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食農教育|分場論壇9|2021實驗教育論壇

發布日期: 2021-09-02  /  System
2021實驗教育論壇分場01
 
主持人: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陳致澄教授
與談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劉冠妙處長、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新竹縣桃山國小蘇美娟校長、牧心蒙特梭利陳慧君創辦人
 
●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劉冠妙處長
今天冠妙處長與大家分享的是人禾「食農教育」結合「環境議題」的故事。
目標:維護環境倫理,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為目標
(一)
第一個案例:貢寮水梯田專案,是我們食農教育的起點
貢寮的山上,有非常漂亮的水梯田,這幾十年荒廢的非常嚴重。透過農委會林務局的合作,開啟自然資源的調查,發現在現場有許多珍貴的水生植物(甚至是許多瀕危),在這裏是很多生態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元化,這裏也是屬於國土生態綠網的範疇。
▲ 感謝農友保留了他們的在地智慧在這片土地上。
透過傳統聚落形式,也把當地農友智慧留在現場。他們有著40年以上自己育種的經驗,也減少福壽螺入侵的威脅,保全稀有的水生植物。
▲ 運用食農教育的推動,促成外來力量來支持在地的發展。
以「生態旅遊、食農教育」為核心
長期的生態調查與監測,找出乘載管制,為了約束旅遊者(行為規範),單一窗口,回饋當地經濟生活品質,一起支持保育行動。
○ 發展一系列體驗活動:「和禾梯田深呼吸」、「季節小旅行」、「綠野觀察家(校外教學)」、「成為合夥人」,創造人與環境更長期互動的機會
○ 透過食農教育促發生命教育:了解生命的價值,學習與環境適當相處的倫理,無論是蜜蜂、牛、溪水裡的生物,都是學習相處的對象。
發展環境與人本的永續發展。
(二)第二個案例:宜蘭的農地變化
雪隧通車後,遊客變多、環境改變、農地農舍的問題。
「當水田不見了」該怎麼辦?
◆ 「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尋找食農教育的課程,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出了一系列的在地化教材。
食農教育雖然會希望可以在真實的場域實踐,但人禾打破了這個限制,即是沒有真實場域,透過創新課程把重要的生態、農業觀念帶入,也讓學生學習環境、飲食文化。
最後,冠妙處長說:食農教育不會只有餐桌上,可以回應到我們對土地的關心,以及對生態農業的應用,呼應生態系的價值。
2021實驗教育論壇分場02
- - - - - - - - -
● 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
研究「有機農業」的實驗狀態,投入有機農業的陪伴與指導。
出發點,是想要幫助部落的農產品可以做應用?只是想著這些蔬菜要送去哪裡。
後來開始與新竹的學校合作,學校營養午餐都是吃部落的蔬菜。但是,除了吃蔬菜,似乎沒有教育的作用。因此開始與學校老師合作,做教案,來進行食農教育。
▲依照學生低中高,設計不同的單元主題:
「一餐一世界」:用地圖引導孩子,知道自己吃的蔬菜從哪裡來。
「健康好食機」:引導孩子們進入了解食品添加物的部分。
「你不能不知道的真相」:讓學生了解生物金字塔。
▲ 讓「營養午餐」這件事,也可以串起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和聯繫。
這些教案實踐與推廣,花了大約四年的時間。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對於學生的狀況,持續進行改進。
例如:發現孩子吃有機餐,孩子都會吃不飽。後來,開始為孩子每一餐多募集5塊錢,多添加葷食的部分。
也藉此了解學生在家裡飲食的習慣,讓學生提供他們吃營養午餐的心得想法。
食農教育其實拓展的範圍很大:身體的照顧、土的連結、味的養成、煮的習慣。
▲ 這一切的推動起源是來自於部落,而後來又回饋到部落的發展。
我們在工作的過程,體認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例如番茄,就有非常多的物種,在農業發展的定位也是很有價值,因此回到部落,更加幫忙做「保種」的工作。

- - - - - - - - -
● 新竹縣桃山國小蘇美娟校長
桃山民族實驗小學
位在新竹縣五峰鄉
Tayal balay! 在泰雅的精神下,期勉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食農課」:一學期30節課
分成三部分:「畜牧」、「種植」、「飲食」
校長今天分享「小米」的課程。
小米是泰雅的傳統作物,隨著他的成長與收成,來找回傳統的知識與文化,連結人與土地的關係。
課程有這六個主要面向:
1)小米的成長、2)傳說故事、3)以祭儀作為開學典禮(播種、摘歲、祖靈、入倉)、4)善待土地、5)水質、6)老幼共學互動
.學校在3月用「播種祭」進行開學。邀請耆老來與孩子分享自己與小米的故事。
.「入倉祭」9月的開學典禮,耆老帶著孩子做土地整理。
▲「從孩子出發,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當原住民的孩子,他們的文化與主流社會有差異時,不能再用傳統的教育。應該帶孩子進去真實的教室,就是部落,讓部落成為孩子學習的鷹架。
「tuqi-路」
學校當初,從歌謠開始,發現歌謠背後有許多部落的文化與智慧,因此轉型為民族實驗小學。老師們也期待讓孩子在部落的學習,可以透過互動、反思、回饋,讓部落更好。

- - - - - - - - -
● 牧心蒙特梭利陳慧君創辦人
「大地之子的食農教育」
蒙特梭利中學部有一個為經濟專案,孩子要從土地種植、進行販售。要種什麼?不是由學校課程的制定,而是孩子天馬行空的決定,這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環。
▲ 蒙特梭利強調的是個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
環境塑造了人,人又去生產東西,因此孩子也會去發現環境的變化,圳溝水的顏色、樹葉枯萎了,我們發現人天生就是對環境熱愛的,人會有敏銳的觀察度,好奇環境的變化。
小學階段透過吃,讓孩子做食物:年糕、蘿蔔糕、粽子、餃子,他們開始要從最原始的東西去生產。孩子也需要去認識到這個環境,了解環境資源。進而維護文化傳統。這些食物看起來很平常、也是日常,但是,孩子在自己動手做之後會體會到這些食物是很不容易製造出來。
▲ 蒙特梭利準備好完備的環境
「雞舍搭建與養雞場維護」
學生自己畫設計圖,也學習做雞架(如何讓雞有好的生長空間),動手建造雞舍。
「農場工作」
與社區志工合作,與孩子一起做園圃的維護。
也會做泥土檢測的「科學研究」,維護邊坡的水土保持。
「獨立訓練」的活動
孩子們可能會有獨立環島一個禮拜的任務,透過手作蛋黃酥販售,籌備旅費。
「星期五餐廳」
每週五孩子會自己做一餐,提供給園所的孩子。
「微經濟專案」
結合科學、生物學科知識整合在專案裡,孩子會很有動力去做一個複雜的工作。農場學校是一個可以幫主孩子理解大自然,了解人與環境的歷史脈絡。
我們不是單純種出自己要吃的東西,在過程中衍伸出很多學習的東西。例如:番茄包的販售,照料野生番茄的過程,把園區的竹子做棚架,讓番茄長得更好,這個收成遠超乎想像。如何改良,讓番茄變甜?施肥肥料,什麼是最適合結果時使用?這些學習都是在情境中才能想像與思考的。

記錄:張芷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