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都有限制,所以「群學」很重要|組課共學協作課第一堂、第二堂

發布日期: 2019-08-07  /  System
本週組課共學的課程,由丁志仁老師和上一屆的學長姐們帶我們一窺組課共學的面貌。
 
組課共學協作課第一堂、第二堂01

組課共學的本質性探討
丁老師以四個面向但我們探討組課共學的本體與其蘊含的意義。這四個面向分別是:自我培力、回到所在場域、學習公社和學習典範的轉移。

一、自我培力
自我培力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就是所謂的「自主學習」。「成就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本身的主動跟認知」-- 丁老師特別提到,強調認知自身所向、主動學習的行動力。

二、回到所在場域
這個面向強調日後學員們在帶領其他學員自主學習時,要落實「自造精神」,透過與他人合作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三、學習公社
運用「群學」的概念,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合作,打造共同學習成長的園地。

四、學習典範的轉移
學習典範的轉移又可細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和意識形態,可以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一)技術選項:技術層面著重在OST的發揮和善用 ,以增加組課的成功機會。
(二)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只是我們常說的友誼關係、或是同儕關係的對等,應用在教育場域時,更該注意以下三個關鍵點:
  1. 使老師與同學間的不對稱性下降 
  2. 以「學習公社」的關係進行群學 
  3. 反「外部化」
(三)意識形態:秉持合作、共享的「公共性」思維,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另外丁老師也特別提醒我們「群學」的重要性:正因為人都有限制,所以經驗的分享和合作、長處短處的互補與學習才能一起打破限制。也可以類推到經濟學常見的 「比較利益法則」: 不論強者或弱者,都要透過合作互助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組課共學協作課第一堂、第二堂02




學長姐的組課經驗分享
7/29 的午後,行政團隊邀請到去年參與計畫的學長姐們,回來與本屆學員們分享過去組課的經驗談與心路歷程。本場分享討論會以去年組課的課程內容為區分,分為:互助諮商、青少年、混齡教學、社福機構 四個場次。
 
組課共學協作課第一堂、第二堂03

互助諮商(點擊看"開課申請表")
音秀與欣宜分享到:以「互助諮商」這門課來說,特別要花心力溝通的是隱私,舉凡上課要不要錄音、群體外的人想來上課,成員是否願意?這些看來瑣碎的決定對團體來說都是一道道關卡。成員間對於保密或隱私揭露的接受度會相當不同,當只能做出一種決定時,難題就浮現──如何在照顧到所有成員感受之下去協調、達成共識。這個溝通的過程不只關乎團體能否達成共識繼續邁進,也影響群體間的信賴感以及彼此的關係,而這正是組課發起人所肩負的重任。

他們之前遇到的情況是,意雪老師問組課成員是否可以讓助教加入群組,因為涉及隱私,勢必是全部人同意才算通過,當時線上匿名投票,結果是極大部分同意、有一、兩人意見不同,局面有點卡住。

後來有人私下去談,先了解持不同意見的人他在意的點,談完、結打開,事情順利落幕。用多數投票結果做決定,即使能有效率做出決定,少數人可能不舒服,累積下來團體的氛圍就不是信賴的,團體要延續會有困難。所以在「互助諮商」的組課,照顧所有成員感受同時去協調、達成共識反而是最大的功課。



青少年群像(點擊看"開課申請表")
小馬與音秀學姊是去年青少年課程的發起人,這堂課雖然在其他學員們口中有趨於「鬆散」的評價,但他們說,那樣的步調才是再組課共學中感到最舒適、自在的學習步調和模式。

✔組課初期:發起的初衷
「一開始只是想讓大家陪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 以這樣一個單純的想法出發,用最低限度,也就是最放鬆、無壓力的狀態進行,像是一個「學習小組」,想要一起邊走邊學習、一起學煮一盤菜,而不是照著食譜做出來。

✔課程設計與安排
隨著越來越多成員的加入,每位學員都有各自的切入面、專精點,大家一起建構出簡單清晰的架構:他們選用教科書做骨架,讓夥伴們各自認領想要帶的主題。這樣的好處是,跟著不同學員的腳步,能更容易突破觸角,伸向更遠更廣的地方,探索不太曾嘗試的、未知的領域。

✔在課程中深刻的感受和體悟
其實選擇主題的課程設計,同時也是選擇想要向誰學習,而在這之中對於身邊伙伴的「信任」特別重要。秉持著信任在互動中跟身邊的夥伴學習,是小馬與音秀認為最重要的組課關鍵。

「把最喜歡的東西挑出來分享,你的熱情與你分享的好東西會引出更多好東西!」
這部分回應道丁老師提到的「群學」概念。除了經驗的分享和合作、長處短處的互補與學習外,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時,那份「情緒」是帶有感染力的,會引出更多的經驗、長處和快樂。



