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實驗教育精神的實驗教育師資培力

具有實驗教育精神的實驗教育師資培力

發布日期: 2022-06-06  /  nccu

作者:陳嫺霓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根據「實驗教育三法」,學校或非營利之私法人申請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劃通過後,得在核可的實驗規範內,不適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或《教師法》之限制,而公立國民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時,受託人所聘請的師資,也只是以具有教師證書者「為優先」而不是「為限」。至於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個人/團體/機構辦學)之師資,則更無限制,只要求「應由實質具有與教學內容相關專長者擔任。」(詹志禹,2017)。實驗教育對教師聘任資格的鬆綁,可以看見實驗教育創新渴望另類人才,實驗教育師資培育期待能創造新的典範,擺脫傳統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支持教師有能力面對實驗教育現場多變且快速的自由與創新。


因此,2017年初政大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以下簡稱政大實推中心)計畫主持人鄭同僚副教授,接受時任教育部師藝司張司長明文的委託,進行為期半年的「臺灣實驗教育師資培育需求調查研究」,除了希望了解實驗三法推行後,全臺對於實驗教育師培需求現況外,也希望能發展出如何在傳統師培體制之外具有實驗教育精神、另類的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模式。


政大實推中心在這個前導研究中,跑遍全台共計42個單位拜訪實驗教育創辦人、校長及機關首長進行實地田野調查,辦理多場個別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單位對象包括:各類型公私立實驗教育學校(含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團體、機構、教師團體、相關民間師培單位、各大學師培中心以及地方縣市教育處長等,研究發現各單位期待的理想實驗教育教師圖像,可依「特質」、「能力」與「生命歷練」三方面看,如下圖。

理想實驗教育教師圖像


國外文獻中,學者Bergeron等人(2005)指短期替代(alternative)師培的成功因素有五項,包括:1.計畫參與者跨單位的直接溝通2.利用同儕團體達成任務3.有業師的密集跨階段現場經驗參與4.創造性的夥伴關係5.有效運用科技工具。本培訓計畫綜整上述全臺實驗教育師資培育需求前導研究,並參考國內外許多成功的另類教育師培的文獻後,發展出「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模式。政大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自2018年起為第一屆,每屆為期一年實際課程執行約10個月,至2021年已經邁入第四屆,歷屆培育過程中,始終保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傾聽計畫參與者包括計畫導師、參與學員、行政團隊、實習合作單位等各方反饋意見,透過歷屆課程發展會議(成員包括計畫導師、參與學員、行政團隊)不斷滾動修正相關培育機制,秉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精神,設計半結構任務導向式的師資培育模式,以下就「師資媒合」、「課程內容與結構」、「創造性的夥伴關係」以及「跨域溝通平臺」四個部分說明: 
 

1. 師資媒合:
中心邀請實驗教育場域中資深實驗教育推動者及實驗教育經驗豐富的業師,擔任每位計畫學員之陪伴導師,及基礎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老師,依學員志願序由行政媒合與學員各自實踐計畫性質相近個性相投之導師,每3~5位學員有一位導師陪伴十個月,透過導師生定期會議機制,協助學員完成計畫過程中的實踐計畫、組課與實習等各階段學習任務。
 

2. 課程內容與結構:
以幫助每位學員完成其個人或團體的實踐計畫為核心目標,報名時即須繳交實踐計畫草案,於培訓過程中鼓勵學員運用計畫之基礎及專業必選修課程、實驗教育場域實習及四學分的組課資源各個環節,幫助每位學員朝向各自的實驗教育實踐計畫邁進,並要求每位學員於期末時,完全由學員自治自主籌畫結業成果展,展現各人階段性的實踐計畫學習成果為結業必要條件。
 

主要基礎及專業課程包括:「實驗教育理念哲學與實務」、「生命對話與探究課程」。其中生命對話與探究,主要目的在於呼應本計畫前導研究中,現場實驗教育創辦人所重視的,老師個人「生命歷練」面向,顧及眾多學員不同的學習取向,讓學員自主選擇以哲學讀書會、諮商導向或是體驗式參與導向的生命對話課程,以多元方式與每位學員內在生命的對話,幫助教師更多內在自我覺察,重新與每一位老師內在連結找回對投入教育的初衷,藉此經驗也讓學員在未來成為老師時,能與他帶領的每一個孩子的「心」連結,與孩子內在同步,從理解孩子處境後進而反映在課程差異化教學的調整中,在現場教育實踐中找回理論與實務的連結,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別差異與多元文化需求的適性教育。 
 

3. 創造性的夥伴關係:
展現於學員的組課過程,計畫要求所有學員須完成四學分的自組課程設計,組課內容與目標需與各學員的實踐計畫內容或目標相關,學員除須自己成為課主發起組課外,也需要參與他組同學之組課,目的在於促進不同背景學員的跨域融合、透過夥伴群學使同儕互為資源、由學員共同討論自主開課、設計課程、並為自己開設的課程進行同儕學習社群的招募,而非安排課程給學員聽課,培養學員具有跨領域課程設計、團隊溝通及問題解決與實踐的專業能力,如此在未來成為實驗教育老師後,才有能力無中生有,帶領各類學生開創各種跨域課程設計。幾屆下來學員反饋收穫最大的也就是這部分的過程,凝聚了學員間極強的向心力,也幫助學員找到未來可以信任合作的夥伴,彼此教學相長、鼓勵支持、形成緊密連結的互助網絡夥伴關係,支撐每一位在地的實驗教育工作者。    
 

4. 跨域溝通平臺:
要順利完成以上實驗教育工作者招募、導師業師邀請媒合、開課協調、半結構式導向的任務設計、實驗教育場域的實習、實務參訪溝通、網路平台的串聯整合、結業成果的促成與過程性研究資料的彙整、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平台搜尋與創建…等,需有強有力的行政支持人員與資訊網絡平臺系統,以協助跨單位、場域、學員、導師各環節之間各種縱橫網絡的編織串聯,使整體計畫得以順暢運行與清楚的溝通。
 

本計畫負責人鄭同僚副教授認為,傳統師培體制培育的老師,除非經過很有意識的自我轉化、丟掉各種觀念、慣性框架包袱,否則很難被要求多變的實驗教育現場所用。而小規模的非學體制或個別實驗學校自行培養師資成本很高,亟需支持。因此不管政大實推中心在執行計畫過程中,面臨到各種政治環境變動或經費支援的困難,仍然堅持著辦理推動政大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專案,整套從教師個體自主學習模式的培育、同儕互助網絡的建立、實教現場導師的引領,以及系統支持模式相關機制的鬆綁與創立,與專家團隊在課程發展上的協助,如此層層架構之下的實驗教育師培系統設計,應能有助實驗教育教師長期的穩定性與教師專業發展。
 

我們期望未來這樣的培訓不僅止於實驗教育場域中的工作者,也希望能有更多體制內老師的加入,彼此相互學習激盪出更豐富多元創新的教育熱情與火花,讓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模式的影響,從量變到達進入體制內質變的過程,以符應教育當局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

圖示


參考文獻:

詹志禹 (2017)。學習實驗教育精神,師資培育的藍海策略。親子天下雜誌,92,86-88。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736

Bergeron, B. S., Larson, B., Prest, A., Dumas-Hopper, L. A., & Wenhart, J. C. (2005).Innovation in teacher preparation:Creating alternative routes to teacher quality. In J. R. Dangel & E. M. Guyton (Eds.),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and non-traditional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 yearbook XIII(pp.59-72). Lanham, MD: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本文刊載於「新北市實驗教育電子報」第3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