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傾聽內在的呼喚.五所華德福學校的創生|顏于玲創辦人

發布日期: 2019-01-03  /  System

20181221[華德福系列講座‧顏于玲(臺中善美真華德福教育創辦人)「傾聽內在的呼喚‧五所華德福學校的創生」]@臺北市華江國小

到場參與座談者多數是華德福家長,另還有部分是還不是華德福家長但關心華德福教育的朋友。顏創辦人說,對她而言「如何辦學」是個很難的題目,卻也正好可以藉此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

一、決定

(一)問大家一個問題

問題: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從這一刻開始回想到今天起床,你總共做了幾個決定?
提示:這種決定有大有小。顏創辦人以這次從臺中來臺北演講的路上,跟同行者在火車站的對話為例。
動作:想想你今天做了什麼決定,兩分鐘跟你身邊的朋友談談,你今天做了幾個決定。
(於是認識、不認識的大家就兩兩談論起來。兩分鐘左右,前臺傳出歌聲。很特別地,顏創辦人以唱歌的方式讓熱烈討論中的大家聚焦,回到演講者身上。)
所有這些決定變成了你的一天。我們把它放大來看,每天每天的決定串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二)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做決定?

是錢?是規則?這點非常重要,值得仔細想想。
1999年,大約二十年前,一位朋友告訴年輕的顏于玲,宜蘭有一個會議很適合她去參加,「因為那裡有一群人跟妳的想法很接近」。那時的顏老師「沒有問錢、沒有問費用、沒有問幾個人參加、沒有交叉比對,都沒有」,聽到這件事「我就是決定我就是要去」──「我就是聽到我的內在聲音,我就是要去」。
當時的華德福「很小而美」,全省不會超過二十個人;去到現場,竟被當成日本人帶去外國人區簽名。那一場會議讓現今做華德福做了二十年的顏創辦人,至今仍感到印象深刻:會場佈置非常簡樸,特別引發她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那裡的人,對人講話那麼的真誠、那麼的專注?他們共同在關心人的問題,在關心教育的問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只有幾個人,而是一群人,而且是各國的人。那是一次華德福教育的亞太會議。
為什麼他們長成那個樣子?他們跟我周圍的人是長得不一樣的,他們發生了什麼事?

二、三件事與成長班

那時參加會議的顏老師,就是跟著人家去、聽演講、互動。回來就做三件事:拜訪(去參訪)、學習(一直到二十年後的這一刻仍在學習)、轉型(從臺北搬到臺中把幼稚園轉型)。回顧那十年,創辦人說花最多力氣的不是在招生──當時沒有一個人認識華德福教育、沒有一位老師會教華德福教育──,而是努力開課,例如跟大人有關的課程「人智學成長班」,以及小孩成長班。這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年,不管人多、人少都會開課,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家長、老師認識華德福」,引導家長和老師去思考「我是誰?我要走到哪裡?」

(一)最近你有什麼事情容易卡住?

這些容易卡住的事會成為生命中的固著,而這種容易卡住的特質──「內在固著的種子」會在生活中跑出來幫你做決定。
從人的生長歷程來看,0到7歲時,孩子會吸收周圍大人所做的一切,成為自己的特質;而且是用很有力量、很本能的方式「放在身體裡面」。不管是好的或壞的「種子」,都會在孩子成長為成人的過程中發揮影響力。例如,一個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長大後會期盼自己能夠好好的專注的愛人,因此當他成為父親後,只要兒女需要就會立即放下手頭的事去陪伴孩子。但,在他成長過程中,碰到不適合自己的戀人時,就會遭遇很多折磨。這都是因為成長中形成的內在固著,產生的作用──它會幫你亂亂做決定。

(二)成長的幾個階段:0-21預備期、21-42高峰期、42-62身體的消亡

1.我們的內在在它0-21歲時,是在預備生命,這就是華德福老師在做的,引領孩子長出意志、情感、思考,所以要常常去檢視有沒有把這些內容含括在課程裡。幫孩子「打造好這三把刀」,比送孩子好幾棟房子還好。
2.從21歲到42歲,孩子要帶著這「三把刀」經驗生命。這是最忙的階段──工作上有好的發展、孩子出生、父母變老。在這一階段,我們必須去經驗生命,到了42歲到62歲,經驗過生命後才有能力去傳承。

(三)孩子成長班

小學階段的發展──一年級入小學的危機、9歲的危機、具有美感的性教育……。幼稚園的發展,談得又不一樣,但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像。
當一個孩子他剛開始決定要來地球時,他帶著他的天賦、帶著他的興趣,他就來到這一世。來到這一世後,他們就把他們會的都放下(就像是喝了孟婆湯一樣),正因為都放下了,他們反而學到更多──他們無條件地喜歡這個世界──,這是一種大愛,「人人都好」。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在知能上還沒發展,所以大人會覺得他們很盧、很自私,這是孩子的「兩極性」。如何去保留他們的愛人和慈悲這一部分,另一部分又能帶孩子踩出自我中心去跟別人合作,讓他們習得跟人一起工作的美好的生命。這是成長班常常會跟家長溝通的部分,就是一直說,一直說;持續開設成長班的課程,很辛苦也很幸福。

