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仁:為何而學,如何學?|自主學習專題(一)
發布日期: 2018-05-20 / System
20180520[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丁志仁老師「自主學習專題」]
「自主學習專題一」分三大單元:一、個人site使用;二、名稱、本質與經營框架;三、學習新工具。
在正式進入課程前,丁丁老師首先提出「學習的五個要領」:
(一)跟人學:
師生之間本質上是「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學習者找達人學;學成後提供經驗,陪伴學習者,並跟其他「達人」連結成一個「智群」,一起努力。因為,多數情況下,一群比一人更厲害。
(二)掌握概念:
事實只是滿地的碎片,若一個概念可以將「滿地碎片般」的事實說明清楚,則是好的概念。
(三)學著表達:
用「表達」把知識與技能縫到自己身上。那怕一堂課只能找到一句話來表達。好的評量設計會幫助學習者「再表達」。人的記憶機制是,長期記憶要反覆「理解」三次,有一定間隔的「三次重現」。所以,學習者要透過表達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反過來說,無助於學習者「再表達」的選擇題和是非題類型的評量題,並無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四)「以行論知」:
西方人叫「做中學」,即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人只有真正為目標而行動,而做出選擇的那一刻,才會真正了解自己。
(五)彈性尺度:
以上四點是在合適的尺度內運行,為了達到彈性尺度(選擇適當的尺度),我們會使用「運算思維」。
正式課程從「個人site使用」開始,丁丁老師以[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網頁為例,說明畫面中banner,「導航列」跟「內容列」等三部份的結構,並教導學員如何撰寫導航列。
當學員們被「路徑」、「斜槓slash/」、ul: unorder list星號*簡記、ol: order list井號#簡記等等電腦程式語言,弄得昏頭轉向卻還必須製作出一個wiki頁時。「為什麼要學製作wiki頁?」、「為什麼不用word編輯就好?」「為什麼在自主學習專題課講程式語言?」
三個理由:
1.新工具:電腦網頁成為現代人知識來源,改變了傳統學校的意義→人從網絡中學習基本取代人從書本或機構學習。
2.自主學習的要領是抽象的,因此我們從製作site和wiki的過程中,去體會五個學習要領。
3.現在是我們的習慣是桌機化,未來要盡量將資料放在雲端→雲端化。(前提:網路→離線備案→紙本備案)
第二部分,辨別「實驗教育」、「自造教育」、「
自主學習」等三個名詞的定義,在師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出《物聯網革命》一書討論的現象和概念,以及依利希在《非學校化社會》中,察覺公共教育「儀式化」問題,從而建議人從網絡中學習的觀點。
最後延伸出「自主學習需要受到強制嗎?」這一個引發學員下午場熱烈討論的議題。
#課程密度很高記不完
#孤立的進步只能枯萎
#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新底層
#台灣將會是華人地區第一個走入公共社會的地區
#教育是關鍵
#實驗教育是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