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耶拿工作坊初階 _ Janny,0806上午

發布日期: 2019-08-22  /  System

2019暑期師資培訓

耶拿工作坊初階─Janny,0806上午

 

Janny一早就站在門口歡迎每一位學員,跟大家道早安。一開始,她請大家寫下自己來自台灣的哪個地區學校,以及所教年段,並將任教學校位置畫記到張貼在牆面上的一大幅台灣區域圖上。

 
笑得燦爛

一、每天早晨的圍圈時間是耶拿學校重要的分享─

作為一天上課的開始,關心每個學員今日上課的狀態。

說明今天會分享一部瑞士的影片,請大家看同儕壓力可以發揮那些作用?有時需要以群體的力量幫助學生改變。例如有些抽菸、嗜酒或不良嗜好的人,把他放在一個好的環境,他有可能變回好的行為。這是環境的力量,所以要給他好的環境,給他一個好的改變的機會,這是老師們要做的事情。

 

完整課程
 

介紹今日課程活動流程:

1.Personal hand of 5昨日回家作業小組分享;

2.圍圈分享+遊戲活動+觀賞同儕壓力的影片;

3.分享混齡小組教學影片;

4.講義p.64-p.65;

5.反思自己的Personal hand of 5 中那些是值得留存,那些是需要調整的;

6.結束前的圍圈分享+遊戲活動。

接著請大家回到昨天下課前Personal hand of 5的分組,完成昨天作業的討論10分鐘。

 

大圈分享Personal hand of 5

 

*小拇指─希望發展的能力:

一位幼兒園偏鄉教師分享,希望成為一個有愛有熱情 不斷付出的老師,回到宜蘭偏鄉學校希望帶進更多資源、力量進入。

 

*第三手指──想要放棄的:

 

@一位老師分享不想要再管上課秩序;

@放棄老師對學生說的種種「應該~」;

@拿掉以考試成績評斷孩子的方式或想法;

@想拿掉自己「自坑」的狀況(過於投入,以致別人挖了坑自己就跳下去承接太多事情的狀況);

@想拿掉自己的lazy。

但Janny認為教師的Lazy對孩子可能是好的,要讓孩子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提供詢問,老師要像是教練,幫助學生有自己的思考、行動能力,有自己的計畫和安排。所以老師要停止提供過多的幫助,不可以把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老師做的越少,學生做的越多;老師做的越多,學生做的越少。所以,老師只在孩子真正需要幫助時提供幫助、引導與支持。

 

Q:有老師提問,其在偏鄉任教,偏鄉教學方法幾十年皆未改變,但世界環境都在變,可以如何因應?

Janny:在荷蘭也是一樣,教育教學方法20多年沒改變,但是建築物在變、環境在變,學生學習環境不同,但學習動機機降低。所以教師要持續主動的觀察、探索、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各種方式跳舞、活動、音樂等等方法,提供學生各自不同需求的多元智能學習活動,而不是以單一的教學方式圈住學生的學習。

 

@想擺脫掉讓學生上課滑手機不想參與的狀況。

Janny反問有何建議?如何改變此種狀況?

昨天Janny建議的以圍圈團體討論班級規則的方式滿好的,可以嘗試。Janny提醒:要說老師自己有些困擾關於上課使用手機的事情,而不要說有這個問題。

 

二、一部瑞士的「同儕壓力」影片分享

先請大家報數分為九組,玩「出手指數隻」遊戲,一組手指數加總要是11,若未達11就重複玩達到11,若已達11則下次升級為總數為12隻手指。每達一個數下次就升一個數。遊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習數數,也可以有自由活動的機會。

遊戲過後進入影片觀賞與小組討論,學員們可在影片後,寫下自己對影片中的疑問,與自己看見影片中所欣賞的地方。

 

**一部混齡耶拿學校影片介紹分享,影片重點:

為孩子們提供自由探索積極參與的學習空間,就可以發現有一群急於想要投入工作發現新事物的孩子們。

 