(四)圓

善美真的華德福師培課程包括如何帶晨圈、如何帶孩子藉由走路穩定下來、如何透過「圓」的形式互動。顏創辦人特別說明,為什麼「圓」是對孩子最好的互動形式。
圓形沒有一個方位會去斜到一方。例如現在演講式的講堂,以這種方式上課其實某部分是分離的,但圍成圓圈是在一起。這點對幼稚園孩子來講很重要,因為孩子到了九歲開始會有一個內在的空間,會開始意識到我是我、你是你,但在幼稚園前並無你我之分。他們跟世界不分離,是在一起的,所以很適合用圓的方式來上課。

三、自覺最常做的三件事

顏創辦人在轉型過程中,開了很多成長班和師培課程推廣華德福教育,除此之外還要「出外打拼」,去大學找一些有理想的老師,讓他們知道在實際的實務裡面,「我們已經在做一些事了」。甚至在很忙的行程中,還要去大學的夜間部兼課推廣華德福教育。前十年,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從幼保到小學,甚至到醫學系跟醫學生對話。當時一群人共同工作至今,社群雖小、但只要能幫忙就幫忙,全臺灣華德福教師「都在一起」,南、北互相協助。
這十年中,顏創辦人開辦了三家幼稚園。回顧這一段歲月,顏創辦人反思自己最常做的三件事──「我自己很有意識的是哪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走入教育的最原始的初心是「我非常非常喜歡小朋友」,孩子純真的臉「非常的吸引我」,「我非常非常非常的愛看小朋友」。
第二件是,「我非常關注來到我面前的每一件事情」,同時不怕危險,「該做的我就會去做」。例如學校老師曾跟顏創辦人說,他覺得善美真「很有文化」──絕對不向惡勢力低頭,會好好地說,只要是對孩子好的,無論花多大力氣都會去完成。
第三件是,顏創辦人的先生常提醒她一件原本不在她思緒中的事──「妳知道妳很厲害嗎?妳是全臺華德福創校最多的女人。」這讓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厲害的人,甚至還覺得自己沒有很聰明的顏創辦人去思索,為什麼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她說,因為覺得自己不聰明,所以會不斷去深究人智學理論,「因為我笨,所以我會努力去講得簡單」。
這三點是顏創辦人前十年常常在做的事,因此善美真非常具有她的個人的特色。她總試著去想「到底這裡頭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可以做這麼多的事?」因為,這裡頭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但「我們都走過來了」。深究到底,這三件事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型是「信任,我信任我周圍的人」──這是「從小就長在我身體裡頭的,對人對事的信任」。
回顧前十年,顏創辦人說,這是前十年的善美真,但十年後不能再這樣靠我一個人。

四、第二個十年和未來十年

(一)第二個十年

後面的十年,「我開始更聰明一點點了」,意
識到自己開始有能力去整合一些事情,所以顏創辦人從臺灣華德福教育最缺乏的藝術專業課程著手。
首先,善美真花了很多力氣在優律思美藝術課程,她邀請賴心思老師從國外回來,全省走透透上優律思美課程。後來,賴老師創辦臺灣第一所優律思美學校,今年有臺灣培育的第一屆優律思美人畢業生。顏創辦人說,看著這些站在台上的畢業生,「是讓人非常感動的」。
第二件事情是人,花很多精神力氣去陪伴。更在乎的是每個人的內在有沒有一天一天地更進步一點。是顏主辦人更關注的事。更柔軟一點,跟人與人的關係更和諧一點。花很多時間在培養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為了善美真的高中。
這個學校現在只有六年級,明年會有七年級。所有高中生會有自己的學習對象,老師也要有自己的特質,長出自己的樣子。所以,接下來顏創辦人致力讓善美真褪去自己個人的特色,開始跟很多人工作。跟那麼多人一起工作,其實一聲令下比較快,但這學校需要更多的各種的人,顏創辦人常說,「都很好」、「你們就去做」,同時撥出很多時間去對話、讓教師去自主培養人,培養身心靈健康獨立的人,因為在小學需要這樣的老師,在國高中需要這樣的人。另外,跟家長合作、「去磨」也是這樣。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彼此信任走在一起,學校會是健康豐富的。這樣或許就能漸漸形成一個史代納所提倡的「健康的社群」。
這是第二個十年善美真在做的,可以說它跟美有關──第一個十年可以說它跟善有關。

(二)未來十年我們要做什麼?反思&傳承

在第二個十年,顏創辦人致力於華德福師資的培育,以及奉獻和支持華德福教育的發展。未來十年,將著力在「真」的部分。
首先在課程部分,在「語文」領域,將跟國外不同的臺灣語文做個整合;中外史地部分不再以中原文化為中心思想;第三部分是「科學師培」,跟教學有關的第三年可以做的就是科學師培,三年級開始就在做國高中師培,假以時日可以分享。
另外思考的是高中階段是否能有高職?這是未來要思考的。
最後,這麼多年在做的孩子的個案,希望家長很清楚地去看到,一個從小健康的孩子到國高中會長出自己的樣貌,一個從小沒有得到健康成長的孩子,到國、高中會是父母的樣貌。顏創辦人提醒家長,你們帶孩子這麼多年,到底你們看到的真實是孩子的真實,還是你們自己的真實?認知到這一點很重要。
對人事的信念和信任是一直都在的:努力去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顏創辦人最後補充說到:「感謝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沒有給我太多的教導。」因為長輩的包容,提供了足夠的支持和空間,讓她始終都可以勇敢的去回應內心的呼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