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然後理解│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討論華德福教育

發布日期: 2019-09-04  /  System
兩周前大家去雲林參訪山峰華德福小學,這周是參訪後的討論課,主題是公辦實驗教育與華德福教育。星期日早晨9點,詹老師看了座位好像還有些空位,可能有些人還沒到,他先放了光武國中在體制內教育創新的影片:


影片結束後,詹志禹老師問在場的學員:「你們覺得有沒有信心做得到呢?」

印象中沒有人舉手。有人心虛又坦白地自首:「做不到。」

詹老師說,這的確是困難的,需要一個團隊的發展。不過,他們的案例給我們兩點啟示:
不掛「實驗」兩字還是可以做創新,說到底能不能實驗創新不完全跟法令和體制相關,是看教育者有心與否。
學校整體升學成績提高,因為學生自信高、學習動機提升,不僅限於單科知識翻轉,而是學習動機整體翻轉,因此各個科目成績也會提升。但此類翻轉學校,多半不會標榜成績,而是強調學生品格的提升。所以,真正的實驗創新學校會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討論華德福教育01


 
討論完光武國中後,詹老師請學員上網,透過 slido 提出跟「公辦教育」或「華德福教育」相關的問題。問題提出後,請學員自選想要參與的議題,進行30分鐘的分組討論。以下是精選的三個議題:

Q1:華德福教育常常敘述正向且光亮的事物,教師們通常怎麼跟孩子討論霸凌、暴力或貪心、自私等負面的事情呢?過多的正面能量,會不會很像把孩子養在無菌室裡,出社會後無法面對社會上可能出現的惡?
 
學員:
我們在山峰華德福參訪時看到學生的畫,不管是畫風、畫法、顏色、表現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具有一致性。我覺得這個現象不太合理,彷彿這些孩子的價值觀被什麼拉在一起,照理孩子應該有形形色色的表現手法。另一個學員說我的假設是─孩子小時候異質性高,長大就趨於同質,但就他的觀察,華德福孩子的發展樣貌正好與我的假設相反:他們小的時候接觸到的東西少,表現比較單一,隨著年紀增長,能理解的東西變多,就能呈現多元的面貌。因此,小孩在美術上展現出的同質性是可以理解的。
 
詹老師回應:
華德福教育並不是全面屏除負面的、人工的、科技的,而是認為在某種年紀之後才適合學習,這是根據華德福的發展理論,你可以質疑那套發展理論是不是恰當。針對這個他們內部也有辯論,有人認為小五過後學比較適當,有人覺得要國中之後學比較恰當,大家對年紀的判斷不太一致。不過他們共有的信念是,認為要有某種準備度之後再去接觸這些東西比較好。
 
準備度的問題,我看過一些心理學的研究,有個發現非常好玩,就是東西不是越早學效果越好,這是從老鼠走迷宮的研究得出來的結論。
研究者把老鼠分成兩組走迷宮。第一組的方式是讓這批老鼠只要走對就獎勵,錯誤就得不到食物,大概十幾次之後,老鼠就很快學到走哪條路會得到食物;另一組則把牠們放在迷宮不做訓練,就只是在迷宮亂鑽,一段時間之後開始給獎賞跟懲罰,你會看到牠的學習曲線在訓練開始之後接近直線上升,經過同樣時間,兩組達到的學習效果差不多。研究者把沒有在訓練的那段時間稱為「潛在學習」,你以為探索和玩的時候不算學習,可是牠其實是潛在學習,一旦開始訓練,很快就達到跟一開始就訓練的老鼠達到同樣的level。
 
這有點類似華德福談的,3C晚一點學沒關係,只要一開始準備度充足,晚點學也能很快上手,這是蠻有趣的實證研究。
 
另一學員回應:
就我認識的以及在清大拾穗收進來的華德福學生,他們在面對社會上的惡時,因為在過往的學習歷程中他們的身心靈是被統合的,所以他們很知道自己在爭取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所站的立場是不是他們真心所認同的,在這個狀態下,即便是面對社會的浪頭,他們也可以很坦然地去面對。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討論華德福教育02

Q2:華德福的人智學與體制內的教育學本質的差異在哪裡?
 
