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南河國小的「混齡教學」基本款|實驗教育亮點

發布日期: 2020-07-17  /  System
(本文含大量圖片,因應顯示狀態,推薦查看pdf檔)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ijh9_iHNdxxaTVTe0UsQ5ohG4XCEtjj/view?usp=sharing

2019年11月初,政大實推中心接到苗栗三義一對來自西班牙的年輕夫妻來信,他們正為六歲的孩子找小學,希望能多瞭解苗栗南河國小的相關訊息。兩週後,南河Olivia老師寄來照片和訊息,說明這對夫妻已到校參訪,但應該會就近選擇三義的學校,因為他們對實驗教育並不是很瞭解,唯一的要求是「小校」,人數越少越好。

蛤?南河是小校啊!hum……好吧~如果時間回轉到2013年,應該更能符合對方需求,會更有意願讓孩子進校就讀吧?當時南河只有22名學生,再少三人就會被裁併,夠小了!

一、整體目標明確:提升人數保住學校

1918年為了山區礦工家庭孩子就學,在山腰處成立鶴岡公學校南河分校,後來因應不斷增長的南、北河村人口,不但南河獨立設校,還在更深的山裡成立北河分校,學生曾高達近400人。北河分校後來也獨立設校,直到1986年因礦業沒落、人口萎縮而廢校,到了2013年只剩22人的南河國小也面臨裁併校的局面。

這所位在南、北河村交界處,培育無數地方子弟近百年的學校,就像是這兩村的心臟,不可輕言放棄。2013年8月到校的王世文校長想要改變局面,與校內同仁達成共識後,審視家長需求與地區課程需求,著手進行校務重整和尋求資源,並從三方面著手實踐:

(一)推動學生課後照顧

首先因應當地居民需求,增加放學後孩子的社團活動和課後輔導時間,讓外出工作的家長在下班後有更寬裕的時間來接回孩子。

(二)辦理寒、暑假育樂營

借助大專青年熱情活潑的動能,利用寒暑假邀請鄰近大學學生社團,或者透過公益平台銜接志工到校辦理各類營隊,帶孩子手作與實驗,拓展孩子的眼界。同時,也協助寒暑假負責照管小孩的阿伯、阿婆和父母不知如何,或者無力負擔額外費用安排孩子去處的困擾。

(三)增加英語課程節數

因應家長重視英語的需求,加上剛好有一位長期在坊間開設各類課程,推廣英語的Vivian老師,願意嘗試將她的英語教學法帶到偏鄉小校,實踐她的英語課程實驗。當時南河的英語課連同週末課程,一度曾高達一週11堂課,也引起同縣其他學校的關注。

另外,王校長也邀請有志於創新教育者入校任教,與在地深耕的原有教師一起扭轉情勢。104學年度時學生數回升到40人,光榮告別縣府裁併名單。不過,為了讓學校發展能跳脫交通不便與現代人習慣往市區集中所造成的限制,經校務會議討論,王校長帶著南河團隊毅然加入教育部國教署的「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

二、實驗目標明確:混齡教學基本款

2015年三、四月間(103學年度下學期),教育部國教署委託政治大學鄭同僚副教授主持的「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在全臺各區,尋找有意願進行混齡教育實驗的鄉村小校。最後選定的幾所試點學校,主要是在地方政府推薦與三方對談,確認教師與社區居民的意願後來進行轉型。只有南河國小較為特殊,它是校長帶隊舉手讓縣府看到意願──「選我!選我!選我!」的積極態度下申請轉型的唯一一所。這種自願配合國家政策和研究需求,帶頭改變的學校團隊,在當時比較少見。

2015年8月開始進行一年的籌備期後,2016年8月正式全面採行混齡編班上課。在這兩年中,教師必須到政治大學接受暑期15至16天左右的全日師培課程,寒假則利用三整天的時間與其他試點學校交流並報告學校現狀,引進各種更貼近學生學習需求和生活經驗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新知能,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從現場第一線師資進行翻轉。這是計畫團隊針對五所試點學校所做的整體規劃,在南河校方的規劃,則主要是從調整學生的作息表和變更學期制做起,並依照校方設定的目標──「混齡教學基本款」,重新配置行政和教學人員。

