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課程紀錄】耶拿工作坊初階─Janny,0806下午場

發布日期: 2019-08-20  /  System

2019暑期師資培訓

耶拿工作坊初階─Janny,0806下午場

 

@為何耶拿學校需有四大支柱?

因為耶拿認為學生是一個完全的人,不是只有學習,如同我們上班生活,會有對話、遊戲、分享與工作。每個部份都要有節奏地進行,才不會一直集中在工作,會很累。四大支柱每個部分彼此間,都是平衡的。

 

一、對話—

創造了一種相互關係,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互相幫助。它是雙向的,不只是聆聽,還有表達。

對話可以發生在不同形式,包括圍圈、小組分享、正式或非正式的。可以是打招呼、交換意見、形成意見、獲得知識、社交技巧,也能有助於形成正面自我形象,團體中形成多問問題的對話氛圍,不會使人覺得自己問問題是愚蠢的。

對話中也能得到批判性的回饋也可享受到他人提供的意見,可以在對話中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意見。對話可以學到發展性或與價值相關的交流,如同今天上午結束前團體中討論,關於課堂進行方式,即是一種對話。


➡️ 完整圖文版,歡迎點擊中心官方粉專:https://teec.pse.is/K8BDS
 

圍圈要注意:

圈中盡量不要放置任何阻擋討論進行的物品,以利促進彼此對話互動,但聲量只需要圈中人可聽見即可,因為同一個空間中可能有其他小組的討論同時進行。

當教師發現對話氛圍極佳時,即可隱形於圈中,一天活動以圍圈開始也以圍圈結束。

 

幾個圍圈例子:

  • 主題式討論圈—師生有興趣想要進行學習的主題。以博物館主題為例,可能有博物館參觀,回來之後有分享,或是有戲劇扮演博物館出現的各種角色。

  • 觀察圈

  • 閱讀圈—孩子分享其讀物,為何選擇這本書…,每週都會有閱讀圈。

  • 開放式討論圈—所有學生帶入開放式討論,討論所有的事情。

  • 計畫性的討論圈—通常在每個月或每週的開始,所以是計畫性的。

  • 評量圈會議

  • 新聞圈—可以是小新聞或是大新聞,學生可以討論在看到的事件並分享。

  • 訪問圈—請一個人坐中間,所有人一起談一起問他相關問題,例如:開飛機的老爺爺,大家來問他有關飛行的問題等。可以邀請不同職業家長進行訪問圈,透過這種訪問圈,學生可以問到不同職業的細節,學生有機會去思考未來想要從事怎樣的職業,成為怎樣的人。

 

二、遊戲—

學生以遊戲或實驗進行自己的探索,遊戲和研究經常合併,例如,上午影片中的油水分離科學實驗活動。鼓勵大家盡量多遊戲,教師也是玩遊戲成員之一。

  • 遊戲有不同形式:自由的遊戲是玩耍、研究、探索

  • 陪伴的遊戲

  • 指導性的遊戲(如上午進行的數隻遊戲)

  • 各種遊戲例子:木偶、戲劇、講故事、蓋房子、各種圍圈遊戲等。

 

三、Celebrations慶祝活動=分享—

早期Celebrations翻譯為歡慶,但現在稱為分享,因為耶拿是一起生活工作的社群。分享真實的體驗、各種分享和慶祝活動是學校生活的亮點,週和年度節奏主要由分享活動決定。在分享活動中,孩子們有很多機會學習呈現,分享就是一種關愛。

耶拿學校相比一般學校:

 

@一般學校比較像是一種社會機構。

由外部壓力需要而出現的學校、一種強大而封閉的組織、滿足外部壓力的需要即是學校的目標。

 

@耶拿學校:是自願參與的,像是一個社區,

由許多人自願的協助,校長也不太像校長,無明顯的社會規範,個人有自己的角色,很有彈性。將孩子視為全人全方位的學習,孩子不是只有智力的學習。

 

*家長參與

家長參與不是只有為自己孩子,也為所有孩子提供服務,家長參與也是耶拿學校成功的關鍵,也同時允許兒童自由地發展。

 

**每週結束前的圍圈,

則是孩子們分享當週所學的總結。提醒學員們也可以開始準備討論本周五結束前,學員們要如何呈現在一週結束前的分享形式內容。

 

***分享是與自己生活圈相關的人在一起,

就像是團體中彼此相屬的經驗分享也可以是小小的事件或想法。分享的是真正有觸動到你的事件,有些分享是你自己事後才意識到的,可以是被動的聆聽,或是主動的分享故事等行動。

被動式的分享形式,包括靜坐、冥想、祈禱、固定的儀式、觀看參與慶典活動;

