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發表第五場★ 【大學與實驗教育】論壇5:實驗教育大學
★論壇發表第五場★
【大學與實驗教育】論壇5:實驗教育大學
第五屆臺灣實驗教育論壇 現場連線報導!
主講人:清華大學李天健助理教授、交通大學盧鴻興教務長、臺灣大學葉丙成教授、開平餐飲學校夏惠汶院士
主持人:政大教育教育學院研究部張奕華副院長
地點:國際會議廳
☛「實驗教育的定位」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以舊有的認知與學習經驗干涉教學時,都會成為教師教學的瓶頸,再加上在目前的現況中,台灣有許多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才需要在教育中推動改變。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什麼重要?葉丙成教授認為,我們所要面對的對象是世界,但目前的世界變動速度太快,如果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該如何面對世界?
因此葉教授推動無界塾BTS -- 嘗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注重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積極己決問題的能力,也用真實的情境來測驗學生,讓學生能夠解決在真實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大學學習的專與廣」
對於大學與實驗教育的關聯,李天健教授引用黃武雄老師的論述從「通業V.S.專業」的角度談起,所謂通業,是指相對於現有大學以「專業」導向的訓練,更整體的去認識世界、了解各領域的重要知識。為什麼需要「整體性」的了解?李教授認為初入大學的青年對於自己要做什麼尚未完全定論,如果能夠透過對世界的好奇、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引發對知識的興趣,或產生問題意識,進而對他關注的議題有所關懷,因為學習不能真實世界抽離、不能從學習者的主體經驗抽離,學習主體應該要與世界做連結,才會對生涯規劃有想像。
☛「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盧鴻興教授認為,成績不該是學習的重要條件,過去的價值觀雖然是成績至上,但仍然有像是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這樣,提出「教育應該是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的優秀份子,台灣並不缺乏人才,但如何看見那些不被看見的孩子?在台灣,我們擁有的是很棒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必須要練習看見更多的問題,才是培養未來人才重要關鍵之一。
☛「未來你想走到哪裡?」
在大學與實驗教育的議題下,「如何促使大學端有更多的教育可能?」是夏惠汶教授推動實驗教育的大前提,在這個脈絡中,夏教授認為應該要思考的是「未來你想走到哪裡?」以及「社會未來要的東西是什麼?」,但目前現行的制度教育尚無法完全回應這樣的問題,實驗教育才能更接近未來世界的需求。因此,夏教授推動PTS,他認為應該將學校變成一個微型社會,將學校視做一個大平台,讓學生在平台展現各自的潛能,老師的腳色只是一個幫助學生「問出好問題」的協助者,因為學生是具備自己找答案的能力,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因此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讓學生自行規畫課程模組、「讓學習更多元、更有彈性」更能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回應未來的問題。所以,「學什麼」(即學習的內容)才是教育的重點。當學生意識到自己要「學什麼」,就能夠主動學習,然後完成自我挑戰、自我實現。
紀錄:軒名/攝影: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