(一)調整領域課程、每日作息時間並推動四學期制:

籌備年開始,校方就規劃全校全日課,調整校園作息及課程安排時間,上午八點五十分才開始學科課程,讓學生和家長更有彈性選擇上學到校時間。第二年正式實施混齡教學之後,除了將國英數這三科學科基礎課程統一安排在上午,並增加課堂數之外,為提升學童的學習強度和教師備課需求,改採當時少見的四學期制,並搭配春、夏、秋、冬四季假期的學習模式,辦理領域學科之外的以實作和體驗性質為主的育樂營,以及主題式教學及補救教學等活動。
表1:南河國小週作息表(上午)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8:00-8:40 8:10
升   旗
打   掃
導師時間
8:40-8:50 全校體能活動
8:50~12:00 【1-6年級基礎課程】
國語(7節)、數學(7節)、英語(6節)
 
(二)行政和教學人員的配置

第二年(2016年)正式實施全面混齡教學後,學校一到六個年級從六個分齡班級,整編為低、中、高三個混齡班群。每一個班群包括兩個年級,各8人共16人,同時配置雙導師擔任生活照顧事宜,而上課採行單一教師授課。到了2017年全面混齡教學進入第二年後,雙導師改為單導師,這時會有三位不需要帶班的教師,則編制為「教學教師」。相對於擔任導師的「帶班教師」和兼任行政的「行政教師」,純粹負責教學的「教學教師」必須分擔更多的課堂數,以平衡其他兩類教師的工作。(教師課堂數配置與各科教學模式說明詳見下節)

王校長相當重視南河的人力配置,他認為混齡若只談教學,不談學校的人力配置可以讓學校有怎麼樣的價值,會很可惜。若懂得配置,省下來的人力再配置,可以讓很多家長放心,實施後教師們也滿意制度的改變,不管是專注教學的部分或兼任行政執勤的部分。

三、六年計畫下的混齡課程模式

南河國小申請轉型為實驗學校的計畫期程是六年(105~110學年度),剛好完成一個小學階段。這也是唯一一所「一簽簽六年」的試點學校,足見校方之決心。校方一開始就意識到,以國家課綱為規範做混齡教學時,教學整體規劃跟班群混齡的模式建置會有相當大的關聯。因此,評估後採用低、中、高三個混齡年段,作為基本的實驗模式,以低、中、高年級為「群組共學體」的好處是,「每階段的群組年紀及心智程度較為接近,課程設計可採群組兩年一循環的學習機制,作為混齡教學的基礎模式,而且教學較容易緊密連結現有課綱階段能力指標的設計模組」。在課程設計上,由於教學內容並未徹底打破傳統的學科結構和進度,當兩個年級在同一班群由同一位教師上課時,教材和進度的安排就會跟一般學校不同。

(一)語文科

國語科上課以該年段較高年級的教材為主,但低年段班群中的一年級會另有一年級的教材輔助。(見下圖)英語課程則著重「增加學習時數」、「改變學習模式」及「培訓聽說能力」等三個面向的發展。每週有六節課,「採重複學、多練習」的方式來提升學習成效。
在整體的課程設計上,南河的英語課每週六節課,在106年度時是三個年段由三個教師同時授課,其他小校很難有這麼多的師資,可算是南河的一大課程特點。到了108學年度,雖僅有兩位英語師資,但在將授課時段打散彈性安排下,也可順利操作此一模式。