混齡課程發想與設計(點擊看"開課申請表")
菲菲(梁桂禎)學姊從自身發起組課的小故事,詳細講述課程發想與執行的過程。

✔一開始的期待
我這堂課在去年4月底共識營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同學有興趣,就要組起來了。真的要開始填表單、找學員加入組課的時候,就漸漸開始出現不一樣的變化。

很多人對這堂課很興奮,因為混齡教學是實驗教育裡一定會遇到的現象,不論是公辦公營、公辦公營、團體或機構都可能會遇到。跟有興趣的同學討論後,發現一個很讓我害怕的點,就是沒有同學實際上有教混齡的經驗。所以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他們覺得我有答案」。但我當初要組這堂課其實期待大家可以互相討論、備課、交換訊息。

✔開始寫課申請表
之後問同學想要在這堂課學到什麼,大家都表示不知道,只知道混齡很重要,他們說「不然就給你全權做主。」不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做,而是覺得組課應該要大家一起討論。一開始我抱持互相交流的心態,到現在已經變成我單方面來規劃。我還有去問詹老師的意見,我怕同學覺得我太獨斷,我覺得這不是組課應該要有的心態,我變成在擔心人際關係。不過詹老師說「同學都這麼說了你擔心幹嘛」,所以我就照我的意思做了整堂課的規劃。

寫開課申請表就是我一個人寫,我有拿給我的組員看,但是大家都說「可以啦可以」、「我相信你啦」、「我沒意見」。之後組課簡則在課發會修改,所以我又把寫好的申請表抽回來重送,一起開課的夥伴對申請表的內容也沒什麼意見,只有針對最後的「課程發表」有疑問,她想說我怎麼有辦法真的找到一群學生給我們試教?但我個人的資源可以找到。

把自己設計好的課程直接在現場演示,就可以知道課程在不同年齡層的小孩身上效果如何,這是我規劃課程時的最後一個成果發表。但我們最後沒有完成這個步驟,第一個是因為大家到最後非常忙,第二個是有些同學害怕那個場合,因為沒有經驗。

✔約時間
我很早就先敲好每個人的時間,一個月見面一次,每個月見面的那一次是一整天。我大部分都是租用政大的場地,也有借用外面的。所以大家可以算一下,從8月開始到12月,每個月一天8小時,一定會超過簡則裡30個小時的規定。所以就算跟其他組課衝堂或是有事情無法到,還是有彈性缺課的空間。

✔真的上課囉
這堂課拆成幾個部分,一個是現場觀摩,一個是外聘講師,一個是我自己教案的執行分享,一個是最後的試教。現場觀摩是去南河國小,是鄭老師推薦的。外聘講師是一個是請我們同屆的學員欣欣來教「教育概論」,因為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教育背景;另一個是,在教學教案設計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都有給講師費及交通費。所以大家就先去現場看,再回來上概論及教案設計,最後是希望他們可以真的試教。在組課的時候,其實每個組內的同學可以共享資源,如果需要什麼資源或專業,我都會先從同學周邊問起。



少年社會福利機構與實驗教育之融合(點擊看"開課申請表")
社福機構安置的對象常是被法院判定保護管束,但程度未到送少年觀護所,又不能送回家庭的青少年,他們對於學科學習往往興致缺缺,因此學習會更著重要生活經驗與技能,他曾經帶著孩子環島數次,利用價值上萬的腳踏車做為環島成功的獎勵品,過程中培養生活技能,也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與毅力。

提到體驗教育,第一屆學員黃思宇強調,活動設計與引導反思比設施設備或充裕經費更關鍵,不一定要高空彈跳才能有刺激,他的很多活動是自己設計的,工具、道具也自己動手做。在帶引導反思時,他最常用4F問句:Fact(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例如喝一杯茶可以問:你看到了什麼?你感覺怎麼樣?你有什麼發現?接下來呢?

對於組課共學,他建議第二屆學員「跳脫舒適圈」,多跟過往不熟悉的人事物接觸。以他的經驗來說,他因為參與了「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及「少年社會福利機構與實驗教育之融合」組課,而認識不同年齡層(例如年僅19歲的依蓮)、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開拓了他的眼界。

他擔任「少年社會福利機構與實驗教育之融合」組課的發起人,安排了三天兩夜的營隊做為組課主要的學習活動,營隊中每半天的活動都會先進行課堂演練、重點提示與告知地雷(交代要保留的敏感事情),然後組課學員直接進入營隊,實際帶領參與營隊的青少年進行活動,活動後在進行反思。

在組課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時間」和「距離」。大家有各自的工作,計畫的學習份量又很重,以他自己來說,他白天要去實驗學校實習,下午晚上要經營臭豆腐店,導致他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和同儕一起學習,加上多數學員集中在北部,住在台中的他只能用線上方式參與,效果不太好。因此,他建議中南部的學員可以成為一個聯盟,共同組課。而第二屆計畫已經進行調整,因此在學習份量與作業上沒有第一屆這麼沉重了。
 
組課共學協作課第一堂、第二堂04


文字紀錄:陳馥瑄、許平、徐凡甘、Gin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