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唐光華:面對每個孩子的個別生命,所有偉大理論都要謙虛

發布日期: 2018-08-05  /  System
20180805[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唐光華老師「生命對話與探究」]

第五堂課「愛的類型、解析與實踐」:主題,談愛。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01
一、愛的類型
古希臘人將愛分為親情、愛慾、友誼和純愛;中華文化中有仁、愛、兼愛、慈、孝、情、欲等與愛有關的概念。在這幾種外,還有其他精神性的強調,例如諸神之愛、對大自然的愛、對真善美等精神價值之愛。還有對功名利祿之愛,甚至於拜金主義式的把錢當成上帝一樣來崇拜式的愛。
人文主義對愛的定義是,對所愛之人尊重、了解,關心與支持其自我實現,能如此愛人者必能同時愛己。每個時代的社會有強調的價值觀,正義、公益、道德等等,在臺灣社會1970年代以來,特別強調愛和感情。
二、愛成為重要的生命課題
1.人的天性:人是群居社會動物,需要感情的連結,尤其是現代社會過度重視理性,克制情感、克制衝動的主流價值,人在其中受到壓抑甚至生病,所以會出現另一種聲音,重視感情。
2.現代社會中孤立的個人狀態:一是人離開原生家庭,孤身到城市生活──「原子化」,非常孤單;另一是社會推崇名人,多數個人是「匿名」的,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因此個人對情感的需求變得強烈。
3.個人成長角度:兒童需要被接納、被愛,長大後也是,特別是青春期。青少年從家庭逐漸脫離,獨立走入社會,若缺乏情感的連結,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另外,現代社會小家庭夫妻、親子相處之道,以及祖孫與父子三代教養觀的差異,也會造成「愛」的不同內容形式和需求,延伸到教育場域則是「愛的教育」的概念。
三、如何增強愛的深度和廣度
愛有不同類型,有親情、有愛慾,還有友誼(知己)。現代社會比較不強調的友誼,但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友誼是所有感情中最崇高的,這堂課要閱讀的路易士《四種愛》這本書也是這麼認為。友誼是因為你跟對方都在追求一個理想,彼此相互支持。以後我們從事實驗教育,需要這種志同道合共同處造理想的夥伴,跟一般同事不同。因此,對這一部分可以多了解一點。
羅洛.梅的《愛與意志》一書,描述1970年性解放運動,出現有性沒有愛的狀況,視之為愛的危機。書中談到的「原魔」(daimonic),是希臘傳統之道最有創造的力量,會讓人忘我,含有毀滅的力量。這股原初的力量不可能完全純潔沒有魔鬼,因為它本身包含破壞性。因此,如何引導、駕馭原魔是人生重要課題。
→人類無數偉大的創造或破壞行動都由「原魔」啟動(藝術、知識、技術……),若消滅魔鬼,天使也會消失,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孩子的野性消失,創造力也跟著削弱。這是人類社會的兩難狀態。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寫道,中國佛教天臺宗開山祖師智顗認識到人性中光明力量(淨性、佛性)與黑暗力量(染性、魔性)是同體共存,淨性和染性都在。因此,人不可能完美,如何將負面轉成正向是功課。佛跟眾生的不同是「覺」與「不覺」。

閱讀與反思:《愛與意志》、《四種愛》和《如何愛孩子》
透過閱讀,學員將作者對愛的想法跟自己的生命經驗做連結,並檢視自己現在跟過去的狀況,甚至得到答案,感受到與書相遇的可貴。

《四種愛》:檢視自己與親人、父母的情感連結,「覺與不覺」,「如果當初能早察覺,遺憾或許可以沒有?」同時,也檢視自己與孩子的連結,反思「我愛孩子的方式真的是ok的嗎?」

《愛與意志》:感受現代愛情的平庸化,只有互感沒有愛,不談理想、脆弱、期望,只靠身體接觸取代,是一種「逃避的愛」。逃離愛與生命根源的強壯的愛,墮落到可愛快樂的墮落的愛。

波蘭教育家柯扎克《如何愛孩子》:孩子就是人「孩子有死亡權利」,這對母親學員是很大的觀念震撼:「因為害怕孩子死亡,所以讓孩子失去活著的權利」,失去嘗試各種可能的機會。作者說如果有人問我如何愛孩子,我會說我不知道。提醒讀者,要清空自己,才不會把孩子套到我們的框架中。還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和失敗,才有更多的可能。

面對每個孩子的個別生命,所有偉大理論都要謙虛。因為每個新生命都會開展更多的可能,不是專家全然可指導的。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02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03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04
生命對話與探究(三)0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