主動性的分享包括哲學、對他人的貢獻、一起思考意義性根本問題、宗教和非宗教意義的經驗。

****在分享過程中

會體驗到一些感受性的經驗、會關注他人、一種沉默、寧靜冥想的時刻,也會有一些可見的象徵性儀式,或可以有機會欣賞體會到藝術或世界導向課程的美感。

 

*****分享的功能

有日曆提醒的作用,例如:教師會說再過幾天要做ooo事情等;一些重複性的集體經驗,包括不同的分享形式:

  • 宗教性的分享—聖誕節、一些特定宗教節日;

  • 一般性分享—解放日、新年;

  • 學校的分享—學期的開始或結束、春季慶典;

  • 個別化的分享—生日、新成員的加入、學會游泳的證明等。

 

******有品質的分享需要以下條件:

  • 需要教師提前準備有氛圍的營造

  • 學生彼此的互助

  • 有各種的分享形式

  • 觀眾在過程中能同理分享者

  • 可以看到孩子的不同個別特質在分享中

  • 老師要確保學生在分享時能回顧到自己所學習到的東西

 

*******反思圈

目的在於回過頭在反思中討論自己學習到什麼,也可以共同確保下一次更美好的分享活動。盡可能在分享之後,進入到自己所屬班群的反思,討論學到什麼,對每個孩子會有不同期待的反思回饋。

 

@一週的開始圈,由學生開始約15分鐘,

可以進行各種活動,可以是一些嚴肅的或是遊戲的活動。

  • 嚴肅的活動:報紙上的一件物品、一首詩、一本書中的內容;

  • 遊戲的活動:孩子們可以在開始工作之前選擇要做的遊戲或遊戲。

 

@以一個女孩被家長沒收手機的事件,

女孩自己記錄從失去手機到取回過程的分享,教師可藉以帶入團體分享討論,引入其他孩子共同討論有無類似經驗,進而引導討論教室內是否可以帶手機的規則。

 

@分享呈現時注意的元素:

  • 原創、展現大膽勇氣、充滿熱情的

  • 展現自然真誠

  • 與觀眾有接觸、站在中間

  • 聲量清楚、語速適當、語調有變化、

  • 好的口語表達

  • 要準備良好

 

@開始圈會做的事:

開始會回顧所有活動,開始時會預告這一週有哪些事情發生、新建議、介紹新成員,可以是唱一首歌,也可以是靜坐冥想,或可以有固定的儀式……

 

@一週結束圈會做的事:

照片回顧、調查報告、剛學會的歌、一週中所做的成品、複雜的建築、測驗,或是廚房裡剛做好的美食。

 

Q:分享的時間有多久?每週有幾次?

Janny回應:耶拿學校每週五結束前的分享時間結構:

  • 2:15~2:45進行分享30分鐘;

  • 2:45~3:00各年段班群回自己教室進行反思分享;

  • 3:00放學,家長會留下來協助復原課室,下課回家。

  • 每週例行:開始15分鐘分享、一週結束前30分鐘分享。但主題式分享時間是獨立出來的。

 

四、分組討論

討論上午混齡教育耶拿學校影片後,回到圍圈進行反思圈,各組分享一兩點簡單反思。

 

Q1:如何融入耶拿的教室布置在台灣教室情境中?

Janny:準備好有關耶拿教育的教室布置(School living room),說明補充文件,如附圖照片。

 

Q2:學科能力與混齡教育重視的多元智能之間的衝突?如做混齡學校被要求作集體分科測驗。

Janny:明後天會有關「學科部分」的分享,再做討論。

 

Q3:教師看起來似乎沒有做什麼,但想請問教師如討在前置討論、準播與運作達到課程目標/耶拿教育的教師圖像? 

Janny:其實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會與其他教師討論,課前也會進行準備。Janny以教師與學生對於課程進行影響力的象限圖,說明耶拿教室教師互動情形,橫軸是教師影響力,縱軸為學生的影響力。

  • 第二象限:教師幾乎沒有影響,但學生影響很多的:是一種自由放任主義的學習。

  • 第四象限:師生皆無影響,就像是跟著學校的教科書、課綱,不看孩子需求、個別背景,只是跟著學校或政府課程教學內容規定走。

  • 第三象限:老師影響極大,學生沒有任何影響力,變成專家教師,教師主導一切,有時很好,有時不好。

  • 第一象限﹕師生對課程學習,皆投入多的影響力參與其中,是耶拿學校的理想型。

五、工作(第四支柱)—於明後天再談

明天──團體合作

後天──世界導向學習的教育

都可以看到耶拿教育的呈現。

邀請學員於明天上午實踐帶領30分鐘的遊戲活動,最後以一個遊戲活動結束。

結束遊戲what-this is a pen-o! a pen 然後增加物品增添遊戲趣味,是一個可以學習專注的遊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