(二)數學科

數學科是「一年學兩年」──兩個年級的教材內容在一年內教學過一遍,當混齡班群中的低年級明年升為高年級時,就會重複學習到跟去年相同的兩年教材內容。所以,數學的課堂數會增加到一週有七節。這個課堂數,是經過兩年測試後「極大化」的可能課堂數,太多孩子負荷不了,太少教師無法教完兩學年的課程內容。
第一年實施全面混齡教學時,國、英、數三科混齡教學的教材運用方式,分別是:國語兩個年級混齡是採用較高年級的教科書,數學和英語科則分為「一年時間學兩年」和「一年時間學一年」兩種進度。前者所需的節數是後者的1.5至2倍,同時又因選課方式不同,而有按照教材進度和單元重編或彙編兩種做法,基本差異在於是否需要「拆課本」。一年一個年級進度的平行教學模式,不拆課本、不增加節數,是比較容易實施的模式,優點是學生可以利用電腦學習自學,適合個別化學習。不過,兩個年級間互動時間較少,少有課室討論和合作的機會,而這也失去混齡班群最大的優點。
第二年全面進行混齡教學時,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數學課全都採用一年時間學兩年、不拆教材的模式上課,同班群中的較高年級或程度較好的較低年級生,教師會給予補充練習題,同時擔任小老師協助同班同學,學生間的互動變多,課堂熱鬧些。但因為教師會要求將教材內容完全教過一遍,所以,仍會有「趕進度」的狀況,這是接下來幾年教學上最需要調整的問題項。

(三)自然科和社會科

自然科和社會科則是「兩年一輪」的模式進行(見下圖)──第一年混齡時,班群中的較低年級先跟著學較高年級的課程,等較高年級明年升到另一個混齡班群,成為較低年級時,原先班群的較低年級升為較高年級,並跟著學原本較低年級時沒有學到的教材,這樣兩年課程都能學到一遍。這種設計稱為輪替課程,可用在兩個年級的課程單元內容較無緊密相關,例如高年級(五、六年級)共四冊的自然課本各單元之間較無相關聯。

(四)總課程時數語教師配置方式

這種課程安排模式的課堂數必須比一般學校多,因此南河全校自105學年度開始實施全校全日班,學習時數為一天8節課,上、下午各4節課,各年級學生每週上課數都是40節課(不含16:00-18:00課後留校時間)。相較於一般學校每週上課數,低年級多排17節、中年級多9節、高年級多8節。

為此,校方的人力配置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人事主計和出納護理各一人,除了後兩者是純粹的行政人員外,校長同時也教農事體驗與山野教育、教導主任則是負責高年級體育課,而總務主任則協同地方耆老帶全校學生練習客家八音。另外8名教師分為行政(2位,分別是教務和學務組長)和教學(6位,又分3名帶班導師和3名純粹教學的教師),其中純粹教學教師每週有16-18堂課,帶班導師和行政教師則是8-10堂課。課後值班、社團和藝文課也是兼任教師帶班。雖然全校課堂數增加了,但在全校重整為三個混齡班群,只需三名帶班導師的狀態下,重整人力配置後,11位教師外加兩位兼任教師,就可負擔增加的課堂數。校方也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嘗試在行政上創造一個可以讓教師比較少干擾,好好去發揮教學的環境,以致力找出一套小校容易複製的混齡教學模式和人力配置模式。

四、未來規劃

在一次對談中,計畫團隊主持人鄭同僚教授與協同主持人詹志禹教授對南河國小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認為校方未來永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是,要建立屬於這所學校的「課程哲學」。比方說,目前南河的人力配置和課程上的改變,對學生的幫助為何?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將來看到什麼樣子的學生呢?有沒有辦法凝聚教師的共識,找出這樣一個屬於全校的願景呢?這是南河國小接下來可以繼續深入規劃的部份。在還沒有發展出課程哲學時,也可以先發展出課程再發展出它的哲學,然後將課程跟學校整體教育哲學相連結,就會發展得很好。在學生學習的安排上,也要盡量有一個連貫性的主題,雖然學期中的課程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有一些準備是為了讓四季假期去實行。近幾年,校方嘗試運用當地豐厚的山林資源,將山野課程結合在各種活動中,慢慢累積發展在地特色課程。

