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文字紀錄:分場論壇6-原住民族文化教育

發布日期: 2021-09-02  /  System
原民教育01
 
(一) 徐榮春校長(嘉興國小)
新竹縣尖石鄉跟五峰鄉有五所學校共同推動實驗教育聯盟。
五所學校一起做就比較可以讓家長擔心,此外,每個學校仍各自保有獨立性與自己的特色。
 
#學校不能迴避當地部落正在面臨的問題,如: 環境等。2010年原住民保留地很多面臨被抵押或被買賣,大幅度地影響族人生活。土地開發的太快,對國土安全與族人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過去做了10幾年的補救教學,發現對孩子的影響不夠明顯,我們跟全國的答對率相差高達百分之20。因此重新調整,學習應有整體的規畫,把族群文化也放進來成為課程。2017年開始在教育部國教署幫忙之下開始推「實驗教育」,我們自己內部則稱為: 實踐教育。特別的是: 尖石國中也願意加入,讓我們可以做國中小的銜接。

#課程設計 (106-109學年) 部落耆老進來跟老師討論,一起產出課程。
『我們都在跟時間賽跑,因為耆老年紀都很大了。』透過實踐,找到我們自己文化的核心: 從耆老的生活、語言開始。
做課程時發現: 讓孩子關心泰雅族文化的內涵,但也要知道如何去與連結世界
(ex: 帶孩子關注難民潮議題,透過向全校老師報告並且在華山舉辦義賣,所得捐給相關團體)
實踐: 可以讓更多人認同泰雅族文化,也讓孩子從中獲得自信。
原民教育02
 
-
(二) Katu老師(內本鹿人文工作室)
為一名高中老師,同時也利用課後時間做部落文化教育。
以『Min Bunun 成為人---從學校外到學校內的共構』為主題,Katu老師希望談論
從部落工作者如何和學校老師共同推動實驗教育的實踐。
 
Katu老師提出兩個問題意識:
原住民長期遭漢化、一般化,這次可以抓住可能性,透過實驗教育進來重新形塑文化教育。
轉化知識,連結在地,與耆老合作。建立部落地圖,以此建構空間的主體性。
 
#不是回到廢墟,而是回山上的家。重新復振家族的設計,布農族以家族為生活單位。回到山林不是去爬山,而是回去如何跟土地一起生活!
學生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很有信心,ex: 桃源國小學生提出對現象的觀察: 主體性意識的出發,原民打蝙蝠跟疫情之間的關聯性。
 
原民教育03
-
(三) 比令亞布校長(博屋瑪國小校長)
『找泰雅教育之路』
原住民競爭力? 到底是什麼問題(台灣教科書的偏見)?
國家的權利與知識 vs 原住民平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