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性別平等教育|分場論壇2紀錄|2021實驗教育論壇

發布日期: 2021-09-02  /  System
性別平等教育01
主持人: 計畫協同主持人 劉榮嫦
與談人: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瑪達拉.達努巴克 督導、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王增勇教授、磊川華德福林玉珠創辦人、社團法人臺灣情感教育協會蔡伊婷理事長

第一位與談人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瑪達拉.達努巴克督導首先透過一張照片(四個嬰兒的照片),請大家猜看哪一位是男嬰,哪一位是女嬰?
性別平等教育02
 
他認為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他認為現在的性別不只是生物性的區別,也包括了心理、社會、文化、經濟、家庭、婚姻等層面。現在很多男生和女生已經跨過所謂的“男生”和 “女生”的區別界限。他借用挪威工會的影片,提問當女生和男生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只是因為其“性別”,大家會做何感想?性別平等教育是否為挑戰現有的性別結構?他以原住民族教育中的一些元素,如男生和女生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如織布多由族內的女生學習和擔任,狩獵則相反),詢問大家可以從中反思的例子。他也提到,原住民族中的婚姻制度,是否也是以一種異性戀婚姻制度來確認階級關係。他藉此提問大家是否同意有不同的排灣族人的性別差異?或家庭組合形式?Alu原本是排灣族內女性之間的親密代稱詞,但後來演變成非異性戀男性的性別稱呼。他嘗試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找尋可能性的語文,藉此開創文化,來持續進行部落性別運動。他舉北美洲原住民族中two spirit就是非指男性或女性二分的性別,像夏威夷也有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中間”性別,稱之為mahu。他藉著這些例子提醒實驗教育中原住民族是否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可能?

性別平等教育03


性別平等教育04
 
接下來,政大社工所王增勇教授分享自己在政大開啟的一次性別行動。這個行動源於多元婚姻運動期間,他自己在一場運動中不同意見者的一種不願與外人對話的畫面。他在運動過程中,接觸到很多受傷的同志,因此他在課程中開一門不只是理性,而是兼具人文的課程(他稱之為“同志生命美學”的一門通識教育課)。他坦承自己15年的教學經驗,讓他可以放下書單,讓大家覺得這門課是有學問的,願意來突破,並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對話。他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大家彼此看見,從而思考同性婚姻的未來。他認為人是在故事中找到自己,聽眾也會在故事中提問,開展故事的多元。他在第一堂課分享自己的同志生命故事,然後就退下,邀請不同的同志來分享故事。他也要求每個同學在聽完故事後,給每個講者寫信,提供個人對講者說故事的回饋。課程當中,修課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位講者和他一起吃飯。一般上,學生會選擇和自己故事接近的講者一起吃飯。學生在吃飯過程,也在和自己生命當中的重要他人進行對話。學期中,學生分組彼此分享故事。最後,他邀請同學以藝術的方式來淬煉自己的故事(包括詩歌、微電影、故事展演),讓最後一堂課很像一場“慶祝”。過程中,學生進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對象對話。他這樣的開課經驗,發現學生可以分為“帶著故事來”、“故事仍片段且模糊”以及“認為自己沒有故事”三類型。對於那些認為自己沒有故事的同學,他認為可能是台灣教育體系中沒有給予機會看見自己和說說自己故事的學生,因此他希望藉由自己的課讓學生有機會說說自己的故事。他的課堂中的學生,充滿各種多元的可能,包括有課堂上訴說自己性啟蒙經驗的學生,也有變裝者(是個喜歡穿裙子的男生),也有和同性婚姻衝突的基督徒,對愛滋病有重新詮釋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還有一位他的學生,在自殺未遂後在網路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生。
性別平等教育05
 
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林玉珠創辦人先分享自己在磊川從幼兒到高中陪伴孩子的經驗。她認為性別平等議題跟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等等問題有密切的關係。她分享幼兒園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來到男女生公用的廁所裡的小便斗前撒尿,小女孩發現自己的尿沿著腿往下流。她自我反思該小女孩的需求和發展是什麼,也因此啟發她從幼兒園開始進行性別的觀察和教育。她發現幼兒園階段是顯現性別認同與發展的過程,而小學是性別社會化的過程,到了青少年性別成熟的時候,他們想要展現個人文化的發展與需求。她希望孩子從幼兒園階段開始認識自己的性別,是否喜歡自己的性別,同時認同自己的身體,幫助孩子身心合一,成為理想的健康兒童。很多人會因此問我是否排擠多元性別,而她認為性別真正的落實和成熟是在青春期的前後,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接納(包括家人和周邊的人)。因此,我們還是應該要從普遍性的認同開始,達到身心合一,換句話說就是在引導時希望孩子能認同自己的性別。她發現四年級的孩子會開始發出身體部位的話語(或稱髒話),她認為這代表孩子有這方面的認知需求。之後,孩子們需要有性別教育的社會化的引導,家長也有會被邀請加入。孩子們對於自己成長的描述也會很雀躍,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以及透過華德福教育來分享生命的美好以及學會保護自己和未來可能的對象,也意味著其他地方有人在保護其他人的對象。她認為,當性別成熟之後,他們需要超越他們的性別,發展他們的個人文化。如果有人不一樣,那是代表某人要表現個人的特性,我們應給予尊重。她認為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史代納在1919年創辦華德福學校時,所有男生和女生都做同樣的學習,包括編織、縫紉等。
性別平等教育06
 
