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教師專業,回到教育原點】​─訪問中坑國小邱義隆校長

發布日期: 2018-11-21  /  System
由臺中東勢往大雪山路上,中坑國小佇立路旁,「一所學校是一個村莊的心臟所在」旗幟標語高掛於學校外牆。因社區產業轉型、人口外移、弱勢家庭比例高,學生數一度掉落至二、三十人,教師們遂發起學校轉型的念頭。
 
因緣際會下,中坑於2015年加入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由藝能、體育科開始混齡,至今已全科解構課程、自編教材。邱義隆校長認為學校要改變,首先須信任教師,並以鼓勵方式讓老師們發展自己的教育專業,當其在課堂中看見孩子的轉變,自然會增強教學主動性。
 
近來吸引愈來愈多理念型家長前往了解學校,學生數已增長至五十三人。拋開分數計較,中坑教師們回到當老師的初衷,照顧孩子心理需要,共同打造充滿歡笑聲的鳶嘴山學堂。



​【相信教師專業,回到教育原點】─訪問中坑國小邱義隆校長

位於臺中東勢往大雪山路上,和平區中坑里早期是原住民和客家人交替居住的聚落,產業主要為伐木與香蕉種植,一九八零年代最多曾有兩百多位孩子在中坑國小就讀。近年因產業轉型,人口外移的情況造成學生數下降,二零一零年初只剩下二、三十位學生,而學生大多越區就讀,加上弱勢家庭比例高,學習狀況不甚理想。
 
2013年起進入中坑國小,邱義隆校長在任一年多後,看見部分老師有欲發動學校轉型的需求,但當時苦無對策且缺乏指導對象。直至2015年,校長接到來自政治大學鄭同僚教授一通欲瞭解學校現況與未來發展的電話,因而開啟了參與混齡實驗教育計畫的過程。
 
燃起一線生機後,邱義隆校長開始與學校教師、社區與家長進行討論和分享。他坦言,學校要由傳統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確實不容易,尤其教師面和家長面特別重要,初期的疑慮也都由這兩方面出現。他談到,起初最重要的工作是溝通,教師們在清楚瞭解混齡實驗教育計畫精神後,才有辦法將詳細資訊轉述予家長。因部份教師猶心存疑慮,當初並非全校皆同意參與轉型,經大家仔細評估加上校長說明,有半數以上的教師願意共同打拚,便開始著手進行課程及教學籌備,逐步落實計畫內容並參與政大的團隊輔導,而家長也漸漸看見老師是真正有心轉變學校的。
 
學校團隊轉型的初心,來自中坑國小教師在地性強,擔心學校若不轉變,競爭性降低招收不到學生,最後可能面臨裁併校。教師們長期在校耕耘,因此願意投入及嘗試實驗教育,期望為中坑帶來教育新契機。然而,改變定需付出加倍心力,教師們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需對課程內容更加熟悉,彼此合作備課,廠商提供的課本已不再是唯一的教材。
 
中坑實施混齡教學的方式是逐步漸進,第一年先由較易統整課程內容的科目進行,例如:藝能科、健體科,老師從中汲取成功的經驗,看見孩子學得更快樂後便在第二年進入主科。邱義隆表示其中困難較大的是數學科,因數學具架構與螺旋性,在有團隊進駐指導後,老師們學會將相同概念部分選定單元進行混齡操作,國語、數學、社會及自然相關學科以低、中、高年段分別結合,教科書解構再建構。2017年,是中坑實施實驗教育第三年,所有課程全面混齡,逐步的混齡實驗教育不僅讓老師對教學更有信心,家長和孩子也逐漸認同此種上課模式。
 
邱義隆校長表示帶領學校改變,最重要關鍵的即是相信教師,以鼓勵方式使他們有空間發揮教學專業,當其在課堂中看見孩子的笑容及轉變,更會加強教學主動性,形成循環。校長笑說,自己能做的只有凝聚團隊氣氛,讓有成功經驗、願意大步向前邁進的教師協助身旁同仁共同執行,而中坑今年也有幾位包含公費生的新進教師,由較資深的老師帶領進入混齡教學。「典範都願意向前走,年輕老師何樂而不為?」
 
推動混齡實驗教育以來,邱義隆表示最感動的便是看見中坑教師團隊拋開對孩子成績的過度要求,回到當老師的初衷,關懷、顧及學生的心理需要;另外也看見孩子期待上學,因可進入一間充滿歡笑聲的學校。他認為,學校要成功轉型,需依靠教師同仁間的緊密關係,而這同時也是最大的挑戰。如今已走過擔心關係破裂的過程,中坑國小的教學團隊培養出凝聚力,老師們能討論課程設計改善辦法,不認為是針對人。
 
班親會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時刻,中坑選擇將會議於開學第一天舉行,不僅讓家長瞭解孩子的新班級、同學,邱義隆校長也會親自報告教師們這學期規劃的課程,若有疑慮,馬上就能當場討論。近兩、三年有許多理念型家長來拜訪學校,若孩子欲進入中坑國小就讀,家長需先和教師們談過,瞭解課程規劃,尤其目前混齡實驗教育課程需控制學生數以維持教學品質、確保教師在課堂能照顧到每一位孩子。
 
中坑過去多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而重視「扶弱」,然實驗教育的精神是改善加上變好,因此除扶弱固本外,「拔尖」也更顯重要。中坑社區呈現老化、無青年狀態,因此學籍採自由學區,目前只有一位學生在戶籍內,其餘五十二位皆為學區外孩子。將課程、活動與社區結合,邱義隆表示學校未來願景之一,是希望能夠活絡附近鄰里,也期待在外地打拚的年輕爸媽們能回鄉生活。
 
談起學生在實驗教育前後的變化,邱義隆舉一位輕度智障女孩為例。女孩功課不甚理想,班上其他孩子不太願意與其互動,但在攀爬鳶嘴山的實驗教育課程中,她雖有輕微懼高症,但最後成功克服,所有孩子齊聲鼓掌,女孩也感動落淚,因這是她人生經驗中第一次獲得這麼大的歡呼。另一個例子則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因其較不會表達困難而時常反抗課程,在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後,孩子懂得告訴老師心理需要,在情緒遇到困難時他說:「老師你有沒有辦法讓我在外面聽課?調適好了我就進去上課。」在三年的過程中,邱義隆表示真的看見弱勢孩子因實驗教育,而有機會變得更好。
 
若有小校也想推動實驗教育,邱義隆建議請專業指導團隊協助,在理念執行上遇到阻礙便可迅速得到支持與建議;而內部需努力取得校內老師共識,進而往社區推展,逐漸使家長認同。臺中市和平區「鳶嘴山學堂」,混齡實驗教育的改變正在發生,成果也令人拭目以待。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相信教師專業,回到教育原點】​─訪問中坑國小邱義隆校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