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岳明國小的海洋教育|實驗教育亮點
發布日期: 2020-07-17 / System
大海上、藍天下一艘一艘的白色OP帆船,鼓滿風帆在浪濤中上下起伏。每一艘船都有一個小孩,每一個小孩的上半身都在船身外,他們坐在船舷,手拉「壓艙帶」腳伸直,身體後仰平躺似的懸在海面上,使勁「壓艙」,讓船能更俐落地切過海面往前衝。風很強、浪不小,只比孩子身高長一半多的小船也快速航向遠方,遠方是無垠的海平面。背景音樂是2017年最賣座的動畫《海洋奇緣》主題曲“How Far I’ll Go”,眼前的一切令人充滿鬥志。
這是2019年12月冬至在臺北,由臺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主辦的一場論壇上,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導處劉如旻主任分享的影片片段,是該校三到六年級帆船隊學生,在南方澳豆腐岬接受海上訓練的畫面。當天也有三位岳明學生以「我們的教室不在那」為題,分享他們負重登山露營、騎單車做單車道調查,以及在學校旁的無尾港社區做田調和服務的歷程和心得。這三位略帶羞澀卻不慌張怯場的發表人,無意中也以學童特有的純真,為會場增添幾許歡樂活潑的氣氛。發表結尾他們說:「我們的教室不只有在室內,山上也是我們的教室,大海也是我們的教室。」
將學生的視野帶向臺灣山海的人是2007年到校任職的黃建榮校長,也是上文提到的那段海上訓練影片在YouTube上的建立者,影片下方說明處他寫道,配樂是以《海洋奇緣》的主題曲「來表述海洋之子受到海洋呼喚,勇往直前追求夢想的意象」。勇於追夢的海洋之子是黃校長對學生的期許,而海洋教育則是2008年以來校方著力規劃的一個特色課程主題。2018年,因為一部海漂相機所引起的新聞報導,使得海洋教育成為這所小學廣受注目的亮點。
淨灘是日常‧神奇的海漂相機
岳明國小位於蘭陽平原東南角海邊,2008年黃校長開始帶學生在學校附近種稻,烘碾製成「學田米」並發展「農耕體驗課程」,強化學校教學與蘭陽平原農業文化的連結。加上校方長期以來致力推廣的「永續校園教育」和因校地所在百年漁村生態而來的「社區學習」、因附近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而有的「溼地探索」,以及因緊臨太平洋海岸線而發展的「海洋教育」,合而為2008年至2012年,由教育部規畫的整合空間資源發展特色學校計畫之五大主題特色課程。後來,前兩者統整為「永續環境教育」,成為課程四大主軸。
同樣是2008年,校方開始引進適合16歲以下兒童學習的OP帆船課程,做為正式體育課項目之一,先是四年級以上的課程,後來調整到三年級開始。每學期有一個月的帆船課,在冬山河親水公園練習,若成為帆船隊則會到南方澳豆腐岬做海上訓練。校方也協同社區,舉辦牽罟文化活動和淨灘活動,請當地漁夫教導學生在沙岸潮間帶佈網捕魚,傳承百年漁村的生活文化,並透過每學期一次的淨灘活動,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心力與實踐保護海洋生態,也藉機討論生活廢棄物問題和海漂垃圾議題。
2015年學生數已回升至119人,但考量學生應有更大的學習和發展空間,黃校長在家長會與前羅東高職校長李金福校長和企業家支持下,申請轉型做實驗教育,並於2016年正式轉為公辦民營學校,成為2014年11月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的首批申請者。實驗教育計畫書中,「海洋永續教育」是校本特色課程主軸,內含永續環境教育、社區學習、生態探索和海洋教育等四大主題。2017年8月,轉型後第二年改為四學期制,除了每學期的淨灘活動之外,平時到海邊練習趴浪、潛水、獨木舟、帆船,以及觀察海濱生態時,師生也都會順便隨手淨灘。淨灘成為學生的日常,也意外為臺灣和日本串起一個溫馨的民間交流活動。
2018年3月,有位學生淨灘時撿到一部相機,檢視後得知是兩年多前在日本石垣島被遺失的。由於2016年蘇澳鎮即與石垣市締結為姊妹市,島上的青少年帆船俱樂部成員也曾到訪岳明,因此老師透過臉書請當地網友協尋,當晚就找到遠在東京就讀大學的失主。這件事不但在網路上引發許多溫馨的討論,也成為新聞報導,之後失主透過視訊與校方聯繫和親訪岳明等一連串的互動,讓該校的海洋教育受到更多臺灣民眾注意。該廠牌相機業者也願意針對海洋保育議題跟校方合作,並贈送一批相機,請學生去拍下海洋的美麗與受汙染的狀態,持續發揚海洋文化。同年5月,黃校長按照原定計畫帶領六位學生和四位教師、教練,駕駛重型帆船回訪石垣島,繼續透過海洋連結兩座城市情誼。2019年7月,學生更將「神奇的海漂相機」編寫成的布袋戲劇,帶到東京表演,進一步擴大臺日民間交流。
