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自學生的故事:蔡山—廢青到農青的解放之路

發布日期: 2020-04-26  /  System
在人文行動高中的學生,多少都有聽過蔡山,「南澳自然田」、「樸門農法」、「最年輕的農夫」是圍繞在他身上的標籤,除此之外,我便對他一無所知。因為在我入學以來,蔡山就沒跟著團體一起上課,而是在自家實行有機農法的「好糧代耕 - 南澳自然田」工作。畢業之後,他不只在待在南澳,還到台東學習璞門農法。之後還蓋自然建築,動態攝影等工作。多樣的工作型態,讓我對他的畢業發展感到好奇:「對蔡山來說,做這麼多不一樣的工作,他關心的是什麼?沒有選擇主流的升學路徑,他對自己生涯的規劃又是如何?」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來到台中后里。這裡是即將開幕的花博園區,蔡山的工作是拍攝一間自然建築(自然建築2.0,採用純木構以及預製稻稈泥土粉光複層牆體)與周圍的飲食花園,戶外廚房的永續家園建造過程。我們在他借宿的背包客棧訪問,環境就如同我對蔡山的印象一般,簡樸而大方。
蔡山演講自我介紹
 圖/蔡山在演講中的自我介紹,自稱「懶人」的他,種田,木工,建築和攝影樣樣都上手。
 
自卑壓抑的井底之蛙
「高中以前,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小學就讀竹科實小的蔡山,父親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母親的工作是小學教師。蔡山從小就不擅長讀書考試,相較於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還拿獎學金考上清華大學的姊姊,他極度的自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基測考了176分的他,以原住民身份加權後的分數,在新竹可以錄取的學校就是私立「世界高中」。
 
  恰巧當時父親投資股票失敗,意外接觸秀明自然農法 ,並決定為了推廣該農法,成立「南澳自然田」。在蔡山還未決定要直接就讀或重考前,父親帶著他環島參觀台灣各地的有機農場。「那是我第一次體驗到,這個世界不只是讀書和考試。」環島後,父親繼續帶著蔡山到南澳練習種水稻等農作物。當他咬下第一口自己種的出來的番茄:「那一刻,我終於感覺到,自己不是個廢物。」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    

為了要幫聖嚴法師將佛經製作成電子書,父親在研究相關技術時,得知宜蘭的人文國中小有位教形象文字演變的老師。蔡山隨著爸爸來到人文國中小拜訪時,巧遇自己國小的數學老師蘇老師。多年未見,蘇老師感受到蔡山沒有從前的開朗,而是變得沈悶封閉,好奇問他發生什麼事,蔡山回答:「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並透露自己想要結束生命。蘇老師打電話給蔡山母親,告訴對方人文國中小要成立高中階段的自學團體。在老師介紹下,蔡山來參加自學團體的面試。蔡山在兩位面試委員面前,吐露自己十幾年來的壓抑、自卑。其中一位老師在聆聽蔡山的自白時不斷掉淚,面試結束後,當下就決定要讓蔡山加入自學團。「因為她覺得這裡是我最後一絲希望。」
 
 自學團的氛圍剛開始讓蔡山很不習慣:「這裡剝掉體制內競爭的思維,沒有人會互相比賽,因為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你有某些擅長的事,其他人是真心欣賞你,而不是想著要打倒或是贏過你。」同時,另一個讓他感到不習慣的,是沒有人再告訴他「要做什麼」。在體制內,每天的課程與活動都被學校和老師安排好;來到自學團,老師的工作卻轉變為「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要做什麼」。蔡山形容,從體制內轉換到體制外,找到自己「要做什麼」是個痛苦卻必經的歷程。他認為這是自學團的精華,有些學生無法走出這個階段,可能又會回到傳統學校。也許經過這歷程的「篩選」,僅有很少的人能待在自學的狀態裡,但是一但成功轉換,「老師就不需要再為學生做什麼了,因為他們會自己去尋找學習資源。」
 
起初,還未找到自己目標的蔡山,仍舊整天窩在房間裡打電動。直到有次,團體到中國海南島行動學習十天,在當地學校體驗上課的經驗,成為蔡山在自學團的轉淚點。「每個學生都比你想的還要努力,還要認真學習,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而是他們很清楚知道,在競爭的大環境下,不努力就會被淘汰。」人文的行動學習,讓蔡山走出井底,看見真實的世界。他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比我努力的人很多,如果我不擅長讀書,要做什麼才不會餓死自己?」
  海南島之旅的啟發,讓蔡山下定決心好好認識自己,他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優勢和天賦在哪裡?幾經觀察,他發現相較於團體裡其他同學,他擁有「解讀複雜資訊」的能力,能將艱深的專業領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的詮釋,因此蔡山在期末成果發表做的簡報常常是最吸引人的。「先相信自己有這樣的天賦,隨著時間將它累積成技能。」同時,他也開始了解自己的個性。「我們社會很喜歡推崇一些成功學,暢銷書籍的書名都是『成功人士的幾項習慣』,好像看了就真的能成功一樣。」視成功學如「狗屎」的蔡山,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我是魚,天生就該在水裡游泳,為什麼還要模仿鴨子?我只需要管在水中怎麼生存。當我知道自己是誰,所做的每件事都會是最有效率的。」
 
