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概論&另類教育哲學(八)|郭駿武:親子共學團要實驗的是什麼?

發布日期: 2018-08-18  /  System
20180818[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實驗教育概論與另類教育哲學──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郭駿武老師「親子共學的實驗教育概論」]
實驗教育概論&另類教育哲學(八)01

親子共學在八年前開始推動,除了協助家庭的教育之外,還要協助孩子在學校的教育。
親子共學團並不禁止孩子翹課,所以若孩子覺得課程無聊就會走開,這對教師教學會是一個挑戰。
家長在親子共學團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會跟老師搭配成一個教學組,當教師在上課時家長會在一旁觀課,做觀課紀錄。教師也會搭配家長專長設計課程,例如教曲棍球的體育老師,延伸到人體肌肉解剖學,就剛好可以請一位復健師媽媽來協同上課。
郭駿武秘書長提醒在場的實驗教育工作者,要常常問自己實驗教育要實驗什麼?到底是要做改變,還是會穩固原來我們要改變的點?
先從政治面和經濟面來看,過去臺灣政治環境造成的威權性格,在各式教學現場仍會出現;經濟面來看,17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現代學校還未形成)需要大量識字的工人,所以設計今日常見的學校型態。
→鈴響上工/上課、休息/下課
→領班/導師

臺灣若要培養創意人才,學校型態必須要改變。現在的學校組織的設計幾乎都是固定的,若要以體制學校的形式來區分實驗教育,將無法區分。職位、制度的安排都會影響教育,所以若按照原來框教的教法,往往教師在教學十年後就容易停滯,無法保持活力。只有打破教學框架,老師和學生一起教/學,才能不斷進步。
再從社會發展歷程來看,人口往都市移動造成鄉村小校廢校,前不久共學團承租一個位於雙溪的廢棄學校,是一所有108年歷史的學校。修復過程中,發現它是以石塊為建材,採生態工法砌成的難得的生態教室。漸漸的,也刺激了當地社區活絡,很多當地老人都說,很久沒看到這麼多小孩了。這是由教育創新走出地方創生的一個方式,期望未來能經營為一個生態共學村。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3736/

#親子共學要實驗的是什麼
組織型態(教學與行政)
運作型態(單一與多元)
課程型態(科目與主題)
教學型態(單向與對話)
合作型態(教師與父母)
經濟型態(消費與簡單)
共學團採混齡教學,不同社經背景的孩子多交流(生物多樣性),過於單一的傳統菁英教育,容易造成「眼裡不會有別人」的現象。

#要挑戰體制的部分
1.組織型態(教學與行政):過去學校都是行政領導教學,行政要求績效、成果,每個學期的成果展往往讓教師疲於奔命。親子共學不用成果展,而是讓孩子主導和規劃來呈現他們的學習歷程。
→需要有一個弱的行政組織,全部都根據教學需求才會動,行政全由家長兼任,所以學費可以降到很低。

2.運作型態(單一與多元):不只是行政組織還有分工方式也有別於一般學校體制。共學團沒有校長只有召集人,是一個學習型的團體。
→在制式學校中,整個學校的運作模式也在影響小孩;校長的個性也會影響小孩。
→建議現場教育工作者,不一定要進到資本密集、土地密集的學校體制,可以嘗試去連結身邊教育資源,成為一個獨立的教育工作者群體。
→例如全國50個幼兒共學團包含小學共學團,沒有一個是一樣的。

3.課程型態(科目與主題):每個共學團每個學期都會討論,他們要得到什麼,要累積什麼,因為教育還是需要系統。例如不上電腦課,上「實況主」課,12堂。小孩自己摸索,電腦能力很強。中年級排APP程式設計課程,也是孩子自己要求要開的。另外還取消數學跟語文課,融入到主題課程裡,會參考教育部指標(當作原則但不用課程內容)。因為數學不只是學計算還要學推理和邏輯,要放在主題課程裡才能學好。
→自主學習的好處:一引起動機,一直深入下去。
→手機的功用:玩遊戲、社群聯繫、找資源。學習的軌跡變得很多元,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不只是「找老師」。

4.教學型態(單向與對話):郭駿武老師說,他教學前的準備就是「想問題,猜小孩會怎麼回答」,是採對話式教學,所以混齡班人數會調整在15位左右,因為超過就必須分組,就無法直接對話。對話為主的上課方式要練習和累積共識,若能從幼兒階段就開始,到國小階段就不會有太多問題。
現在中年級分成小組學習的模式,給任務,例如巡禮臺北市發生「二二八事件」的地方,沒有大人跟隨;之後,利用三小時讓每一組做簡報。這種學習法,孩子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是有意識的,也是他們跟外界連結的一種方式。中年級自學計畫書和自學成果也交由他們自己寫,八成是優良,這是自學團跟官方對話的方式。
老師講了幾個孩子主動組織發起活動的例子,講著講著說:「有時候講到這個都會起雞皮疙瘩」。
在體制內讀書的孩子,因為老師教太多,所以孩子無法自學。出來後,預估要兩年才會「鬆動」他們的狀態。

#練習把在體制內遇到的困難一個一個打開是自我的挑戰

5.合作型態(教師與父母)和6.經濟型態(消費與簡單):
這場分享的內容,都是郭駿武老師透過實務經驗提煉出來的問題,以及怎麼去面對、怎麼去看待。身為教育工作者,老師的工作主要在建立三種連結:跟小孩的連結、跟父母的連結、父母與小孩的連結。
老師還必須幫孩子跟家長建立學習的連結,例如學APP設計程式的原因,有時候孩子跟父母溝通父母聽不懂、看不懂,就會「抽走小孩」。所以,要跟父母一起成長,為了小孩要練習跟父母互動。

共學團沒有實體學校,都在社群上討論,所以共有五十幾個網站社群。這種虛擬辦公室的型態已經運作八年了。由於教育上父母和老師的信任度很高,所以虛擬辦公室更合用。討論完就會分工,彼此確認、通知,這不是金字塔組織,是平行的對話習慣。
組織上要提供的支撐是不要讓教師流於形式主義,成為限制教育發展的絆腳石。所以,必須不斷調整組織型態,這是保持組織活絡的秘訣。
→組織需要不斷被調整跟累積(文字、影像、社會議題參與,描繪這個組織)。

最後想要跟在場教育工作者說的話:
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教育工作者?
從孩子身上看到「自我實現者」的特質其實是天生的。
#熱情(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想起床了?)
#堅持(甚至堅持到有點固著,可是大人卻常跟孩子講「你不要一直…」)
#勇氣(憨膽)
#創造

如果每一個小孩都有,那我們都有啊,如何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不要摧毀它就好。因此排課時要檢視是否包含這些元素。
臺灣可以稱為自我實現者的有多少個?花蓮陳樹菊捐了兩千多萬;高雄十元麵阿嬤……,就是自我實現者的典範。
我們身上都有,要招喚出來,如果教育工作者都是自我實現者──教得很開心,知道自己要傳遞的是什麼──,臺灣教育就會很不一樣。挑戰自我的框架,理想更大一點,更腳踏實地一點,這兩點是可以同時做到的。
#你們的小孩野性沒有喪失
#不要低估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能量你還可以有更大的影響
實驗教育概論&另類教育哲學(八)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