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系列演講|我在華德福教育裡的追尋和實踐|詹雅智老師

發布日期: 2018-10-01  /  System
2018.09.29 華德福系列演講 詹雅智老師主講

時序進入涼爽的秋天,這次華德福系列演講移地來到同心華德福所在的華江國小,主持人鄭同僚老師和講者詹雅智老師很有默契的都沒有使用麥克風,便足以在長型的視聽教室裡,將話語有力的傳遞給在場每一位聽眾。

雅智開場便提問:「為什麼在週末來到這裡?是華德福的『什麼』吸引了妳╱你?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在現場家長和老師們的回應中,提到華德福不只是強調智育、也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保持對天地萬物虔敬、亦重視身心靈的連結……,逐漸從聽眾的回應裡,浮現出「靈性」這個關鍵字。「那麼靈、靈性又是什麼?」雅智與聽眾一起討論靈性,原來靈性接近於理性還未意識到時,身和心就有真實的感覺,例如今早從宜蘭來到台北的交通路途上,看見山、雲、雨和彩虹,受到美麗的自然景致感動,便是一種接近靈性的感覺,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人們也是靈性的體現,人有靈性、但無法將靈性直接教導或傳授給另一個人,每個人來到此生、因著不同的境遇和學習、累積形成不同的靈性而後離開前往下一世。一旦明白了人有生世流轉,在看待孩子時就會有不同的觀點,每個孩子都有獨特性,來到此生有各自的任務,每個孩子也都是一個謎,他們帶著信任和愛,選擇父母而來,用不同的姿態樣貌、帶給父母們不同的成長課題。不只孩子有靈性,家長、老師也有各自的靈性,因此華德福教育也是重視讓孩子、老師、家長可以同時成長的教育。

認識華德福的初始

青少年時期的雅智在體制教育裡過得並不快樂,時常感覺生命裡缺少什麼,在自修心理學過程中讀到一句話「認識妳自己」,進而決定前往英國修習人智學,也因此接觸到華德福教育,當時她雖知道這是很棒的教育模式,卻認為自己尚未準備好,因此不敢直接投入成為老師。在28歲時受到張純淑園長邀請,回到臺灣一同深耕華德福教育,這也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在投入華德福成為科任教師後,跟著教師團隊前往澳洲觀摩,深受當地教學氛圍和師生互動關係的感動及鼓舞,發自內心想成為那樣的老師,從而感覺自己的心已準備好,可以擔任帶班老師了。雅智認為自己以往在歐洲的時光是在享受前輩們耕耘百年的成果,回到台灣則是捲起袖子、從頭開創,「沒有想太多、就是去做」,就這樣投入進去時,她也發覺當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有所學習、也對他人有所幫助時,心是非常自由的,就像處在良好流暢的呼吸過程中一樣。

在慈心參與辦學的經驗

宜蘭慈心華德福從幼兒園開始長起,進一步面臨開辦小學的需求,當時正逢台灣教育環境逐漸重視多元化,在張園長、家長和老師的堅持下,經歷無數個夜晚的會議討論,申請成立公辦民營學校,從五個孩子開始開班,逐漸增加學生人數。起初慈心也曾被外界視為特殊學校,將孩子送到慈心的家長除了本身瞭解且認同華德福教育,另外也有不喜歡體制教育、想另尋出路,或是孩子早已在體制學校裡受苦因此決定轉學的家庭。早期法規制度尚未完善,公辦民營教師身分定位未明,仍有公立學校教師選擇離開相對穩定的教職來加入慈心,雅智會去協助這些較為資深的老師們,這也是相當有趣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即便辛苦,雅智發現自己是享受在其中並有所成長的,她也發現孩子需要的並不多,只要你看到他、知道他處在哪個點、協助他解決問題。例如曾有一位會吐口水的孩子,其實是他的內心受了委屈,老師扮演的角色不是判官,而是觀察他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情形並協助他化解問題。雅智認為接受過華德福教育的孩子較為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並且懂得知足、順勢。人可以將他人當作典範,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讓自己的天線和自己的道路連結。

