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教會,比教完更重要】─專訪中坑國小詹滿全、劉佩雯老師及家長會長劉冠妤

發布日期: 2018-11-22  /  System
中坑國小詹滿全老師由苗栗輾轉回到家鄉教書,以前只要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就能上課,在中坑著手進行混齡實驗教育後,教師開始利用空堂時間討論課程、團隊備課。已屆退休年紀的她,每年暑假皆全程參與為期三週的師訓,將新知帶入教室。

「開始敢不乖」是劉佩雯老師形容中坑的改變。察覺孩子的需要,學習不再只是按部就班,混齡教學不僅讓學生搭配不同夥伴,能重新學習、提升自信心,也開啟各年級導師間的交流與對話。

從懷疑到肯定,家長會長劉冠妤看見孩子在課堂互助,自主性和組織能力增強,充實的童年有了學習動機,想吸收任何事物不成問題。「教會比教完更重要」,臺中市和平區中坑國小混齡實驗教育現場,在本集不太乖學堂。



【教會,比教完更重要】─專訪中坑國小詹滿全、劉佩雯老師及家長會長劉冠妤

原在苗栗縣東河國小教書,已屆退休年齡的詹滿全老師選擇在2011年回到家鄉中坑。教學年資二十八年,但近兩年參與實驗教育計畫的經驗讓她直呼「差太大了!」以前只要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就能從學期初上到學期末,現在下班後還要再吸收、尋找教學材料,思考孩子的需要。

劉佩雯老師在中坑國小擔任代理教師約五年,經歷過學校改變的過程。她表示剛進到中坑國小時,教學與他校無不同,差別只在於人數較少、環境優美。中坑在實施實驗教育後,老師們開始敢「不乖」,跳脫課本侷限、加入補充材料,課本沒上完的地方讓學生自主做筆記,而劉佩雯改變固有教法的勇氣,來自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家長的支持。

教師們初期對混齡教育的反應多是懷疑,劉佩雯曾擔憂自身能力不足,沒辦法帶給孩子更多材料。但她表示,要踏出第一步的方法只有實際做,才能找到問題癥結,加上有政大團隊的支持與協助,校長、主任和夥伴也會共同討論和提出意見,讓老師能有能量繼續往前走。以往下了班就直接回家,現在中坑教師已形成團隊,會利用空堂時間研究在教學上遇到的困難,熱烈討論到甚至忘了下班時間。詹滿全則表示,中坑原來在學區附近的孩子不多,大部分來自學區外,「外面他們願意這樣送進來,可見家長非常肯定我們,我們就必須要做得更厲害。」她每每全程參與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在寒、暑假所舉辦的師訓研習,堅持將新知帶回教室。

家長會長劉冠妤的孩子現就讀四年級,因想讓小孩在較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加上認為人數少的小校對學生照顧較周到,因此選擇中坑國小。大部分家長對實驗教育一開始採觀望態度,劉冠妤坦言,原感覺孩子在混齡教育中要同時學習兩個年級的教材很辛苦,她無法想像孩子才三年級就要開始接觸小四的教材,也不清楚老師究竟要如何統合、設計混齡課程。懵懂之中帶著疑問向前,家長看見老師們努力在寒暑假及課後時間不斷進修,只為了給學生更好的課程內容,加上孩子的程度沒有太大落差,便漸漸對實驗教育有信心,更體會到「教會比教完更重要」。

剛開始,她也擔心若教師沒有把課本進度教完,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但她後來想想,若在意的話,可以自己花時間陪小孩,這同時也是另一種親子時間,且實驗教育課程若能使孩子學會善用周邊、社區資源、多接觸大自然,「看見的事物其實會比外面孩子更多。」

中坑過去是專門種植香蕉的地區,現在則轉作為種梨、甜柿、楊梅等附加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中坑國小有種花生、芥菜、香蕉等在地主題課程,孩子藉由這些課程瞭解地方產業變遷,與社區產生連結。劉冠妤認為孩子有機會親自體驗非常難能可貴,實地走訪的學習方式使孩子花更多心思在觀察周遭環境。「課本隨時可取得,但童年不能重來。」劉冠妤希望孩子具備學習動機,知識不限於課本,體驗、享受生活樂趣也很重要。

人在不同階段或團體中,一開始經常扮演追隨者角色,再來成為同事,而後隨著經驗的積累,擔任領導者。在混齡班級中,能看見不同年齡孩子間互相協助,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如何跟隨、照顧和帶領他人。劉佩雯對此表示認同,她觀察到孩子一開始和較高年級待在同個班級時,能從高年級身上學習;一年後,便反過來指導較低年級的小朋友。即使原本學習狀況不突出的孩子,也有機會能指導其他同伴,並從中得到成就感,對學習增長信心。

孩子在實驗教育前後有何變化?劉冠妤說,混齡授課讓學生有互助機會,加上功課需小組討論,孩子學會自行分配課業,自主性與組織能力皆增強。她也曾旁觀一堂日籍教師帶領課,課程中她看見孩子們踴躍發言,學習方式與動機明顯積極許多。劉冠妤認為在校學習不一定要侷限於課本知識,她更鼓勵孩子能由日常生活或教師的談話分享中觸發學習興趣,主動做延伸。

混齡實驗教育老師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劉佩雯分享,由於她是高年段六年級的導師,平常會和五年級導師合作,晨讀、打掃等,兩個班級皆共同進行,即使非正式課程,孩子也有互相學習的機會。一般的教育下,有些孩子會因為先前的課程跟不上,而導致之後繼續學習的意願降低,但在混齡班級中,學生有重新學習的機會,高年級學生能夠再次接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在實施實驗教育之前,教師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並不多,但因現在兩個年級合作上課,空堂時間她會和五年級導師討論學生狀況、課程問題,互相交流意見和討論改進方法,甚至共同輔導學生。

「做,就對了!」是兩位老師對欲進行實驗教育學校的喊話。劉佩雯說,在真正下去做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教學可以這麼有趣,每件事情也一定都會有解決的辦法,「沒有改變不了的!」她笑說。

劉冠妤最後表示,還是會繼續支持中坑實驗教育的發展,因看見老師額外付出許多時間個別指導孩子,學業上家長不必操心。每位孩子發展不同,可以學習的場域也不只學校,只要孩子願意,每個地方都能學習,每個人也都可以是老師。她建議,對混齡教育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直接到學校參觀,和校長、老師親自談話,即使最後沒有選擇實驗教育,也能對創新教育方式有更深的了解,而若真的進入實驗教育,也「要有實驗的精神,要很open mind、開放的心靈。」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孩子本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動機,她/他就能發揮無限的潛力。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教會,比教完更重要】─專訪中坑國小詹滿全、劉佩雯老師及家長會長劉冠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