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專題(二)|丁志仁:自主學習需要新典範

發布日期: 2018-06-24  /  System
20180624[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丁志仁老師「自主學習專題」二 ]
自主學習專題(二)01
一、自主學習典範很重要,why?

辦自主學習實驗教育很容易走回兩個典範:一是體制學校;一是在市場機制中學習,成為主顧與店家的關係。這種典範和想像會約束到夥伴、家長、學生,會約束學習規則;現在人從網絡中學,取代人從學校、人從市場去學習的狀態。在這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網絡教學資源,學習電腦程式語言成為實驗教育工作者的必備能力。
第二次上課,丁丁老師為學員列出26個新工具。
首先是在第一堂課學到的路徑、斜槓slash/等程式語言基礎上,繼續學習其他符碼:p代表段(paragraph)<p>……</p>;a是超連結,點到a代表跳到某處<a>……</a>;橫(列、行)<table>……<td></tr>,讓學員利用這些符碼創造一個個人的wiki頁。
經過一番手忙腳亂,當一串中、英文、數字、符碼組在一起,例如<p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20pt'>自主學習專題</p>,變成個人wiki頁上「自主學習專題」一詞時,學員們似乎有點接近網頁「創客」的角色了。

二、新工具

(一)首要在於「開源」Open source,只有open source才對社經弱勢者有效。一是開放專利標準;二是開放工具open tools。例如自由硬體Arduino、樹莓派(做出窮人的超級電腦)、公共3D列印。
不計其數的自由軟體是新一代教育的根本課題。窮人不使用自由軟體open source,面對各項衍生費用,他們怎麼辦?因此教學者使用新工具時盡量用open source,例如不對特定對象授權的CC授權資源。

(二)另一個工具是web Base(HTML+HTTP)→XML→SVG, GIS
網路資源的五代演進:
→1980年代文字
→圖照時代+文字
→聲音+文字
→影片+文字
→互動+文字。
而今,為了要善加使用網路介面資源,若沒去識讀HTML,在當代近乎「文盲」。
→自主學習就是自造運動maker(自造者)在教育領域中的表現
→不要把自己窄化為勞工
→動手打造符合我們需要的教育
→這不只是工具和市場的問題
→典範是物質、工具、精神的,缺一不可。
額外補充,眾人自造網絡的重要性:
→一個專制如埃及政府,只要打五通電話就可以把人民廣場上的連線切斷;
→歐洲在發展一個開放的網路→在每家的屋頂裝一個路由器,開放網路,我家屋簷接你家屋簷,沒有一個獨裁者可以把這些網路切斷。
#台灣應學歐洲
#推薦好書不怕小孩問

(三)「AI x物聯網x大數據」的機會與風險:現在教的學生,長大後會面臨的風險
→強威脅:智人消失(AI設計AI、下棋、作曲,那人還能做啥?)
→中威脅:資本家第一次不需要人類同胞作為勞動力與市場
#推薦好書贍養人類
→低威脅:2030年之前,八億以上的人口因之失業

丁丁老師以自己的六年制學程班級為例,說明SVG成為必修的課程,學生理解SVG圖背後的指令,並懂得利用維基共享資源的cc授權圖照、GIS系統、維基文庫、wikibooks、維基教科書、世界歷史地圖、大英百品等等網絡資源,不僅能「跟英文和平相處」,也能製作出精彩豐富且相當實用的網頁。

三、下午課程是課堂討論:給學員選擇新工具的標準
學習範式有兩種,一是「產品&工序」,一是「形成學習節奏&適時互動」。傳統典範是把同學/學員想成產品,把學習/培訓過程想成工序,若這樣一路發展下去,最後會學員變成表演者(→爐火純青適時插入笑話,學生開心卻未必真的學到東西)。新典範:就像順應春夏秋冬的四季節奏,教師在學生身邊看他狀態,適時提供協助(「任務驅動式課程」講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學習的節奏」→自主學習)。

(一)「工序」在「形成學習節奏」的過程可以起什麼作用?

1.各組選擇的有用的學習工具為何?
2.依照這些學習工具,各組設計一組或兩組標籤雲。
補充:標籤跟分類的差異
一個東西如果分類就不會隸屬於另外一個分類數下的子分類;標籤雲就不同,可以是從學科屬性,也可有兩套標籤方式,但要定義它的標籤含意。
3.舉例:一是「最簡單的標籤雲(若太零碎細小會不實用),若用藝術、數學、社會、語文等學科來分,一門課用190分鐘說完人類的歷史,工具是一部影片,可以貼「社會」和「數科」(數學及科學)兩個標籤。例子二是從大英百品來看,東非人類穴居時代(發明起火棒,從生食到熟食,人類移動距離加遠),可貼三個標籤:社會、高科技產品、語文。這三個標籤講的故事不一樣:語言可溝通,經驗傳承;人類起火棒工具的發明歷史。

(二)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規劃
自主學習指向何方?最終是希望小朋友離開學習場域(國高中學校)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問題時可以自己找答案、找到答案。
需要的條件:一、比較流暢的英文能力、算術、自律;二、要教得少,但浸在裡面的時間要足夠。若認為自主學習很重要,要挑選跟生活相關的先備能力;三、建議「行動學習」──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規畫。

1.佈署學習節奏:不是「產品與工序」,是「產生節奏並適時互動」。

2.行動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可以分成幾個步驟:

(1)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2)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始。
(3)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4)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5)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6)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7)將解決方案帶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8)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3.案例:
丁丁老師以自己帶的六年制學程行動學習的訓練為例,內容包括單日行動學習;多日分組行動學習(行程由同學自己策畫所有細節,平常不厲害的同學會變厲害);單車 600 公里;境外川西行動學習;個人境外行動學習(以融入當地的生活機能為目標);預計2019年全班境外行動學習(全班學習 GIS 將共同路線與分組路線的細節做在 GIS 中。全班出發往歐洲,留在台灣的「接應小組」老師,依 GIS 及通訊聯絡,每天追蹤各組路線的動態,並協助第一線同學的現場應變處理)。

4.能夠訓練的過程技能: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策畫的能力、地理與地圖的能力、GIS 的製作能力、網站的製作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外文能力、面山教育……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不厲害給他一個team就很厲害
5.小結:丁丁建議「行動學習」應該變成自主學習的一個基本款
(1)它可以對應到108課綱要求的能力與思維;
(2)境外學習的必要:一直都在台灣,許多事都會視為理所當然;到其他國情社會許多理所當然的價值觀都會被打破;千里之外的他鄉異地,小組員會取得一定程度的勇氣;理解學習的意義,例如學英文到國外與外國人溝通。

#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得到知識跟資料的過程
#任何科目任何主題都可以安排成任務驅動式課程

下午的課程活動是讓學員去思考,怎麼樣去佈署學習工具形成新的學習典範,這樣就會跟傳統的學習典範分道揚鑣。
自主學習專題(二)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