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開平餐飲學校|2021嘉年華|系列文章1

發布日期: 2021-06-15  /  System

2021課程展專訪: 開平餐飲學校

 

簡介

  • 地理位置: 台北市大安區

  • 教育理念: 學校教育的重點在於發現學生的多元特長,學生的喜好與興趣所在,以及他們怎麼做選擇。因此,開平的老師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對話,並且更看中每個孩子的特質。

  • 受訪師長: 小嘴老師、馬嶔老師、Apple老師

 


 

Q1: 這次嘉年華會想要介紹哪一堂課?(以帶狀課程為主)

#高一課程 #「走訪台灣味」#社會連結 

 

『孩子在探詢味道的同時,也在跟社會做連結。』對於餐飲科的孩子來說,味道很重要! 所以我們從高一就開始鋪陳,嘗試引導孩子從自己的味道開始,進而延伸到家庭,讓孩子有機會親近自己的家庭、族群,甚至是台灣的味道。

這些主題是讓孩子「學習怎麼學習」,我們期待孩子到高一的時候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學習方法,甚至回味生下來的第一個味道,因此,孩子們主動回到家庭去探究,甚至還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名字的意義。從味道引發的探索,意外地帶出更多議題。回到班上後,孩子們帶著自己的發現,回到班上互相認識,除了打破傳統自我介紹的尷尬,孩子用敘說故事的方式,『我的名字怎麼來

讓大家認識自己,還有背後那獨一無二的家庭故事。

 

家族菜是什麼?那是一個家庭裡最具代表性且最重要的一道菜。在課程的尾聲,孩子們要回去跟家人共同做出這道料理。

 

在處理完個人與家庭的議題後,我們讓孩子去探索台灣多元族群的味道,ex: 移民、外省、越南、新住民....在前期的課程,老師會做知識性的介紹,藉由解說,讓孩子先搜尋二手資料、分組、再分頭去訪談不同族群,學生都是自己決定,因此要先完成訪談計劃書,才會去做訪談。我們發現: 孩子從高一到高三最明顯的轉變,來自於能力上更多的累積與沉澱。

 

探訪產地、深度訪談種植者、田野調查、認識食材...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利用假日的時間,自行接洽/聯繫訪談對象,我們會在課堂上先讓孩子練習,也讓他們嘗試如何面對成人、如何主動打電話到店家跟店家溝通。最後他們會產出一道料理,並對其賦予定義:「什麼是台灣味?」這是一個課程總結,而這個總結,來自於孩子,而非老師。

 

Q2: 老師們在共同討論、走訪台灣味的共備過程,討論到最多的是什麼?

#處理學習狀態 #承接議題 #全校都是關懷老師

 

高一的孩子會大量處理他們自身的學習狀態,有時候來自於個人的因素、家庭因素、國中不好的求學記憶等等...他們會面臨到很多不擅長、不被理解的議題,孩子進而會去意識到「我是誰?」「這是我要的嗎?」,當孩子討論出來,老師們要有能力去承接這些孩子拋出來的議題。有時候這類型的孩子某位老師無法處理,其他老師便會互相補位,幫忙關心輔導,促成更多良善的師生交流,也在無形中體現了學校的精神之一:「全校老師都是關懷老師」。

 

Q3: 有沒有老師們印象深刻的環節、經驗?

#從北到南 #取捨 #滾動調整

 

『食材田調』,在七八年前老師們覺得讓學生走遍學校是很棒的事情,孩子也很開心有小旅行,因此他們跑到屏東、台東等地區去看食材。但是執行下來後,家長瘋狂來電質問: 『為什麼讓孩子跑這麼遠?』,因此這幾年開始限縮地區,如: 北北基、桃園,老師們持續調整修正課程方向,同時也盡力讓家長明白我們的用意。

 

Q4: 開平有做過那些努力讓家長放手?

#家長課 #支持 #學習放手

 

每年的七月、八月有做家長課程,其實我們從95年就開始做家長課,而當時早期台灣並沒有這樣的科目,所以一開始受到很大的阻力,但我們堅持下來就發現,這樣做家長會更了解學校在做什麼。之後就是讓畢業學生的家長回來帶課程,做傳承,彼此之間可以互相陪伴與學習,因此家長間會發展出支持力量。

老師也在訪談中提及「家長不放手」的現象是整個台灣的問題,對孩子過度保護的慾望也相對升高。因此老師建議:一開始不要太快放手,一路累積到高三,等時機夠成熟了,與團體互相合作,家長也慢慢放心,會比較願意讓小孩挑戰。

 

Q5: 開平怎麼安排這些共備過程?

#暑假定調三年 #分群會議 #課程軸線

 

每年的暑假會做共備,這時就會定調孩子三年的課程架構,一方面是來自校方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會彙整家長期待。(補充: 家長在孩子入學前需上三天課程;家長課會在7、8月各有一個梯次,學生在八月底開學)

學校的課程軸線會在五月定調新的方向,大約六月底七月初,所有老師會投入三年課程架構的重新編整,可能是創新、或是修正,或是放入新的元素。這些「元素」會來自業界最新的發展,修正完畢,再依照家長的期待,微調第三次,成為符合學生現況的需要。

教學單位於每天早上跟放學各有一次會議,早上7:50,短暫10-15分鐘集合會議。放學後會是比較長時間的會議,會分新鮮跟成熟兩群共同討論,會議通常都是以年級來分群開設。

補充分群: 一年級9-12位,包含班級、課程、實施的結果,一個群體內會有組長,用年級分,一年級一個群體,二三年級一個群體,分享教學經驗、回報教學狀況等。

 

Q6: 家長、學生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有給過什麼回饋嗎?

#體驗式學習 #帶得走的學習 #教學相長

 

每一次課程結束後,由於學習比較多是體驗式學習,老師一定都會在課程結束後做經驗整理,老師會問孩子「印象深刻的是什麼?」(可能是一個小單元後、可能是一堂課後)要把有經驗的學習讓他可以帶走(take away),不會花很長的時間,透過便利貼的方式,讓孩子回答三個問題:「開心、成就、不開心(的地方)」老師也可以藉此了解孩子到底學到什麼?並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是不是適合孩子的?

 

延伸閱讀

  1. 開平餐飲協助隔代教養的阿公麵店重新再起,點擊看更多: 

https://blog.xuite.net/goto2688/mood/25032287

 

照片

(圖一: 學生畫我的家族菜;圖片來源: 開平老師提供_教學與課程簡報) 照片

 

(圖二: 主題式課程;圖片來源: 開平老師提供_教學與課程簡報)

學生畫我的家族菜

 

 


 

訪談: 胡庭碩

紀錄: 張芷瑄

編輯: 林家瑄

訪談日期: 2021/05/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