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人生一些負面的東西,好好處理後會轉化成成長的助力|生命對話與探究:生命負能量探索與化解

發布日期: 2019-09-04  /  System
本週的課程以《 背離親緣 》與《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兩本書為主軸,從書中的小故事探索過往負面的生命經驗,也學習如何與之化解和共存。
 
生命對話與探究:生命負能量探索與化解01

《 背離親緣 》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在書中的一段自述是這麼說的:「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精英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等,記錄了與眾不同的孩子們的成長故事。這本書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生命種子,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人身為父母的重大意義。


《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
「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作者保羅.塔夫 ( Paul Tough) 在本書中梳理了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與生命歷程的艱辛。一般來說,弱勢孩子的平均學業表現普遍比來自中產以上的孩子差,但是我們每放棄一個孩子,就放棄了一個未來的希望,因此,這是政府與民間應當合作協力的巨大挑戰。

作者強調,學業成就並非「成功」的唯一指標;研究指出,恆毅力、熱情、自我覺察、自制等非認知能力,才是促使孩子願意自我超越的根本,得以成就孩子的未來。回歸台灣教育現場,家長與老師該如何培養孩子IQ以外的能力?學校與政策面又該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以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生命的熱情、建立自己的幸福人生?本書帶讀者找尋到教學的意義和遠見,也提供了實務的方向與做法。
 
生命對話與探究:生命負能量探索與化解02


唐爸與學員們的研讀心得分享

《 背離親緣 》
唐爸:「在生命歷程中,我們總是有很多心想事成其實難以達成、會遭遇很多痛楚。我們在實驗教育也可能很常碰到這樣有困難的孩子,面對這樣的生命,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學員們在心得分享時大多提到看完這本書後感到非常的「沈重」,尤其是面對書中「優生學」與「人道主義」兩個核心價值時會有許多的掙扎和反思。接納不一樣的孩子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如何準備好在實驗教育場域裡接納他們是我們所面對的課題。

「人生一些負面的東西,好好處理後會轉化成成長的助力,要主動離開舒適圈,去探索和挑戰。」
唐爸鼓勵學員們勇敢面對「不一樣」,在遇到困難時也別忘了身邊能互相扶持的師培課程夥伴們,透過交流和討論能帶給彼此更多的勇氣和經驗分享!

《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
這本書對於許多正在參與實驗教育、偏鄉教育的學員們來說相當有共鳴。
多年來,台灣在傳統的升學體制下抹煞了許多希望的種子,無論是政府或者民間,雖然都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在所謂的「偏鄉補救教學」上,而偏偏評估所有的成效都非常有限,而且還是偏重於認知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作者一再強調的、非認知技能的重要性。更遺憾的是,我們社會到目前為止仍然普遍的停留在認知技能是學生受教的主要目的上。
來自台東書屋的學員分享到,他在面對弱勢家庭的孩子們,學習了如何跟孩子建立關係、也學會如何對孩子說「愛」:進到孩子們的內心,帶他們找到自己嚮往的那片藍天並快樂學習,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欣慰,也是理想與抱負。
 
生命對話與探究:生命負能量探索與化解03

文字記錄:陳馥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