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李英彥主任,談人文實驗國中小如何進行教育 _20190622 - 實驗教育分區培力工作坊 北部場
20190622 - 實驗教育分區培力工作坊 北部場
李英彥主任,談人文實驗國中小如何進行教育
人文的教育完全以學習者為中心,由學生為出發,只做跟孩子有關的事。因此第一步,要先做學生分析,要能說出自己的學生長什麼樣子,他們想做的就是這階段應該學的,讓孩子有學習的動機。而老師要做的就是滿足孩子的身心需求,不然都只是滿足自己的幻想。
一、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是為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現況,尤其每一階段的孩子都不一樣,可以根據下面的面向來思考。
-
需求:每個階段的孩子需求不同,例如G123的需求就是玩、交朋友。
-
適合做的事
-
想做的事(動力)
-
做得到的事(成功經驗):讓孩子做他做得到的事情,得到成功經驗,有成就感就會繼續做,進而自主學習。
-
不做的原因(避免單一標準):例如學校如果規定每個人都要學會二元一次,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擅長的,因此要避免單一標準。
例如,G67的孩子在建構自我概念,想成為大人但還是小孩的能力,那要如何讓他們成功?例如自己安排行程去台北,透過真實的經驗學習,並且讓他負責。
(一) 接下來,英彥主任讓學員們依照年齡段分組,分別討論出各階段孩子的需求。
例如G123的孩子需要「愛」和「獨立自在無秩序的探索」。G45除了愛,還需要有品質的肯定。G67在探索世界,需要多元的課程。G89在創造理想中的自己,建構自己的價值觀,需要有各種專業的老師提供他們更深度的學習。
有些需求是每個階段都會有的,但深度和層次不同,例如交朋友、玩、老師的認同…。
在討論和分享中,G123組別的學員提到孩子需要的是公平,英彥主任提醒這可能是假議題,要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沒有安全感、害怕失去、曾經不被滿足的經驗。因此人文的老師很強調的是要「滿足孩子的身心需要」。
學員們也提到這階段的孩子需要「建立社會規範、生活自理的能力」,英彥主任帶著學員們反思,這個「需要」是大人覺得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二)在人文不談規範,只談談得出來的東西,即「自然或合理的後果」
和孩子討論偷東西、打架的後果,是同學會受傷害、會難過,會被同學討厭,你想要這樣嗎?至於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孩子的「我能感」和自信心。
較大的孩子會開始注意的性別差異,G89的孩子讓他們有空間可以談情說愛,可以坦然表達自己的他人的欣賞或不欣賞,但不是談戀愛。
另外也談到現代孩子一定會遇到的3C,背後是大量人際互動的需求,如果在學校、家庭裡孩子是可以被關注、欣賞的,孩子也就不會那麼依賴3C了。使用3C的另一個需求是探索世界獲得資訊,課本和老師能給的太少,孩子自然就會上網大量的吸收新的、有深度的資訊。
最後,英彥主任特別舉了一個G89學生的例子,他在很多課堂上都在睡覺、發呆,下課就看看哲學的書,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和理想的自我,即將面臨很多的重大選擇,例如要不要升學、人際關係、男女朋友等。
因此這階段的「放空」很重要,但不是讓他無限制的放空,老師還是時常要去關心、談話,確認孩子的狀態。這學生畢業後回來找主任告訴他,因為那放空的三年,讓他知道他自己是有選擇的能力和自由,讓他在面對未來時更能夠相信自己。
二、主題擬定:教師、環境、學生三者效益最大化
了解各階段孩子的需求後,學員們選擇一個他們認為最重要、想要處理的需求,根據這個需求擬定學習的主題和方式。在主題擬定時要考慮下面的因素,並將其效益最大化:
-
環境:丟到一個可以刺激動機或充滿動機的環境,想學海洋就去海邊、想學原住民部落文化就到台東一週、對G123的孩子來說路邊就是一個最好的環境。
-
教師:教師要對主題有熱情,如果老師自己都不想學不想教,孩子絕對不會想要學。教師的角色就是經驗傳承,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學習者和成熟的協助者」,把自己的學習歷程複製給孩子,因此帶孩子學習的方式會因老師的興趣專長,對主題的熟悉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老師不熟悉主題,就會帶著孩子一起找資料、如果是一個很熟悉主題的老師,可能就可以直接帶著孩子到該環境去探索。孩子因此可以經歷各式各樣的學習歷程,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
(一)實際設計課程
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的動機」,讓孩子和主題產生連結「我和這個主題有什麼關係?」不論是好的、壞的想像都是產生連結的方式,讓孩子盡情的分享期待、抱怨。
設計的活動,要回應到孩子真實的需求。過程中要有很多和他們現實生活連結、動手做、並不斷討論、實驗、修正。也要不斷透過活動讓孩子設立自己的目標,建立成就感。
三、回顧
工作坊的最後,英彥主任請學員們分享一天下來的回顧與反思,有人說今天的工作坊讓他開始思考「老師所提出的要求,是大人還是小孩的需求?以前會要求孩子表演、報告…但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也有老師提到對孩子要信任、放手讓他們去做,把責任交給他們。英彥老師總結說,今天有很多價值觀的衝擊,傳統體制教育是學力成就信念,所有的課程都是像爬階梯一格一格,標準則是長官訂出來的。而人文秉持的是人類發展信念,相信人是想要成長的,所以就會努力學習,因自我成就感而感到幸福。
所以一切都是價值觀的選擇,只要老師們認同人類發展信念並秉持這樣的信念,在自己的班上就是自己的王國,可以有彈性的去嘗試各種可能。重點不在於課程的形式,在於有沒有看到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最後周樂生校長講出了人文很重要的一個理念:「老師、家長、孩子,都是人,都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