蔡伊婷以個人的體制外教育的經驗,分享實驗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她是毛毛蟲親子學苑(現種籽實小)第二屆畢業生,當時學苑的老師和家長都一直鼓勵學苑的孩子認識自己,尊重他人,並重視民主自由的精神。過程中雖然一直在摸索,但對於這種精神的追尋,一直影響着她。她從大學階段就對性別議題非常感興趣,她認為社會的改變基於人的改變,因此需要有人在基層工作,進而看見人的異質性和需求。由於自己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導致她後來參與實驗教育審議或在家自學的工作時,特別留意很多不同的情況。比方說,有些實驗教育單位傳遞比較傳統刻板的性別觀念,甚至和現在性平法的方向不太一致。她看過一些審議委員明顯反對現有性平教育的申請人或單位。她也關注到實驗教育單位學生輔導和性別平等議題的工作是怎麼進行。有些實驗教育工作者會宣稱性平教育是落實在平時的生活輔導,比如師生互動,但她本身對於相關老師是否具有相關知能非常好奇。實驗教育的教師需參與很多不同的研習,但她無法確定教師在性別平等議題上的相關研習如何進行。另一方面,實驗教育的教師是否知道如何求助,懂得分辨實驗教育現場的事件是否觸及法律的限制,以及應該採取的處理方式。雖然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可排除性平教育課剛,但不可迴避性平事件的責任。實驗教育的教師和家長必須理解現有性平相關法律如何界定和處理性平事件。她認為這不是道德的呼籲,而是有責任承接及面對。現有非學條例已經規定政府應協助團體和機構建構通報救援與保護服務網絡,團體和機構準用學校通報程序辦理通報之情況(獲知後24小時內通報責任),也準用校安通報事項。除了性平法,還有其他性別相關的法律依據,如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可以處理性平事件。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自學生若無設籍學校,也有相關受教權益維護的依據。政府也希望非學和實驗教育單位能有不適任教師的列冊和管理。她認同不同的實驗教育單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教導性別平等教育,但重點是性平事件畢竟是讓學生受害的情況,有關責任是無法迴避的。另外,她也提問對現有性平法有不同看法的實驗教育單位,應該以什麼價值態度來面對性與性別的議題,尤其是當學生提出疑問時,單位如何面對。實驗教育者有責任思考和回應,轉化為教學活動或落實在生活輔導。她認為在尊重實驗教育的理念的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獨立的人,因此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確保友善的教育環境等做法,才不會讓實驗教育成為迴避當前社會性別平等趨勢的場域。
性別平等教育07

性別平等教育08

性別平等教育09
 
問答環節中,林玉珠創辦人回應觀眾所提問關於傳播性別普遍性和傳播性別刻板印象的差別為何時,提到華德福學校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學校,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在她的學校,重要的是推廣平等,而不是推廣多元性別。所謂平等,她強調身心合一,但當孩子不是按照這樣的發展的時候,也會選擇尊重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她認為不適合推廣多元性別,她以自己的經驗認為教育應該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性別傾向,但對於學生的歷程則可以選擇尊重,她希望孩子們不要走太多奇怪的道路,她希望導向一個身體的發展,而不是身心的發展。
 
王增勇教授在回應觀眾提問如何在通識課塑造安全的環境,讓學生自己揭露自己的故事時提到,他會讓學生知道學生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可以自行根據自己說故事的風險而決定,他也會規定學生勿擔任別人生命的指導者(對他人的故事進行判斷),而是以故事來回應別人的故事,以避免判斷可能造成的傷害。過程中,他認為帶領者很重要,帶領著需確保討論的過程裡面確保學生說出故事的時候,有被回應和承接。他坦承上這門課心臟必須要很強壯,但上完之後他發現學生有自己的智慧,而自己變成了學生。
 
文字紀錄:李嘉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