2019年12月論壇,劉主任在談到上述岳明師生首次駕駛帆船,橫渡黑潮到石垣島時說,這21小時的航程對這些孩子確實是種考驗,因為他們必須依靠風,還要面對放眼望去只有黑夜和海洋的不確定感,而這種面對未知大海的挑戰和感受,正是為了喚醒學生們的海洋之子性格。
有感,才會有行動:好魚慢食
親海應該是海島人的天生特性,不過多數臺灣人並未真正意識到海洋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係,因此,海洋離多數國人的居住地理位置相當接近,但心理距離卻有待縮短。這也是黃校長十多年來,致力在岳明國小推廣海洋教育的初衷──喚醒孩子的海洋性格。2019年6月在政大的實驗教育論壇上,黃校長與種籽實驗小學黃瑋寧副校長和人文國中小周樂生校長一起應邀出席,談「公辦民營學校的現況與未來發展 (困境)」。三位校長都認為,實驗教育學校要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理念」,並且能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不斷自我檢視並堅持下去,這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同一年12月的論壇上,劉主任則提到當初學校改制為公辦民營,規劃未來發展方向時,跟學校合作的企業家說:「讓生命不一樣就對了!」當時,為了讓孩子的生命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校方在課程上也相應做了大幅度的調整,並於2017年改為四學期制後,再次重整所有學習材料,以美麗家園、生活大師、山野教育、海洋教育等四大主題做主題課程。2018年底,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訪問岳明跟教師對談時,以杜威所說「教育本質就是實驗」之概念,說明教師自身不斷成長,課程內容不斷創新,成為「理想的學習者」對實驗教育學校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為,要能不斷創造理想的師生關係、學校關係、社區關係和社會關係,才能達到培養人才,建構理想社會的目的。詹教授這裡談到的杜威所倡議的生活與教育的連結,正是校方相當重視並設法落實的教育理念。例如當時開始進行的,透過食魚課程來教導學生保護海洋生態,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
2018年12月開始,黃校長邀請海產業者參與規劃「好魚慢食」課程,安排每週二的營餐午餐,學童都能吃到帶殼的蝦或帶刺的魚,甚至整隻螃蟹、整條魚,「讓孩子從餐桌上開始認識海洋生態」。企業創辦人徐承堉先生不但參與規劃課程,挑選適合的海鮮和烹煮方式,還實地到課堂講解魚類生態和食魚技巧。有感於「住在海邊的孩子不會吃魚」,以及大家都說「吃魚會變聰明」,但「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魚不應該吃」等現實狀態,因此他很樂意支持岳明國小進行這一系列課程。他認為,現在一般大眾常吃的鱈魚和鮭魚,都是國外魚的概念,但臺灣當地漁產卻不為國人所知,因此,希望能藉由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從小就能從餐桌開始學習保護海洋。
「好香喔~」,這是炸白帶魚、清蒸梭子蟹和各種海鮮出現在教室時,學童常會脫口而出的讚嘆。不過,在享用每週或隔週一次的美味海鮮午餐之前,他們先得透過歌唱、繪畫勞作、讀繪本或遊戲等方式,學過該種海洋生物的外觀、生態、生理、數量變化、漁業利用、烹調和食用方式等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會討論到各種議題,例如「開花母蟹」為什麼不能抓、因人類過度捕撈造成的生態危機,還有經由民間諺語裡的魚類名稱,來探討地方飲食文化,倡導吃在地魚種和物產之觀念。這一系列的「餐桌上的海洋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也極大有感的拉近學生與海洋的距離。正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孩子們學完、吃完就得走入人群,分享所得。
