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小小天地】-訪問宜蘭清水小校

發布日期: 2019-01-01  /  System
宜蘭三星鄉有一所樸實簡單的學校–清水小校。清水其實是團體自學,使用已廢校的清水國小校舍作為教學場地,雖然建築屋齡不年輕,但卻是個能讓孩子自在遊戲、自主學習的小小天地。

這裡的孩子很外放,看到登門拜訪的陌生人沒有一絲扭捏害羞,反而是活潑有朝氣地向我們打招呼。面對主持人的提問也能侃侃而談,是國高中生少見的沈穩與自如。孩子們說:「這裡最酷的一件事是這裡很自由。」自在、自由的環境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學,不論是到藍帶學院進修成為大廚或是持續訓練成為舞者,清水的孩子都因著這份自由,找到心中的那份嚮往。



「學習如何愛上學習。」宜蘭清水小校的孩子們對於自己學校下了這樣的註腳。
 
清水小校是台灣體制外發展二十幾年之後算是第二輪的體制外中學,中學發展的是自由論述,在基本學科的課堂比較難發展,幾個先前在全人中學教書的老師發展出了課堂基本的架構之後,希望能有一個空間可以去實踐比較中庸的平衡,因此來到了清水小校。這裏在某個程度收斂學生自主程度的自由,換取學習上最大的自由,是個中間值。雖然學生可能感受到半強迫,在我們的想法裡是個平衡,學生想要生活上絕對的自由,會壓縮到學習的時間,是某種理想,會有實踐的困難。在一種相對應寬鬆的外在制約底下來說換取的自由,是清水的初衷。
 
在課程方面,教師們共識要保留原本的學力,在台灣不太接受不同的可能性,如果不具備大家評比的工具,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來說較為困難有所限制,因此清水小校早上有四個小時的學科課程,希望教師可以在相對應不使用威權的方式教育小孩,給孩子基本能力。對於課程的架構,清水小校基本上是完全自主,因為老師之前已經發展好課程,已經有了基礎。另外,清水小校的特色課程是舞台表演和登山教育,同時也是清水創校的課程。戲劇是小劇場的方式,較接近輔導性質,期待透過舞台發現學生的表現,慢慢發展學生思辨能力。發展舞台表演其中一個原因是,清水小校具有自治會制度,自治課堂,希望是學生共治,把權力放給學生。老師提到這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在學生還沒具備完備的民主素養之前,最後會流於大家不斷在訂規則,目前還在反省這個部分。他們發現原來的學生在這些能力較弱,因此想要發展公民論述,後來找到哲學老師,哲學也變成必修課程,也透過戲劇表演,期待培養孩子自己的表達。原來語文課程是古典文學,對孩子門檻太高,後來改為提升學生文字能力,按部就班提升中文能力。
 
清水小校的教師認為教學是個有趣的挑戰,而真的教育不是在教知識,是在教人。教師們耐心地與孩子對話,孩子來到這裡總是帶著一些自身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話式的引出便是重要的溝通方式。從孩子開始相信教師講的話自己聽得懂,沒有應付與敷衍了事在進到願意對話,願意和自己對話,問題就會出來。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這個歷程不短,可能需要兩~三年時間的養成,卻是培養孩子發現自己的重要過程。等到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要學習,找到自己要學習的動機,要觸發學習時就變得較為容易。最後會使得年紀大的孩子願意負責任,教年紀小的孩子。
 
對話的重要,同時也實踐在午餐時間,老師們常會在中午時和孩子討論生活常規與道德議題,言論上、思想上互相交流。小劇場的練習使得對於自己身體的認識,在小劇場孩子學會專注,還有怎麼在舞台上面不論是肢體語言,與口述的台詞去表達自己,對於促進教師的對話都有所幫助。在網路時代會用比較片面的句子去表達想法,而讓老師驕傲的事這邊的小孩都很擅長傳達自己的想法。
 
在這裡,教師希望透過和孩子共同生活,建立孩子對知識的建構與排除學習的障礙,讓他們有自信去面對未來的社會,在既有的自由框架下,孩子保有自由、開放的空間,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成為社會的公民。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姜品帆、林靖軒
節目後製:張普熏


【自由的小小天地】-訪問宜蘭清水小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