(一)學生圖像與學校願景

南河現在著力呈現人力配置和課程設計上的實驗成果,並且每年都進行調整,朝向讓教育更有價值的方向。這些調整最後都會作為對學生是否有幫助的指標,所以,校方必須一直去問:「學生變化的樣子是什麼?」因為行政的策略或教學的策略、課程設計的策略,都是屬於一個過程,它要看到一個終極的價值,而這些價值要顯現在學生的身上,可以稱之為「課程哲學」。
最簡單的方式來看「課程哲學」就是把它聚焦在「學生圖像」──會希望學生從這裡離開的時候他會是個什麼樣子,那個也就是一個終極價值,也就是我們實驗上想要看到的樣子,想要看到變化的方向。甚至以後在路上看到南河的孩子,就可以一眼認出「ㄟ,我們南河的孩子!」

找出學校的教育哲學並不需要把現在教師和家長正在做的事情整個改掉,因為大家一定有個想法,只是整體概念未必清楚。所以,先讓每一個人去講南河的故事,最後再歸納,那是現存的,也是基本上大家可以接受的。而且,用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願景會比較有願力。校方必須去思考:走過百年的南河國小對未來的願景?校長與教師們能否共同建立一個哲學般的願景,朝這個願景去走?唯有如此,當學校制度成熟後,即便校長任期到了也可以放心交給下一棒,一個有特色的混齡學校還是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二)師資培育的持續力

由於是混齡教學班群實驗,因此教師專業成長特別重要。在計畫開始前三年(105學年度到107學年度),教師團隊必須完整參加政大計畫團隊辦理的寒、暑假混齡教育師資培訓課程。校內除了外聘國英數自社等學科領域輔導員到校指導外,也特別重視教師交流,因此各領域教師在平日的隨時討論之外,每兩週會有一次二十分鐘左右的領域會議,校長和教導主任一起參與討論,確認各班學生的學習狀態,若有需要則隨時調整。同時也會每兩週召開一次全校實驗教育研討會,並在每月月底開放校外教學團體來校觀課,互相交流成長。

人要接受系統性的智識成長,首重內在自我驅動力,學校內的學生和教師皆是如此。因此,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必須能意識到,不斷增進教學專業並轉化成教學方式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自我要求,而這也會是包括南河國小在內的七十多所實驗教育學校教師,尤其會被關注的基本認知。如果沒有持續意識到這一點,很容易就會走回以教科書進度為準的傳統教學模式,失去實驗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三)人事經費彈性使用的可能

校方這幾年著重在教學創新和調整人力配置,希望能做到精簡人力,同時也希望縣府先不要刪減人事經費,而是允許讓這些經費移做業務費。例如,106學年教育部開放給中型學校申請的課中補救專案,由於南河是小校無法申請,但還是決定自籌經費試著實施;另外小一新生的注音符號課程,會先在暑假上課,以利開學後與二年級一起共學,也是自籌經費。

如果南河國小能先試做少聘一個師資但經費不刪除,例如,若有一個實缺不聘,但將這個名額的部分人事費留給學校彈性使用,會對學校很有幫助。因此,若能透過實驗教育規範的修改,將原來的計畫內容微調,新增將縮減人事後的人事費轉業務費,透過法治來保障經費的合理使用或許是可行之道。但這仍有待校方與地方政府提議、磨合。

從105學年度正式轉型為混齡實驗教育學校,學生回升到49位,一直到今年,南河的學生數都維持在滿招狀態。其中跨學區的學生比例高達80%以上,而且多數都是自行搭乘公車或家長接送,並無校車接送的狀態下而來,顯示市區家長對校方轉變的肯定。更值得觀察的一個現象是,2017年(106學年度)的8名新生中有5位是學區內學童,跟前一年在地生掛零的狀態成鮮明對比,學區學生回流,也代表當地居民對校方努力的肯定。

肯定來自於校方團隊的積極行動力,例如本文開頭寫到的11月初「指派」給南河教師的「任務」,原本是請Olivia老師等待對方聯繫,老師卻願意主動寫信,促成對方能在兩週後就到校參訪、結案。凡有關學校的事,教師和校長都願意主動銜接,是一所學校前進的最大動力。這對夫妻並不是為實驗教育而來,但看過南河這所實驗教育「小校」,或許明年為孩子決定就讀學校時,會在當地小校之外,想起這一個有親切人情的實驗小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