2019年1月底和2020年1月中,連續兩年由臺灣博物館舉辦的「永續年夜飯活動」上,岳明國小學生除了演戲宣導海洋生態保育,也轉將老師所教的「食魚四字訣」──洗、慢、順、小,教給民眾,提醒大家吃魚要洗手、慢食、順著魚骨方向剔肉和小口咀嚼。現場有許多帶孩子參與活動的父母,也認為學生能夠這樣「用很簡單的方式講」很繁複的食魚細節,讓大人小孩知道吃魚的方法,是很棒的分享。
從第一階段的六種海洋生物到第二階段新增的九種,共十五堂的「好魚慢食」,讓學童「身在教室也能認識大海」。2018年底,政大實推中心訪校與學生對談,有一位五年級生提到昨天中午吃鯖魚時說:「老師說大家要練習當外科醫生,把魚骨和魚肉仔細分開,要吃得乾淨」。對許多小學生來說,能夠像這樣吃整條魚是很難得的經驗,即便臺灣就是個海島,這確實是個值得我們思考的教育環節。這一系列課程,除了徐承堉創辦人在「上下游News&Market」網站,發表了幾篇深有體會的食農教育文章之外,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也特別製作了一集「海味小學食魚趣」於2019年1月播出。這些影片和文章,不僅完整呈現課程設計理念,也讓觀眾體會到學校和地方業者將學生學習連結生活與生態環境等整體的用心。
以OP帆船為中心的戶外教育
在「用吃把生態一口一口的吃回來」之外,岳明教師團隊為孩子設計的另一門課程,是運用DFC(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方案)的精神,讓孩子從日常生活做起來改變環境。為了讓學童對了解永續海洋環境對生態的重要性,教師先帶他們觀看「世界十大傷心海岸」影片,以及海龜鼻子拉出吸管和發現死掉的海鳥肚子裡都是塑膠瓶蓋的照片,讓他們知道海洋廢棄物的存在和對海洋生態的危害。
另一方面教師也會帶領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例如透過閱讀繪本《旗魚王》,讓他們瞭解海洋保育取決於人心的觀念,並帶他們去思考可以讓海洋更好的方法,包括淨灘、減少製造垃圾,並制定從生活做起的改進計畫,先自己再擴及家人,讓周圍的人都可以因為一己的力量,成為一起努力的力量。藉由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因有感而願意成為保護海洋的終身會員,這是許多岳明小學生「與大海的約定」。
岳明國小為學生規劃的海洋教育是一整套的,搭配教室裡的整套食魚教育的,是一整套的戶外親海體育課程,包括一、二年級學游泳、三年級學OP帆船、四年級趴浪、五年級潛水、六年級划獨木舟。不只校內自己學,還邀請其他學校來交流。例如2018年8月初暑假期間,因為全校師生看了《只有大海知道》這部電影,而邀請蘭嶼椰油國小來訪,跟宜蘭南澳鄉的東澳國小串起三所海洋學校的校際交流。跨海到訪的椰油國小師生,介紹達悟族的拼板舟和表示感謝的肢體語言;到泰雅族學校東澳國小一起製作飛魚乾、設陷阱、射箭和在東澳灣划獨木舟;到漢族學校岳明國小學習如何在冬山河親水公園駕OP帆船、在社區自製窯烤Pizza、觀察濕地生態。這些一起在沙灘上快樂嬉戲,一起被浪打的學生說:「被海浪打的時候,超爽的!」這無疑是最有感的有感教育了。
「大風來了!」、「大浪來了!」冬山河畔岳明國小帆船社教練,大聲下達指令,河面上的帆船正劇烈地左搖右盪,因為船上有兩位坐在船舷的學生,正努力地一起一落搖晃著,就像坐翹翹板一樣。這個是另一個讓所有學生都會特別有感的「帆船課」,也是岳明國小學生自三年級下學期就會接觸到的體育課。校方每年都會在冬山河舉辦「岳明盃」帆船比賽,若有控船技巧比較靈活或有天分和有興趣的孩子,則會加入帆船社,利用週三下午和週日持續練習。從2008年發展至今,岳明國小的OP帆船課程發展為「冬山河OP帆船體驗」,並結合「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濕地探索」和學校後方的「童年步道自然人文探索」成為宜蘭地區特色遊學課程之一,而且四季都適宜。不只學校間的交流也歡迎各地學生來體驗,換個視角來看,這也是一種新興的地方產業呢!
