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紀錄分享:兒童的四大動能 _張家瀛老師|2019 實驗教育在職教師培力計畫-北部場
發布日期: 2019-07-02 / System
兒童的四大動能
講師:宜蘭縣立人文中小學/張家瀛老師
紀錄者:李怡靜
場次:2019/06/22 北部場
教室:政大井塘樓110教室
#本紀錄為工作人員現場速記,並非當日授課完整內容,僅供參考
一、動能奠定期
1. 滿足身心節奏的動能(0-0.5歲)
生理需求的滿足 → 情緒發展吃喝拉撒睡 情緒起伏大
疾病疼痛 高強度
無法克制
- 小時候常常生病跑醫院打針的小孩容易有這方面困擾,因為當時的生理需求本來就很多,也不容易滿足,孩子就得加強情緒的力道來滿足他生理的不適。
- 老師本身遇到的例子:家裡照顧得很好,某天來情緒強度非常高,我看他眼神不太對,我覺得他在觀察我,是演出來的。有一些小孩不是這種,情緒爆炸的時候眼裡是沒有你的,是很深的內在需求。
有人問:你怎麼處理上述的例子
答:先無條件接納,接納這個小孩,但不代表同意他的行為。不用打罵,跟小孩談,你自己做的事會結一個果。剛剛那個小孩我擋住他,一方面為他的安全、一方面他需要面對這個果,過程會持續很久,執行合理後果的時候要堅定守住那條線,因為常常大人可能覺得算了你要吵就吵,就不管你了,但這樣就沒有堅定執行要下的策略。有時候小孩的情緒是故意的,像上面的例子,有時候不是,是真的小時候沒有被滿足,如果老師分清楚,就可以找到更準確的協助策略,協助孩子解決他的困擾。
- 有年紀很大的孩子,國中生,天氣熱就會各種爆炸,很簡單,我們就給他電風扇,他就可以好好坐下來寫字、看書。生理需求滿足就沒事了。肚子餓就給他一個便當,比你讓他坐下來談、討論還有效。
- 想讓大家知道的是,有些小孩的情緒是內在需求。小孩要的就是這些,身心被照顧、有依附的對象、協助人際,如果老師會給,小孩就不用用情緒要。
2. 尋求穩定依附的動能(0.5-1.5歲)
心理需求的滿足 → 安全感、滿足感收到足夠的關注 退縮不安
被疼愛的感覺 引起關注
優質的陪伴 自我中心、物權
- 爸媽在玩手機,小孩用各種方式爭取爸媽的關注,通常小孩能成功引起關注就是爸媽被煩到,而引發大人的負面情緒,最後常常是惡性循環,到學校也是類似的情況。另一種是,小孩做得好才被大人關注,最後會產生的模式是:我就是要追求完美的表現才會被愛。
- 小孩個性天生強勢,很容易自我中心,什麼都要。其實跟大人購物慾一樣,只是年紀更大會轉移到不同的,比如物質(購物慾)、朋友(一定要有人陪)、吃東西,好像那裏有個填不滿的洞。
- 問:如何處理?
- 問:老師會不會因為老師特別陪伴,而激發小孩對老師的佔有慾?
- 有家長愛不下去小孩,有時候這種小孩的物權會變很大,老師也補不回來。這時候只能給家長時間了,就是看家長怎麼選擇。
3. 爭取獨立探索的動能(1.5-3歲)
學習需求的滿足 → 好奇心、我能感、自信心提供安全的環境 害怕失敗
放手等待陪伴 我能感、自信心低
具體的回饋鼓勵 依賴協助
沒有自己的興趣
- 這個時候的小孩很容易媽媽抱一下,又跳下來去旁邊探索。如果這時家長讓小孩失敗,小孩會慢慢學習到很多新的東西,發展出自己的鷹架,這樣小孩發展得好,他會對很多東西都有興趣,想知道自己能做到哪裡。有些小孩對什麼都沒興趣,你說了算我照做就好,可能是這一塊受到了限制。
- 問:你們如何界定安全的界線,什麼能嘗試,什麼不能?
- 給小孩的回饋:如果大人一直說你好棒、你好厲害,小孩就會變成過度去追求大人的理想,而不是他自己要的東西。替代方式是,給小孩具體的肯定,比如:「哇你剛剛自己疊了三層積木!」沒有評價,而是他做到了哪些事情,他會慢慢對自己有信心。小孩失敗的話可以說:「哦剛剛失敗了,沒關係老師願意陪你再試一次。」
4. 建構優質人際的動能(3-5歲)
人際互動模式的建議 →人際技巧、適應團體安排相處融洽的同儕 人際衝突
適時協助人際衝突 被排擠、霸凌
引導溝通技巧 孤僻、對團體冷漠
- A小孩很想跟B小孩玩,如果B小孩沒辦法好好跟A小孩玩,比如說會控制他、打他,那就乾脆切割,不要讓小孩學到這樣的互動模式。
- 小孩在家裡跟手足的互動方式就是打來打去玩,小孩習慣了到學校跟同學玩很容易玩一玩發現,對方生氣,他就覺得:我只是要跟你玩啊,你怎麼就生氣了。
- 試著帶著小孩自己處理:老師帶小孩練習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去討論兩人都舒服的解決方式。永遠是老師做裁判的話,小孩到最後就會依賴老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二、生存動能—三大原則
-
漸進並累積:需按照順序發展,發展不順會影響下一階段。
- 當前面需求沒被處理好,後面的階段也無法恢復。
- 年紀愈大,比如到國中恢復的效果會變差。這個階段有別的作法,用後設認知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但會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復原。
-
不良需回修—發展不順就要從前面的階段開始回補
- 不要期待當小孩對課程都沒興趣只想引起老師關注時,不處裡依附的問題,小孩課業表現就會變好。不過,只要慢慢回補這些需求,他們會有開竅的一天。在我們學校蠻常發生的,很多時候就是家長花了很多時間累積、回補,卡的需求順了之後就很順利。
- 問:很多學生有過動,學校有SOP,看醫生吃藥,有個狀況是:很多小朋友很聰明不寫功課就會說,我也有過動只是還沒吃藥。
- 問:氣質會不會影響動能發展?
- 問:我身邊的朋友們很有好奇、學習有動力,但他們的依附需求不太足,這跟之前講的前一階段沒滿足後一階段受影響的理論模型有些差距。
-
回修中延遲—回補的過程,會影響後面動能的狀態。
講這個是了解小孩在哪遇到困難,幫助老師們之後聚集處理的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