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同僚。本報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參與創辦多所實驗學校、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鄭同僚表示,實驗教育在台灣備受期待,主要是家長不放心體制教育所產生的離心力。根據相關調查,全台家長不滿意國民中小學教育的比例,都超過50%,他認為,不應放大單一案例,而忽略多數家長的需求。鄭同僚說,放寬至1/3只是「上限」,大家要做的事是嚴格把關,而不是打壓實驗教育的可能性。
「現在大局就是需要實驗教育來衝擊、刺激,作為教育轉彎的重要出口。」鄭同僚指出,長年升學主義下,學校仍用單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相當單純的知識,而這種知識在網路上已經很容易搜尋得到。他認為,數位時代下,實驗教育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提供家長不一樣的選擇,也讓體制教育有一個對照和反省的機會。
鄭同僚表示,所謂的實驗教育,除了公立學校為主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還包括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和公辦民營學校。但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政府一毛錢都沒有補助,配套也不足,導致只有付得起昂貴學費的家長,才能讀「非學」。政府一旦補助後,才能讓「非學」的進入門檻降低。
另外,鄭同僚說,公立學校要轉型成實驗教育學校「並不簡單」,有雙重把關機制。除須經過全校校務會議通過,才可報到地方政府,且依法須一年前提出,再經過各縣市政府組成的審議委員會獨立機制審議,通過後才可實施,並非地方政府可以片面決定。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武曉霞表示,有關公立學校辦實驗教育,現行規範不得超過5%,特殊情況報部核准後,不得超過10%。但這幾年來,部分地方政府表達有多樣性實驗教育的需求,因此才會修法,將例外上限從10%放寬到1/3,但配套是超過5%以上,「每一所學校都要逐案報教育部核定」,當初是為了保留彈性,但又希望嚴格把關,才會有此設計。至於1/3比率是否太高?教育部會在兼顧品質和彈性的情況下,採納各方意見,充分討論。
武曉霞說,有關實驗教育成效,目前有輔導和評鑑機制。各縣市政府是審議實驗教育第一道且最重要的主體。對於實驗教育的學校,也正建立現場的輔導機制,也有相關評鑑辦法,依學校狀況給予輔導、糾正,或要求限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