暫時的抽離

在慈心最早的十年裡,雅智曾擔任一到六年級帶班老師,也協助籌組教師會及師資培育的聯繫與安排,長久工作下來累積的疲憊,竟讓雅智在某幾次下課回家的路途中莫名流淚,她意識到自已需要調整和轉折,當她好好靜下來和自己對話,聽見內心的聲音後,進而決定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前往德國進修優律思美,儘管捨不得暫時的分離,也盡力去做好職務的分配安排,奇妙的是在作決定後開始有協助的力量自四週湧現,反倒是自己卻開始恐懼,直到出國以後發現隔了一段距離保持對慈心的關注,其實會讓自己的視線變得更加清晰。

華德福的師資培育

歐洲傳統華德福學校的核心基礎是人智學,它不只是表面上的教學、教法,更是無形的人際關係與師生連結,老師需先和學生培養關係、建立連結,進一步的智識教導才有成效。傳統華德福師資培育可以讓人看見自己,在師培課程的藝術活動中,人所經驗、看見、思考的是自己,在過程中重新認識、反思、解構再建構自己,這樣的過程是必要的,但在台灣卻是相對壓縮的,因此台灣的華德福老師需要更多的支持,雖然教師們多半具備熱忱和使命感,但雅智也提醒華德福學校不能擁有太多同質性的人,更不能脫離社會現實,需要不斷進行交流與對話。

本土化

聽眾問及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雅智回應,自身正是透過擔任華德福教師而重新跟台灣有了連結,縱觀這二十年來在慈心的課程,有越來越多老師將台灣在地的脈絡和知識帶入課程,讓源起於歐洲的人智學在人類發展的理論基礎上,具備更在地的涵養。而雅智也提醒在制度層面的本土化,例如學校管理、學生管教、考試制度等面向,以及文化層面的本土化,例如個體和群體、社群的關係及自由度等面向的差異,也都是需要被討論的。

家長和社群

雅智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論家長幫孩子選擇了哪一種教育模式,家庭教育都是無可取代的關鍵,家長在個人時間安排的優先順位裡,要盡量選擇去陪伴孩子、並且去瞭解孩子,此外,協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並為孩子的感官做好基本保護,也是家長可以做到的部分。
回應聽眾詢問華德福家長社群可以如何建立和經營,雅智提醒因著生活方式以及人際網絡形式的不同,同心家長社群會需要異於慈心家長社群的作法,例如因應都市生活的忙碌緊湊,社群活動次數不需要太頻繁,但是品質要做好,而家長在付出心力做事的過程中,也別忘了把握機會進行學習,才能和孩子一同成長。

公辦民營

面對同心可能走向公辦民營需進行的準備,雅智提醒同心家長們可以留意幾點,包含公部門態度和作法的不易預測,因此辦學者需要準備各種可能情境的應變方案,其次是財源,若要辦理有品質的教育,需要考量校舍、人事費用等是否足以負荷,再來則是教師來源,現階段臺灣已有華德福教育的師資培育系統,但仍需廣納不同能力的人才來從事不同的工作,最後,則是要考量辦學團隊自身「可以做多少」的程度拿捏,由於公辦民營主要財源來自政府,難免受到干預而犧牲理想,辦學者需要清楚瞭解在情勢之下為何而作出犧牲,同時也需要懂得隨機應變,才能長久合作下去。


在演講結束前,雅智也回應聽眾的好奇,現場帶大家跳了一小段優律思美。雅智說其實人的四肢更有智慧,優律思美可以讓人透過四肢認識空間,同時訓練手眼協調,以及傾聽(語音、樂音)的能力。演講末尾,主持人鄭同僚老師以舞台上升起的鏡子作為比喻,藉由雅智老師分享的生命經驗,足以讓聽眾逐步照見自己,而談到華德福教育所認同的生命延續,意即人有前世、今生、來世的延續狀態,也和佛教觀點不謀而合,都是可以讓人更加豁達、學會接納現狀並望向未來種種可能性的理想,期許雅智從宜蘭來到台北,不僅帶領同心華德福繼續前進,亦能造福整個台北盆地的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系列演講 詹雅智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