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偏鄉新教育鄭同僚找實驗教育當解方 _親子天下2015

發布日期: 2020-05-12  /  System

偏鄉新教育 鄭同僚找實驗教育當解方


分享來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237
作者:親子天下 
 
偏鄉新教育鄭同僚找實驗教育當解方

 

作者:張益勤

 

當偏鄉人口外流,學校的老師多過學生,偏鄉小校該為了經濟效益裁併?還是為了教育正義留下?政大教授鄭同僚認為小校命運不是二選一,而有更符合教育價值的「第三條路」。

花嶼,是澎湖縣最西方的島嶼,島上約有百名居民,唯一的學校花嶼國小,今年只有三名畢業生,卻是近年最多。它像其他偏鄉一樣,面臨了小校裁併的危機。

小校裁併,是每間小校的夢魘。教育圈也經常聽聞老師、校長每每在開學前造訪學生家裡,確認學校人數達到最低標準,免於裁併的危機。「過去我們用太粗暴的方式對待偏鄉小校」,政大教育系教授鄭同僚有感於台灣社會總以經濟效益做考量,以為「人少幹嘛花這麼多錢」。他研究其他國家的小校生存之道,發現日本重視小校的主體價值,反而將學校作為教育實驗的基地,走出新的教育形態。

 

混齡與師培 走出小校新未來

受到啓發的鄭同僚,希望替小校找出一條活路。鄭同僚曾經在台北市試圖推動公館國小的華德福教育,雖然失敗,卻感受到家長對教育的需求已經不一樣,加上去年底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開啟了體制內外教育的對話機會。偏鄉小校的裁併校危機,加上實驗教育法令的成熟,讓鄭同僚發起「偏鄉新教育推動計劃」,期盼以實驗教育讓偏鄉小校走出新的教育樣貌。澎湖的小島花嶼便是他的目標之一。

鄭同僚在花嶼國小召開家長說明會,邀請家長看見教育的創新做法。

做法一是混齡教學。兩個年級併成一個班,「混齡教學在蒙特梭利學校行之有年,它讓老師照顧不同階段的孩子,也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時間規劃」,鄭同僚認為,混齡後,學校有多餘的人力做課程規劃,或是互為支援,反而更能照顧到每個孩子。

參與計畫的學校,教育部也會多給三個國中教師員額,讓孩子有機會留在島上就學,不用遠到馬公念國中。「你能想像小學畢業生得自己在外張羅生活嗎?這些孩子要適應新的人際、新的文化,而且經常成為教室裡的過客」,在澎湖長大的鄭同僚對於故鄉有一種特別的使命感,期待翻轉孩子的未來。

做法二是提供實驗教育及課程發展的的師資培育。為了讓教師具備更多創新教學的能力,鄭同僚號召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將在暑假舉辦一個月的教師培訓,包括台大教授葉丙成、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等人都會參與,激勵參與計劃的學校老師,也一同準備下學期的課程。此外,鄭同僚也規劃,邀請退休老師以及縣市的中央輔導團入校陪伴,讓改變不孤單。

做法三是善用網路教學資源。未來小校延伸到國中,將打破「分科」「教學」的傳統思考,老師從「教學者」轉型成「學習的促進者」。他不一定是該科的專家,卻是懂學生、懂得學習的人,引導學生善用網路的教學資源學習。

為了推廣「偏鄉新教育推動計劃」,鄭同僚全台走透透,邀請偏鄉小校加入,他自嘲像直銷商,「到處開說明會」。但是改變並不容易,除了教學上的突破,更多是傳統想法的掙扎。最後,苗栗縣南河國小、嘉義縣豐山國小、高雄市寶山國小,以及台中市中坑、東汴國小,五所學校將在今年九月正式實施。「很可惜,花嶼缺席了!」鄭同僚輕嘆,沒能為自己的故鄉貢獻心力,但是他並不氣餒,除了參與的五所學校需要他,他也將繼續為台灣教育努力,陪伴偏鄉走出教育的新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