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發表第六場★ 【實驗教育師資培育】論壇6:實驗教育的師資培育
★論壇發表第六場★
【實驗教育師資培育】論壇6:實驗教育的師資培育
第五屆臺灣實驗教育論壇 現場連線報導!
主講人:TFT 策略長王宇生、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徐凡甘、海星式自造教育工作者培力丁志仁
主持人:臺師大黃嘉莉教授
地點:國際會議廳
☛ 【TFT策略長 王宇生】
TFT是關心台灣教育不平等的NGO,他們會考慮在這個社會脈絡下應該扮演甚麼的角色而去斟酌要做的事。他們的願景是「願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孩子不論出生及背景,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與自我發展的機會」。在TFT,兩年的教學生涯對於一位老師來說是一個刺激,有80、90%的老師會選擇留下來。透過密集的徵選過程,累積500~600小時的培訓,讓老師們了解他們在教室內、教室外可以往哪裡去 ; 對於徵選和招募,他們基本上不挑科系、學校,而是依據領導力特質、教師特質去做篩選。六年下來的100多位老師有著各式各樣的背景。此外,有為期五周的行前培訓,而每位老師一周會教授16~20堂課。而在國外有很多大學和teach for組織合作,儘管後續沒有繼續合作,也留下這樣的一套培訓方法。
☛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徐凡甘】
實驗教育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呢?
在他們訪談41位實驗教育工作者與20個實驗教育組之後,得出「特質、生命歷練、能力」這三個最重要的面向,舉例來說,一位攝影老師不一定要很會攝影,但他必須很喜歡攝影,讓他人感受到他對於攝影的熱情,如此一來他才能感染他的學生!
實驗教育的困境在哪裡?
在師資層面上,小規模實驗團體找老師不方便,傳統師培團體難有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他們希望在傳統的空間下創造更多可能,因此致力於及時、迅速、可行的實驗教育籌備計畫。
為甚麼他們的名稱為實驗教育工作者計畫,不是實驗教育師資培育計畫?因為如果是工作者,他們將能觸及更多可能。2017年,凡甘剛好有機會去日本民主教育培訓會,那時他新奇的拿著設計的課表給丁志仁先生看,丁志仁先生說這只是把課程改變成他們自己想要的,這樣又何談創新可言?
因此他們致力於培養共通性能力,並著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發展專業能力的自主性、培養核心實驗教育思維能力、實驗與反思等能力。
TFT和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期待擁抱和培育出更多優秀的教育作者!
☛ 【海星式自造教育工作者培力 丁志仁】
為甚麼取名海星呢?因為第一屆工作者培力是第一隻海星臂,第二屆又長出一隻臂,從此他將是一隻逐見完整的海星。
海星式自造教育工作者培力舉辦共識營的目的是讓學員自己組織,讓他們自己決定事情,並設置「組課共學」,18小時為一學分,學員必須兩年內修完5學分、發起組課超過兩學分、完成場域的實際修練,便成為「成熟海星」。而共有小海星、成熟海星、精熟海星、裁判海星等不同等級。
教育工作者培力改變的核心是「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讓大家了解原來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他們希望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打造適合自己的學習。
並設有教育自造培力社群傳統,增加對外表面積,他們鼓勵自修者組課,而每門組課並不是對修課同學做溝通,而是和社會溝通、為社會負責。我們相信,假如老師只傳授大道理,沒有組課經驗,他是沒辦法支持他人的。
紀錄:瑞翎/攝影: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