除了整套的親海課程,高年級學生還有由三到五名小組員自行規劃的三天兩夜「小壯遊」,還有小組規劃的社區田調或自行車道調查等各式自主規劃學習課程。這些大量的戶外課程,也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越區就讀。在2016年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前,120名學生中就有九成是跨學區而來;2018年12月,實推中心人員與家長座談時,出席的四位家長,除了一位一年級生家長是在地人之外,其他三位家長就都來自雙北。
其中一位六年級生的家長,談到之所以帶孩子跨區就讀,主要是因為孩子比較好動,喜歡探索,屬於戶外型的孩子,因此行為總是在體制內學校教條中的邊緣,例如不要在走廊上奔跑的規範,對孩子而言就有點困難。轉到岳明來後,家長會擔憂孩子能否適應,因學校位屬鄉區物質生活相對較貧瘠,例如沒有便利商店等等。但孩子不想調回城區學校,因為岳明的環境讓他覺得自在,再加上轉校的初衷是要讓孩子學習,所以就持續留下,至受訪時已就讀兩年半。家長說,對他的孩子而言「回去是懲罰,留下來是獎勵」。
另一位同樣是跨區來的四年級生家長,原本想讓孩子到另一所實驗學校就讀,但沒抽中名額,該校教師建議他到岳明。他的孩子喜歡具有冒險性、自由度高的山野戶外活動,之前一年換一個學校,直到去年轉來讀了一年多,不但願意繼續就讀,甚至打算等岳明設立國中部後再讀中學,即使可能晚一年也願意。在親師生與承辦方的支持下,岳明國小校方已於2019年提出經營計畫書,申辦國中部。
2019年6月的臺灣實驗教育論壇上,一位聽眾提問,為什麼校長們會願意辦公辦民營學校?黃校長的回應是因為2015年時任期屆滿,因此在家長和縣府支持下申請轉型做公辦民營學校。他很清楚辦公辦民營學校的挑戰非常高,但他最後說服自己留下來的一個原因是,他感受到從幼稚園到高中階段的教育中,目前最大的教育困境是在國中階段。因為國中卡著一個升高中的升學問題,有很多小學都可以做的課程,但在國中就無法推動,因此在岳明發展很多的課程跟理念,也一直沒辦法推到國中。校長說:「如果公辦民營可以讓我從小學辦到國中甚至到高中,這是值得我去努力的,我這輩子做這件事情就好了。」
為了轉型為公辦民營學校,岳明的師資也更換了近九成之多,新教師招聘進校後,簽訂合約至少任教6年,因此教師對岳明國小的教育理念必須具備相當的認同度。2018年12月,詹志禹教授與教師團隊對談中發現,教師團隊對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定位都相對熟悉且認同,無論是必須有一個長期的完整的操作過程的DFC教育、必須不斷調整並回歸教育本質的實驗教育、實驗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客製化課程、實驗教育講究歷程及主題式教學彈性空間更大,以及內化的學習是實驗教育重要一環等觀點。在教師的回應基礎上,詹教授提醒,實驗學校更重要的是要能提出一個「孩童的圖像」,因為不論是DFC、主題式等等都只是一種教學法,DFC是強調「解決問題建立自信」,主題式是認為「知識是一個整體」,這是它們背後的哲學基礎。所以,實驗學校要更清楚實驗背後的根本「哲學理論」為何,也就是理想的學生圖像為何?
黃校長也回應,面對不同年代的孩子每一堂課都是實驗,教育的本質就是實驗。但是到底要實驗的是什麼?要回到教育的本質,就是怎麼讓孩子喜歡學習,而孩子的學習本來就要結合生活環境,在地資源、文化,成為生命的滋養,成為特色。當然,這過程需要某一程度的堅持,才能形成特色,而且也「不是為了特色而特色」。這也是黃校長從2007年到岳明國小至今,一路堅持並不斷自我辯證的教育理念,想想,如果按照黃校長當初決定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的初心,讓一個孩子能活潑潑的接受長達12年的有感海洋教育,會成就怎麼樣的一個學生圖像,甚至臺灣未來公民圖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