學員:剛剛討論時有人提出華德福著重身心靈,三個都很著重,在教育學的本質上,我們主要著重在身體,身體又著重腦袋、智力的發展,反而跟心、跟靈是有點脫節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一直發展智力,但沒有讓孩子了解他的心在想什麼,這就是兩者差異顯現的地方。
 
另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是,華德福的理念有情感、意志跟思考這三塊,當中他們先教情感,以最純樸的方式理解自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希望小的時候要貼近自然,就我自己進入華德福校園的經驗,校長會說,來的時候盡量穿麻布的衣服、不要穿牛仔褲、不要穿有圖案的。教室的色調、使用的器具都貼合自然。
 
他們是先養好孩子對於自己情感的認知、表達,盡量減少外界對孩子的影響,讓他們保有最純真的狀態,到中間的年齡段才去培養意志,我們的教育剛好相反,從小培養意志力。然後,最後才培養思考,這些孩子因為小時候的培養,他們知道他們心所想,也知道怎麼接觸學習的東西是對他們有幫助的,就自然培養出那些獨立思考能力。
 
詹老師回應:
我對人智學只有初步的理解,還沒到達學術性的理解。我認為人智學有神祕主義的味道,這個問題我之前跟教育系有位德國訪問學者聊,我們也常談華德福教育,他也是對人智學這套系統覺得有需要再思考的地方,最主要是STEINER的哲學有很多神祕主義,如果作為一套學術系統的話,不能完全忽視這百年來學術界非常多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的發展,無視這些發展一直維持原來的系統跟觀點不變。我常跟華德福的校長、老師們聊天,也常提到,最好能夠強化人智學跟學術系統的對話,這樣是有益無害的。對話讓人智學有自我調整跟成長的可能,也才是開放的思想系統。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討論華德福教育03
 
Q3:以下摘自《拼教養》於某華德福學校的田野調查:「田園小學的孩子也世故地瞭解上學時(做為前臺)應展演正確的穿著、玩具,並把不受到田園老師贊同的物品保留在後臺。例如,把阿姨送的印有迪士尼卡通圖案的球鞋留在家裡,跟表哥交換的遊戲卡只能偷偷在學校廁所拿給同學看。」 這是不是就是華德福老師的隱性威權? 


學員:
華德福本來就不是用「去威權」吸引學生及家長,而是用華德福包裝權威跟自由的平衡,如果小孩出門不能穿迪士尼的球鞋,華德福會鼓勵孩子去探討為什麼不能穿嗎?
 
衍生出來的是隱性權威,參訪山峰華德福那天的手作課我們唱「循媽循媽」的歌(備註:「循媽」僅為音譯),結束後我問老師說「循媽」這個詞是哪一國的語言,她說:「我不知道,在受訓的時候就是這樣教,我覺得很有感覺。」這我同意,只是我也會想為什麼你沒有反思這是哪一國的語言、背後的文化是什麼。
這讓我想說是不是有點像直銷,我講得比較誇張。因為直銷就是這樣,你相信這個產品然後不去質疑產品的製造來歷,但是我就相信這個產品。這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
 
學員回應:
我那時候去北平華德福國小教辯論,跟校長討論辯論課能用什麼主題,校長就立馬提:他希望我可以在課堂上帶孩子討論3C產品,因為學校也認知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一直限制孩子使用3C產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作法。孩子也說,他們沒有因為學校說不能使用他就不用,而是跟學校提應該要開放,所以校長希望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去跟學生有所討論,他也歡迎學生得出任何結論,再來跟校長繼續討論,因為他覺得這個討論是重要的。我沒有很明確感受到學校說什麼,學生就接受什麼。
 
我的同學從幼稚園到高中都在慈心華德福,他也有向學校反映一些限制,比如學校會規定一定要上的課,他覺得沒有必要,想上帆船課,就會去跟學校談溝通這件事,所以我覺得學生不一定完全符應學校的要求,反而他們在過往的身心靈培養會讓他發展出,他們覺得要怎麼做,進而去跟老師溝通,這是我身邊朋友的狀態。
 
有人追問:我想知道最後辯論結果怎麼樣?

學員回應:那一班是小五、小六跟國一的學生,國一的學生反對一開始就接觸電視跟3C產品,他們覺得好在國小他們沒有接觸。五年級的兩個孩子想要用是因為他們覺得可以從使用3C產品「學到東西」,所謂「學到新東西」其實是接觸外面的新事物。國中生的回應是,那時候接觸到的新事物並不一定是他們覺得國小階段需要接觸到的新事物。
他們那時舉的例子是,國小那兩個想要去了解國外明星的發展,坦白講就是要追星啦,國中那兩個就直接跟他們說:

「你們就是想追星是不是」
「不是!我想要了解明星的發展。」
「你不要騙我了」
「那你告訴我誰誰誰的發展是什麼?」
「......」(講不出來)

國小那兩個是希望能追星,國中覺得沒這個必要,他也問他們你在追星過程中你得到甚麼。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討論華德福教育04

華德福教育自成一套體系,不容易被外人所理解,學員也趁這次討論課的機會把發自內心的疑惑攤開來討論,在這四十多人的大團體裡,對於華德福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也相當樂於分享自己對觀察與見解,在來來回回的討論中有機會更認識華德福教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齊聚一堂的原因吧!



文字紀錄:Gina、黃淑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