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系列演講|「我的華德福參學與辦學路」之三 |王智弘老師
發布日期: 2018-06-02 / System
2018.05.18「我的華德福參學與辦學路」系列演講之三.宜蘭慈心篇 王智弘老師
週五放假的夜晚,王智弘老師因身困台北車陣而延遲,主持人鄭同僚老師利用時間邀請大家說說話。現場聽眾,幾乎,全是慕名而來。
兩位老師結識已十七年,始於政大師生關係,而後在實驗教育領域各自耕耘,亦師亦友。演講從勾勒昨日在宜蘭慈心的一個教學場景開始:在一場猛然的午後雷陣雨過後,智弘老師帶著正如火如荼準備下週畢業專題發表的八年級學生,到學校附近山間走走。他請孩子在散步過程中,對彼此的專題給出建議,從而觀察到孩子其實都是很稱職的「批評者」。他們在綠野間激盪想法,偶爾因經過的車子而分邊散開。他發覺那當下就是一幅很美的教育圖像。
老師認為,教育本身每次都是嶄新的實驗,而且只有一次機會。實驗教育就是帶著孩子嘗試各種可能,因為意識到教育「實驗」的本質而更提高警覺,更清楚明白所要做的事,比起現行體制內的教育反而是更安全的一條路。
老師談到投入華德福教育的心路歷程。在補習班工作時,意識到「教育有病」,於是決定自己開設補習班,以更開放的方式協助孩子。結果,卻好像變成孩子的心理治療師,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孩子們在學校遭受體罰與壓迫時所受的傷。因緣際會在一場演講中認識張純淑創辦人,並一頭栽入慈心華德福國中部的創辦任務。在那裡,他遇見一群無私奉獻、帶著革命精神的家長與認真熱情的教學團隊,內心一直覺得很感動。
儘管籌備團隊焚膏繼晷,卻仍經費不足,最後決定放棄。當時大家心裡好像都鬆了一口氣,卻哭成一團。三天後,一筆匿名善心人士的捐款,使整個計畫重燃希望,順利運作。智弘老師「從產婆變成褓母」,從籌辦者變成第一屆國中部教師。
讀完幼稚園到六年級到九年級、十二年級的華德福之後,這些孩子會有競爭力嗎?他們能不能經得起這個世界的考驗,而且還能保有自我呢?老師說:「沒問題!他們會活得比我們更好,這是事實。」雖然看到許多孩子進入體制內高中,會比較辛苦一點,但是他們都能保有自我,化這些痛苦為改變與實踐的動力。老師稱這些青少年為「新人類」,他們在進入社會後,還能保持著藝術的生活、懷有對生命的浪漫與奇特快樂的能力,同時更具備探索世界的勇氣與對生命關懷的力道。未來的社會絕對需要他們。
演講尾聲,老師談到一場印象深刻的演講:有個講者參觀各地華德福學校,發現所有老師都會把畫紙的四角修成弧形。詢問台下與會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卻沒人能回答。此外,染布窗簾、季節桌、裙子飄飄,都是行之有年的慣例,但,為什麼?
老師體會到:教育很容易掉進一種迷信或依賴一種權威。在台灣華德福初期面臨的辦學困境也在於,我們停留在教育形式的外在,照樣複製,卻還未進入它理念的內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相信,這是對於史代納的人智學從迷思進入實證信心的必經過程,所以「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你只要明白你為什麼那麼做,那麼你什麼都可以做」。
台灣的實驗教育只是一個改革的起頭,一路走來,老師相信史代納所說,人的靈性透過教育進行不斷地提升,而在靈性、精神存在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一體的,每個人都要一起好,追求幸福的努力也要一直堅持,直到所有人都幸福。
演講錄影: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xperimentalEducationCenter/videos/852975238221373/
週五放假的夜晚,王智弘老師因身困台北車陣而延遲,主持人鄭同僚老師利用時間邀請大家說說話。現場聽眾,幾乎,全是慕名而來。
兩位老師結識已十七年,始於政大師生關係,而後在實驗教育領域各自耕耘,亦師亦友。演講從勾勒昨日在宜蘭慈心的一個教學場景開始:在一場猛然的午後雷陣雨過後,智弘老師帶著正如火如荼準備下週畢業專題發表的八年級學生,到學校附近山間走走。他請孩子在散步過程中,對彼此的專題給出建議,從而觀察到孩子其實都是很稱職的「批評者」。他們在綠野間激盪想法,偶爾因經過的車子而分邊散開。他發覺那當下就是一幅很美的教育圖像。
老師認為,教育本身每次都是嶄新的實驗,而且只有一次機會。實驗教育就是帶著孩子嘗試各種可能,因為意識到教育「實驗」的本質而更提高警覺,更清楚明白所要做的事,比起現行體制內的教育反而是更安全的一條路。
老師談到投入華德福教育的心路歷程。在補習班工作時,意識到「教育有病」,於是決定自己開設補習班,以更開放的方式協助孩子。結果,卻好像變成孩子的心理治療師,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孩子們在學校遭受體罰與壓迫時所受的傷。因緣際會在一場演講中認識張純淑創辦人,並一頭栽入慈心華德福國中部的創辦任務。在那裡,他遇見一群無私奉獻、帶著革命精神的家長與認真熱情的教學團隊,內心一直覺得很感動。
儘管籌備團隊焚膏繼晷,卻仍經費不足,最後決定放棄。當時大家心裡好像都鬆了一口氣,卻哭成一團。三天後,一筆匿名善心人士的捐款,使整個計畫重燃希望,順利運作。智弘老師「從產婆變成褓母」,從籌辦者變成第一屆國中部教師。
讀完幼稚園到六年級到九年級、十二年級的華德福之後,這些孩子會有競爭力嗎?他們能不能經得起這個世界的考驗,而且還能保有自我呢?老師說:「沒問題!他們會活得比我們更好,這是事實。」雖然看到許多孩子進入體制內高中,會比較辛苦一點,但是他們都能保有自我,化這些痛苦為改變與實踐的動力。老師稱這些青少年為「新人類」,他們在進入社會後,還能保持著藝術的生活、懷有對生命的浪漫與奇特快樂的能力,同時更具備探索世界的勇氣與對生命關懷的力道。未來的社會絕對需要他們。
演講尾聲,老師談到一場印象深刻的演講:有個講者參觀各地華德福學校,發現所有老師都會把畫紙的四角修成弧形。詢問台下與會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卻沒人能回答。此外,染布窗簾、季節桌、裙子飄飄,都是行之有年的慣例,但,為什麼?
老師體會到:教育很容易掉進一種迷信或依賴一種權威。在台灣華德福初期面臨的辦學困境也在於,我們停留在教育形式的外在,照樣複製,卻還未進入它理念的內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相信,這是對於史代納的人智學從迷思進入實證信心的必經過程,所以「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你只要明白你為什麼那麼做,那麼你什麼都可以做」。
台灣的實驗教育只是一個改革的起頭,一路走來,老師相信史代納所說,人的靈性透過教育進行不斷地提升,而在靈性、精神存在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一體的,每個人都要一起好,追求幸福的努力也要一直堅持,直到所有人都幸福。
演講錄影: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xperimentalEducationCenter/videos/85297523822137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