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學校,是為孩子需求而設計的】─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王智弘、陳啟華老師

發布日期: 2018-11-07  /  System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常被誤認為運動公園。走廊上飄揚著歌聲、笛聲和孩子玩鬧聲,透過窗子看進教室,繽紛色彩散落整個空間,當老師講起故事,角落的燭火隨風搖曳、忽明忽滅。
 
王智弘老師就讀研究所期間即進入創始不久的慈心,見到華德福教育不在意表象競爭,反而將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當作慶典,令他非常震撼,至今在慈心已經十四年。陳啟華老師則因耳聞恩師為了孩子教育,要由高雄搬至宜蘭,發現慈心真正實踐著教育哲學理論,自台南師院畢業的他就此參加華德福培訓,進入慈心也已八年。
 
本週不太乖學堂,請聽兩位老師介紹這所野草茂盛,孩子上學時會迫不及待、一頭衝進的學校: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



【學校,是為孩子需求而設計的】─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王智弘、陳啟華老師
 
華德福這些年在台灣,是體制外教育的顯學。慈心國中部教師陳啟華認為若想瞭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到學校走一趟,因華德福教育有個特色:生命本身即充滿生命力。進入學校,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教室傳遞出的聲音、教學活動、孩子遊戲時的笑聲,在農田耕作時自臉上流下的汗水……這些,都是最真實的。
 
假日常被誤認為運動公園,慈心前任校長王智弘解釋,校園維持較自然的狀態,能夠成為孩子教育上的寶藏。自走廊遠遠望進教室,窗戶色彩繽紛,顏色漸層代表生命本身也是變化的歷程。沒有一般教室常聽見的朗讀、教師講課聲,這裡傳出的是歌聲、笛聲和孩子玩鬧聲。教室角落有季節桌和蠟燭,老師講故事時會點燃燭火,慈心沒有課本,由師生共同完成的黑板就是學習之書。藉由環境佈置讓孩子感受四季變化,充滿生命的世界,指出孩子本身就是靈性存在。
 
與一般學校佈置很不同,「若學校是為學生而設計,那我們就應該因應孩子需求配置外在環境,代表對孩子、生命的看法。」王智弘微笑著說。年紀較小的孩子喜歡色彩、塗鴉、豐富的故事、圖像等,這些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而孩子也會需要溫暖、有愛的大人,所以老師必須成為這樣的人。較大的孩子需要更多思考的挑戰、對世界的探索,那課程就必須經過設計,讓學生瞭解到學校是為了自己的學習,而非為了教育部的規定或外人的意識形態。
 
王智弘認為,有進度與規定的課程內容並非為眼前生命準備,而是有更高權威預先設定。華德福教育不使用課本不代表學習籠統、鬆散,老師們能夠擁有所有的教材資源,但真正要去教育的對象是眼前的小孩,「孩子有那麼多種,不會只有一種進度就可以滿足。」對老師來說,真正珍貴的是眼前的可能性,而非書櫃上被規定好的教材內容。
 
慈心孩子的學習成果以工作本取代紙筆測驗,一疊空白圖畫紙裝訂成書,每天早上在教室氛圍裡分享後,再次紀錄在工作本上。孩子雖然上的是同一門課、經過同個歷程,但當書寫在工作本上時,可以展現自己內化的產出,老師們藉由工作本瞭解每位孩子,奠基下一步的教學素材。
 
慈心教師們如何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差異?王智弘說,在找到陪伴的方法前,要先有能力「看見」小孩。而這能力的前提條件是,老師到底對這個小孩感不感興趣?若對小孩或他的成長感興趣,基本上就會具有看見的能力。不只是把知識帶給孩子,老師更多時候是透過孩子看見自己的盲點,而如何從中自我成長,則是須不斷自我精進的部分。
 
期待課程透過師生的互動活起來,慈心教師必須有計劃地備課,並允許即興、不可預測的東西長出來。陳啟華舉例,比如教西遊記,需先將對西遊記的理解設定出課程架構,架構如同人的骨骼,知道頭、手腳的位置,故事的開始、轉折與結尾。師生在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補充肌肉與血液,課堂也就活起來,因此每天都可觀察這堂課活起來與缺少的部分,缺漏即是教學下一步方向。
 
王智弘表示,華德福希望關照人的身心靈全面向,而非只有身體部分、感官或世俗生活,因此老師、家長會關注自身身心靈健康,進而成為學校社群共同的關懷標的。王智弘分享第一次進到慈心,參加小一新生入學典禮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從幼兒園進到一年級是個偉大時刻,由學校最高年級的學長姐牽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走進禮堂,一個個上台,所有人以掌聲歡迎這些小天使。他體認到生命每個重要時刻都是慶典,孩子帶著歡慶跟神聖的感覺進到這個世界,人生從此會非常不一樣。
 
源自於對人的不同看法,在慈心,所有課程、活動皆能感受到上述震撼。重點不在對生命微不足道的升學率、表象競爭,王智弘認為,教師在學校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去成就孩子在人生中有能力成長、找到使命,而非迎合資本主義的競爭規則。陳啟華老師則說:「孩子不是用分數告訴你他學得好不好,而是用發亮的眼睛告訴你,這堂課我們上得真愉快!」
 
慈心高中部現已第六屆,畢業孩子普遍圖像為熱愛生命、活得踏實且開心。並非這些孩子在畢業後不會遇到困難,而是他們有機會能夠早點回應生命本身的需求。王智弘說,教育應該賦予孩子有能力、健康地去面對,甚至轉化人生各階段的關卡,所以孩子可以活得自在、健康,「所謂健康並非沒有問題,而是他們並不覺得問題是問題。」
 
統計上,華德福畢業的孩子似乎藝術類科較強,自然、數理科相對弱。對此王智弘回應,在現行體制下確實如此,因數學與自然科並不在意知識本身的素養,強調的是工具性能力。慈心不將時間用在操練試題,更多是在上山下海,培養孩子的心、意志、自我探索、勇氣等,因此孩子這方面會較辛苦,但在語言或藝術人文部分,是如魚得水。慈心試著兼顧,但會將較多時間放在華德福欲帶給生命的經驗,因此次序是孩子的全面發展優先。
 
對於想進入慈心的家長,王智弘請家長仔細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什麼樣的教育如果重來一次,自己會希望能夠經歷?又希望孩子,可以長成怎樣的人?成為華德福的家長需要活出自我,也希望孩子如此,與教師一同成為教育上的合作夥伴。陳啟華則建議家長慎重考慮,因華德福教育須全心投入,且必然會遇上過往生命累積的慣性,生命會挑戰家長做出改變,因此進入華德福教育,大人需陪著孩子一起努力。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徐家愉
節目後製:張普熏
【學校,是為孩子需求而設計的】─專訪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王智弘、陳啟華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