蔡山發現,當每個學生都從「不知道要做什麼」進入「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階段,就開始一個個離開團體,自己到外學習。「我覺得學校只需要教三件事:『批判社會的能力』,『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學到這些精髓,就不再需要學校,把你丟到社會,你也能想方設法生存,並且透過生存學習。」
 
正在蓋自然建築的蔡山
圖/正在蓋自然建築的蔡山
 
離開群體,走入社會
前面兩年待在團體裡的蔡山,一次環島行動學習結束,踩著腳踏車回基地的路上,他突然想通,覺得「學校該教的三件事」他都學會了,便跟老師商量,離開團體回到南澳自然田學習。自然田運用秀明農法種植有機無農藥蔬果,雖然很有意義,但因為秀明農法主張「不灑農藥,不施肥也不除蟲,讓作物自然生長」,因此每季的收成總不勝枚舉。蔡山開始思考,為什麼實施自然農法會「活不下去」?他決定回歸源頭,研讀秀明農法創辦人岡田茂吉的著作,以及老子哲學。然而,潛心探究的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迷惘如他,偶然在書店看到《向大自然學設計》一書,恍然大悟這就是自己想追求的:向自然借鏡,學習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為了實踐永續生活,蔡山到台東的「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工作室學習「樸門」——將永續貫徹在環境、社會以及經濟的生活方式。結束訓練的蔡山回到南澳自然田,打算向爸爸證明樸門的發展性,沒想到第一次試種馬鈴薯卻以失敗告終。這讓他重新反省自己的學習經驗,發現對樸門的理解僅止於「聽講」,而缺乏實作經驗,於是再次回到大地旅人實習一個月。而後學成歸來,再次的試驗結果,是運用樸門農法種植作物,一期十坪的產量相當於爸爸一期三千坪的產量。蔡山用行動向爸爸證實樸門帶來的未來,自然田也開始大面積運用樸門農法種植。接下來,蔡山發現自己對樸門了解的仍不夠深入,便跑到陽明山和唐亞曼老師,以及另一位從泰國回來的自然建築老師學習。蔡山在跟隨他們的過程中,開了眼界,看到全世界不同的自然建築樣式,也發現全世界的璞門大師,都是具備「十項全能」的「全才」:舉凡水電,焊接,五金,到蓋房子和室內設計等,樣樣都能做。「要當大師就是要成為全才」,這成為他心中的目標,同時也看見達成目標而需累積的過程。
 
 接著,蔡山遇見劉德輔老師,學習運用自然材料蓋「七堵戶外廚房」協力工作坊。藉由老師的引薦,他認識自然建築公司「風中之星」,並且獲得在其中當學徒的機會,一待就是兩年。期間,蔡山跟著公司一起蓋綠建築「孩子的書屋-青林書屋建案」。他起初透過動態拍攝,參與書屋的群眾募資,在尼伯特颱風將營建中的書屋吹毀後,蔡山也用紀錄了書屋重建的歷程,作品被採用在書屋更新的群眾募資計畫中。這次經驗也開啟蔡山在「動態攝影」方面的技能,使他將動態攝影也磨練為職業技能,成為收入來源之一。二十二歲前的蔡山,因著過往十幾年的壓抑和自卑,很想要證明自己,展現成就。他想象中未來的生活,能吃到自種的有機蔬果,住自己蓋的自然建築,使用的傢俱也是自己親手設計並打造的,可是還沒實現目標讓他時常焦慮不安。有天早上,蔡山起床燒柴,風中之星的老闆娘走過來對他說:「阿山你有發現嗎?其實你已經在過你想要的生活。你現在就在燒柴,每天早上起來做木工。也跟著我們蓋房子。還會拍片。你每天都吃到健康的食物,住在自然建築裡。」頓時,蔡山驚覺自己過去都在向外尋求認同,然而璞門講求的是當下開始實踐,累積成一個環境。他終於定下心來,回到南澳生根:「在長出自己的根之前,不管學多少東西都沒有用,因爲那都不是真正屬於我的。」
 
