將原有課綱的課程解構再建構,內城有「知識軸線」與「自主學習軸線」,孩子不但自主學習,也兼顧基本學力。上午練習國文、英文、數學,讀、寫、算,下午則以四大主軸──有機小農夫、社區小公民、宜蘭小旅人、山野小玩家──作為課程之跨領域與延伸。
 
期望成為公立學校典範,內城國中小與社區共榮、共好,在舊結構限制下開展不一樣的新路,展現實驗教育的多元樣貌。



【讓孩子成為有記憶、有故事的全人】─專訪內城國民中小學劉獻東校長
 
2013年,宜蘭縣員山鄉成立了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教育學校—內城國民中小學。起初,內城國小與榮源國中因鄉村少子化問題導致學生人數不斷減少,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裕鴻秉持著教育是讓社區營造走得長遠的根基想法,期盼藉由教育變革推動社區永續發展、農村再生計畫,於焉有了學校轉型的想法。
 
被稱為實驗教育傳火的人——簡裕鴻先生,在當時發起內城國小與榮源國中合併,希望縣府帶頭驅動,歷經校舍評估、補強、拆除重建,最後將新學校位址定在榮源國中。現任校長劉獻東在因緣際會下參與合併校計畫,在一定程序之後成為內城國中小籌備處主任,籌備處在2012年成立,走在實驗教育三法之前,內城國民中小學成為宜蘭縣政府推動實驗教育的第一所公辦公營學校。
 
員林鄉內城社區地處鄉村,社區外移、少子化情形嚴重,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學生跨區就讀。劉獻東談到,當時續留當地、無力離開的學生多來自弱勢家庭,其中中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與原住民的比例高達六成八,在內城國中小籌備期間,幼兒園剩十五個孩子,國小部九十人、國中部約七十人。歷經內城團隊與親師的合作,辦學的成果吸引許多「教育移民」,國小部人數增長至一百四十人、國中部一百二十人、混齡幼兒園二十五人滿班,還有不少學童正等待候補,且增長的人數中,約有八成來自北北基。
 
公辦民營學校已在宜蘭深耕近二十年,無論是慈心華德福或是人文中小學都為實驗教育奠下良好的基礎與口碑。相較於北北基學校多走傳統路線,主打戶外教育的內城國中小吸引了許多家長願意為了孩子,「用腳投票」移居到內城,成為教育移民。
 
希望兼併公立學校課程脈絡清晰的優點,與公辦民營重視學生多元發展與學習自主的特色,內城國中小的課程發展免除體制內的束縛與體制外的未知,將自身定位為第三軌的課程典範學校,以知識、自主雙軸並進。上午,全校操練知識軸的基本能力,下午則由老師們各自帶開做自主軸的學習,無論跨領域課程或主題式教學皆安排在此時段,這是內城的課表。
 
知識軸的學習以工具學科「國、英、數、讀、寫、算」為主,內城保有公立學校內容完整、脈絡清晰的教材。老師們雖使用教科書,但在課程概念以「解構再建構」,達成活化教學。自主軸則將大自然當作教室,帶孩子自課堂向外走進社區、接觸山林,離開舒適圈,透過走讀、體驗、探索課程,讓孩子親近自然。舉例而言,特色課程之一的戶外教育便是跨領域、主題式的規劃,透過戶外活動設計,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自主探索能力。
 
此外,自主軸下又分為四個主軸發展,分別是:有機小農夫、社區小公民、宜蘭小旅人與山野小玩家。「有機小農夫」教孩子種菜、下田,親近土地、增強在地認同感的課程;「社區小公民」則結合在地社造活動,以主題式教學激發農村、社區再造;「宜蘭小旅人」利用宜蘭靠山面海的豐富的景觀,帶孩子出走、瞭解在地生態、人文、歷史;「山野小玩家」則結合四季時序,發展山林原野教育。
 
以孩子為主體的課程,內城教師們需共同備課、開發課程,在課綱底下做課程的解構,以自然、社會、健體、藝文、綜合為素材,「跨領域」與「延伸性」為經緯,重新建構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劉獻東希望內城能夠顛覆一般講述式的教學模式,改採分組或共同體式的學習,先穩固基本學力後,慢慢將解構幅度拉大。
 
成為宜蘭縣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學校並不容易,除需做統整、主題式課程,更重要的是,學校必須克服課程架構重新調整帶來的陣痛期與重新培育師資。劉獻東認為內城國中小能順利轉型,校長是關鍵之一,但「教師」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建校初期,不適應的教師們紛紛退休或借聘至他校,藉由老師們的流動,逐漸匯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學校開辦第一年,內城先跟著全國聯招教師,吸收優秀教師成為實驗教育的種子,形塑出老師的樣態後,第二年便著手獨招師資。經過幾年的訓練,老師們愈來愈有默契、對實驗教育的認同感與熱忱也逐日增加。在專業增能的過程中,教師必先感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在內城談的就是感動這件事」,劉獻東笑著說。
 
對基礎階段的孩子不談太多的考試與死板練習,劉獻東校長認為因生命不可逆,學校應讓基礎階段孩子除了學習歷程外,不談太多考試跟重複練習,要孩子多體驗、增加生命經驗,使其成為一個有記憶、有故事性的「全人」,才是教育的目的。
 
讓孩子兼具一般學校基本能力與實驗學校自主學習的內城,每年皆吸引不少學生轉入,來源主要有四:在地學生、公辦民營的孩子、資優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與鄰近鄉鎮。劉獻東表示,自己無論如何都想把公辦公營這條路走得遠一點,期待內城能夠成為其他公立學校的楷模,並以自身為例,催化一般公立學校的轉型。
 
感受到實驗教育將學校與家長變成一家人,教師透過陪伴豐富孩子的學習歷程,並廣邀家長參與課程規劃,自事前規劃至事後分享,將感動由學生散布到家長、社區。內城國中小營造親師一家的氛圍,期望成為公立學校典範,使學校與社區共榮、共好,在舊結構限制下開展不一樣的新路,展現實驗教育的多元樣貌。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讓孩子成為有記憶、有故事的全人】─專訪內城國民中小學劉獻東校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