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鄭同僚: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實驗教育理念與實務:臺灣實驗教育的發展

發布日期: 2019-07-16  /  System

6月2日 一早的實教務課程,上半場由鄭同僚老師帶我們以「法規沿革」和「發展現況」兩個面向看台灣的實驗教育。

台灣實驗教育法規沿革

台灣實驗教育相關法規的發展可回溯至1982 年「強迫入學條例」的修正,在歷經了1987年的政治改革、1994年的教改運動後,於 1999 年設立了「教育基本法」,奠定實驗教育法規發展的基礎。2014 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實驗教育三法」,從此開啟台灣教育發展開創的新契機。前年立法院再次修訂於 2014 年訂定的實驗教育三法,讓實驗教育有更多彈性、開創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段落中,鄭老師有特別提到:依據 2018 年最新修訂的法案,實驗教育已可延伸到高中職以上發展,也特別訂定了實驗大學的辦理方法。因此,「依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實驗大學在一年內就會陸續出現,且預計會有十所學校。」新型態的實驗大學將提供給台灣學生更多元且自主開放的學習場域。

台灣實驗教育發展現況

實驗教育目的,是落實教育基本法的政策主軸:以學習者為主體,增進學生適性學習,落實教育選擇權、賦予辦學自由及彈性,以及實踐教育創新。「實驗教育三法」秉持這樣的精神,引領台灣實驗教育逐步開展。然而,自 2014 年 以來實施至今,在實際層面的運作上其實遇到許多瓶頸,在現行教育環境、學制體系上有許多碰撞和摩擦。

 

ㄧ、是實驗課程,還是特色課程?

鄭老師提到:「大多數學校只是在辦特色課程,並非真正的實驗課程。」在台灣依然為主流的升學體制下,「能丟開課綱的為數不多,且最難改變的是人的心態。」因為無法「改變」、或者是說「轉換」辦學開課的理念,許多學校雖然打著口號要開辦實驗課程,但其實無法拋開既定課綱脈絡和台灣升學環境的壓力,就無法落實實驗課程的理念和精神。因此,這些實驗課程其實大多僅是「有別於主流學科的特色課程」,未能帶學生打破現有框架、翻轉既定的課堂形象。

 

二、學費的限制

一般來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師資、課程和學習環境,實驗教育學校的學費比起傳統的公立、私立學校都貴上許多。這也讓不少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實驗教育是有錢人家小孩專屬的嗎?」「學費無法負擔,但想讓孩子走實驗教育該怎麼辦?

這樣的議題自實驗教育學校開辦以來就一直備受討論,也是至今仍待商榷的問題。鄭老師說,的確實驗教育學校的學費是很多家長無法負擔的,他目前正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也希望政府和教育法規能給予幫助和相關的支持系統,以在將來達成實驗教育普及化的教育環境。

 

三、法律授權的問題

若要在傳統的升學型公立學校實施實驗教育,帶入實驗的新潮流,可以從「部分班級實驗教育」開始做起改變。「但礙於政府法律沒有授權的限制,這塊版圖一直未能實施」-- 鄭老師說道。加入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尤其在學校型態人數明顯增加,其中多數是來自於轉型或是新辦理的公立實驗學校。若能在傳統公立學校開始實施部分班級的實驗教育,相信能帶領更多有創新教育思維的教師、學生和家長一起投入實驗教育「實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場域。

 

最後,鄭老師以 #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 這段話來勉勵學員們與身在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們,期望實驗教育能落實在學習的每個角落,帶給台灣更為創新、多元的教育。



 

下半場,詹志禹老師藉由「十分鐘的教育概論」和「實驗教育創新哲學」帶大家再次深入了解實驗教育,也再次探討「實驗」的本質和理念。

十分鐘的教育概論

在教育概論的課程裡,詹老師提點了有關理論基礎、學說派別等的基本架構,幫助學員們建立更對於教育更完善的認識與理解。其中,詹老師特別強調「教育系統性建議思考」的重要。這種模式能讓我們反思在不同面向的缺失,並且強化在不同面向的思維,以提升思考與觀察的全面性。

實驗教育創新哲學

「教育為何需要實驗創新呢?」詹老師以這項問題開啟學員們在課堂上的討論模式。

創新是為了要解決新問題,而傳統教育本身也存在問題。」實驗教育,是為了解決我們在傳統教育所遇到的困境和問題而來,像是在學校型態透過轉型來鼓勵教育創新,在公辦民營機構促進創新、在非學校型態則是實驗性的創新。

 

為什麼會說非學校型態是「實驗性」的創新呢?詹老師提到,其實非學校型態在擁有許多發展空間的同時,也代表著擁有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和變數,比如「在家自學」的例子。

在家自學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還是父母親替他做的選擇?」「在家自學的教師很多是父母親本身,那父母親會不會限縮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權與選擇權?」簡明扼要的兩個問題,顯示出詹老師對非學校型態的擔憂,也顯示出在非學制度訂定上的疑慮和弊端。這個議題引起學員們廣大的迴響,雖然礙於課堂時間沒有更近一步的討論,以今時今日的教育環境裡恐怕也不易找到解答,但留下了反思的空間,也給了大家追尋答案和發想的藍圖。
合照

課堂紀錄:陳馥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