蔡山跟隨劉德輔老師在七堵蓋自然建築「戶外廚房」
圖/蔡山跟隨劉德輔老師在七堵蓋自然建築「戶外廚房」
 
現在的蔡山,除了接案動態拍攝以外,還與女友一同創立報導農作生產者的媒體「東台灣食通信」,將鮮為人知,卻在烈日下努力培育作物的小人物,帶到大眾眼前。「行動學習讓我發現,這個社會有很多有經驗的長者,願意把他們畢生所學分享出來。只要先拿出誠意,讓對方看到你真心想請教,他就會很樂意跟你分享。」許多人學習拍攝,常先到廣告公司或影視公司從基層學起,蔡山卻有自己的一套策略:「這個時代真正賺錢、得到流量的都是快速變化的東西。我不要一直去跟別人競爭,而是去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拍沒有人拍過的東西。因為這個題材只有我拍,畫質再爛也會有人需要。同時,作品也一直累積,直到經驗和技術是他人無法超越的。」過去為自然田及孩子的書屋拍攝群眾募資影片,使他歸納出這個經驗法則,今年,他也拍攝位於后里花博園區的示範性自然建築「四口之家」的建造過程。接案工作以外,他也用vlog影片記錄生活,將自己蓋房子、做木工、種植作物的經驗製作為知識內容,他視影片為長期資產,因為現在市場需要的正是知識經濟,而除了他,沒有人在拍「如何過這種生活」的知識內容。
 
 
 
永續生活的未來願景
 蔡山未來的目標,是在三十歲以前蓋好一棟自己住的自然建築,而現在的生活,都在存錢購買建材,以及學習建築相關技能。他希望有一天能建立自己的「微型樸門農場」,相較以前很多璞門大師學成後一直去開課,蔡山認為這個市場目前已經飽和,而他要做不一樣的事。但就如所景仰的大師,開設農場前必須讓自己成為「全才」,現階段要的就是潛心磨練。「當你做的每件事情都跟目標有關,你每天都會很有動力且超級開心,遇到的人也會因此被感染,很喜歡你。」曾經是躲在房間用電玩逃避自我的少年;曾經也藉由抗爭挑戰主流價值的憤青,如今長成一位專注於目標,在生活中修行的實踐者。「只有當我把現在的生活過好,才能讓人知道『生活有不同選擇』,讓大家不再認為『去大城市賺很多錢』是生命唯一的出路。」攝影機隨著他的腳步在台灣各個農田與山林穿梭,將一個個如他一般不被主流價值看見的實踐者挖掘出來。「其實我還沒拿到行高的畢業證書呢」,在行動高中,每個學生的畢業條件都不同,我好奇這麼燦爛的生命,還得達到哪些標準才能畢業?「我和老師說好,要在TED上演講。我想,應該快了吧。」
 
與大自然相處
圖/與大自然相處,是蔡山每天的生活
 
自學生觀點--
 
Q:「假如要對即將選擇自學的學習者給個建議,你會說什麼?」
 
A:如果你的家庭狀況不是特別富裕,記得「好自為之」。可以先去分析自己的個性、天賦是什麼?(必須實際觀察自己在群體中,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找到以後,再去看看在生活和學校裡,做什麼事會讓你忘記時間,這是個很關鍵的指標。接下來,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會忘記時間後,去分析這件事的性質,在社會上有哪些相似的工作,將它全部列出來。並且分析哪個類型的工作,跟自己個性是相符合的。最後,根據你的家庭環境和背景,以及能掌握的資源,去訂定你的學習策略。
 
我們第一屆有很多學生意識到自己「沒有退路」,所以他們特別認真。某個同學是單親家庭,因為媽媽非常辛苦的工作,他總是比其他同學加倍努力學習,因為他沒有時間浪費。我相信沒有退路會激發出「想要擁有更多資源」的渴望。
我自己覺得,思考自己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很重要。要是沒有任何夢想或畫面,你要怎麼勾勒你的生活?這些年來,我做各種不同的工作(拍片,木工,蓋自然建築),雖然很累但都繼續做,是因為這些就是我理想生活的畫面。我在切木頭的時候,想的都是我未來的家長什麼樣子,而當這些事跟我以後的目標有關聯,我的動力就會源源不絕。
 
編按:2020年的蔡山,在Youtube開啟他的個人頻道「山小日子」,用影片記錄自己的理想生活:https://reurl.cc/b5eN0d
 
[1] 秀明自然農法於1935年由岡田茂吉所提出,他在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寒害之後,為了救濟農家,自己拿起鋤頭開墾,在東京的上野毛(現為東京都市田谷區)栽培作物。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目標,自家採種、不使用農藥、肥料,除了利用枯草、落葉製作的草葉堆肥之外,不加入其他不屬於大自然的物質,讓土壤發揮原本的力量。是 利用自然生態系循環的原理,兼顧農產品收穫、環境保護的農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