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嘉縣豐山國語混齡教學 扎根語文素養 _國語日報2019

發布日期: 2020-05-14  /  System
∴∴∴∴ 嘉縣豐山國語混齡教學 扎根語文素養(108年9月11日)∵∴∵∴

 

文‧圖片提供/徐永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玥臻(嘉義縣豐山實驗學校校長)

 嘉義縣豐山實驗學校位於阿里山北麓的豐山村內,民國八十八年之前,豐山村是個人聲鼎沸的村落,有許多登山小徑,一年四季山友聚集。然而,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登山道毀壞,在無法前往各景點的前提下,山友不再光臨,村內原先依賴的觀光經濟也相繼沒落,迫使年輕人離開家鄉工作,留在村內人口逐漸減少。且因為豐山村沒有國中,那些留在村內念書的學生,在國小畢業後,也被迫離鄉升學。
 一百零三年實驗教育法通過後,嘉義縣教育處積極輔導鄉村小校轉型,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鄭同僚協助學校改變。
 在經過四年的努力後,豐山實驗學校將原先的六個年段改成低、中、高混齡班級,並在課程設計上強化學生的語文能力。學校校長陳玥臻說:「我們團隊要努力培育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特別是語文,因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如果語文不好,其他學科都會難以學習。」
 另外,為了讓學生國小畢業後不用離家念書,在嘉義縣教育處同意後,豐山實驗學校增設國中部,學生可以繼續留在家鄉,並有更多時間認識自己的村落文化。
了解學生先備能力
擬訂適當教學策略
 豐山實驗學校低年段混齡教師周瑜宸表示,要經營混齡班級,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先備能力。例如她的班級是三名一年級學生與一名二年級學生所組成,剛開始分析學生能力時,發現其中一名一年級學生,在家有親子共讀的習慣,識字量達二年級上學期程度,且閱讀理解能力佳;其他兩名學生則是升上一年級才開始學習注音符號,平時較沒有閱讀的習慣;另一名二年級學生,可自行閱讀《國語日報》的故事。為了發揮混齡班級的同儕效應,周愉宸採用異質性能力分組,希望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與效果。
 豐山實驗學校語文教學團隊認為,在混齡教學上有以下四個重點。
課文分析教學
設計深淺不同單元
 先對課文分析教學,並設計單元,內容除了包含文章主旨、大意、生字、語詞、詞素覺知、擴展詞彙、重要句法之外,還要規畫不同的學習深度,區隔學生不同的學習差異需求。例如能力好的學生,可針對文章內容所對應的地方文化特性,設計文字諧音的雙關語,如「魚與餘」、「橘與吉」等,以及感官寫作練習。
課內差異教學
課後重個別化練習
 教學結構上,要注意在課程時間內達到差異化教學。以一堂課四十五分鐘為例,前十五分鐘,教師可先讓二年級學生進行朗讀練習,一年級學生則做生字查寫;中間二十分鐘,一、二年級學生合作說明文本內容並討論;最後的十分鐘,為自由閱讀與發問時間,學生也可練習生字,教師視學生弱點情況予以補強,課後作業則依據學生程度給予個別化練習。
課程連結生活
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容上,希望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產生好奇心。例如在教〈小鎮的柿餅節〉一文時,可以分成幾個教學步驟:
 1.和生活連結,以提問的方式問學生「臺灣有很多特產,以水果聞名的有哪些地方呢?」「有沒有看過柿子?可以上臺畫柿子的樣子嗎?」「吃過柿餅嗎?你喜歡嗎?」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2.揭示標題,讓學生預測內容,當低年級學生看到文章標題是〈小鎮的柿餅節〉後,邀請他們猜猜文章的內容,並互相分享經驗。
 3.朗讀文章,檢視學生的識字熟悉度,並讓學生比對自己的預測內容和文章有哪些差異性,接著解釋生字字義與語法結構,並進行學生個人練習。
 4.感官寫作練習,讓學生知道語句描述和感官之間的關係,如「一陣一陣的柿餅香飄了過來」用到嗅覺;「屋前屋後排滿了柿子」用到視覺等。
語文教學內容
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實用上,語文的混齡教學還是要能對應到生活場域的實際運用。例如教師拿出豐山特產的黑糖,請學生試著用感官寫作的方式描述它,讓學生對自己村落的特產有更深的體認,甚至可以請學生發想推銷黑糖的廣告詞,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結合。
 在中、高年級的語文混齡課程,也可以依循上述的規律設計。
 混齡教學確實提升了豐山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教師團隊的向心力,在語文的檢測上也有優秀表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