@以不同的方式說Hello

@計畫課表/獨立工作 

進入學習教室中選擇計畫自己將要獨立工作的項目,進入 工作。

@領導/引發動機

@圍圈討論/一起做決定 由學生擔任主席,團體提出提案建議,記錄決議事項以改善課堂,學生可以發揮領導力與回應彼此的能力。

@獨立/探索

@小團體/選擇說明

@請求幫助/提供幫助

@三個年齡層在一個班群中的彼此合作/學生也可以是同儕老師

@初級班/學習合作

@合作/互相參與

@好的組織者/結構

@獨立工作時間時,可以有不同的工作空間/沒有打擾

 

三、混齡教育簡介

荷蘭也有很多教師認為混齡是不可能的,耶拿教育相信孩子年紀不代表孩子的能力與潛能,認為每個孩子起點不同,彼此間能力不是畫等號的。如果以統一標準教孩子,有些人會覺得很滿足,但以些人會覺得無聊,也有些人會跟不上而覺得挫敗。所以耶拿教育的論齡理念,以三個年級為一個年段,允許孩子以各自學習步調進行學習,就像是在家中有大小孩子但都在學習。耶拿教育分為三個年段 1-2年級為低齡年段(相當台灣學前兩年),3~5年級為中齡年段 (台灣小一~小三),6~8年級為高齡年段(台灣小四~小六)。這樣的混齡創造更大學習的彈性,學習快速的孩子個人可以超前學習,學習需要較多時間學習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也促進同儕間的合作學習。

因為是混齡跨三個年級的學習,所以你在年段團體中的角色一直在改變,團體中互相協助是自然的,年長的會幫助年幼的進行學習,但也有小孩幫助大孩子,因為他們特別擅長於某一科目。

在一般的學校中,會要求學生獨立學習,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是共同互動生活在一起的,所以耶拿孩子總是混齡在一起學習。孩子有許多老師,大孩子、哥姊們都可以是老師,但小組中只有一個領導者就是班上教師。

耶拿教育中的三個年段,在最後一年時,年長者離開原團體,年幼者進入新團體。新進一個團體的學習者,會觀察團體中年長者的學習方式,年長者也會隨時幫助新進團體成員,所以學習過程中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是一直在改變的。孩子們會記得在每一個階段他們受到幫助以及幫助別人的過程,這些變化過程,有助於發展孩子的同理心。

 

學員提問Q:

為何要混齡,在一般同齡教室中也可以有因為能力專長不同的異質性差異化學習啊?

 

Janny在白板上以圖示比較說明回應:

 

*一般的分年級教育中,若以學習能力分為低中高程度來區分,可以思考學生在其中會發生的教育社會心理歷程:

低程度者──永遠需要請求幫助,一直覺得自己需要被幫助時,教師如何因應這樣的學習緊張關係?

中程度者──既可提供幫助,也可請求幫助;

高程度者──永遠是提供幫助者,難以學習到如何請求幫助,永遠覺得自己很厲害。

 

*在混齡教育中:

跨三個年段,學生在每個年段中,每年變化不同的低、中、高能力角色,學生在每個跨年段的團體進出過程中,經歷不同的請求幫助、提供幫助的角色有助於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發展。

原本同年級中的低程度者,在混齡班群的學年變化過程中,有機會經驗到自己也可以向新進的小組程員提供幫助;而原本同齡中的高程度的學習者,當轉換升級到另一個新混齡班群中,成為新進學習者,其知能變換為該班群中較初級的程度者,有機會認知到一山還有一山高,也有機會學習到如何謙卑請求幫助。另外,在各自擅長的科目中,也學生也可以自由地以其興趣專長的能力互相幫助。

 

@為何要做混齡? 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需求,也需要有競爭力,但也需要做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

耶拿教育需要自主能力,要有能力自己學習,所以需要給他們能自己完成事情的工作,也會使用教材,但會注意教材的適用性,有些教材無法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就不會使用。

 

四、參閱講義p.64-65

Janny說明她耶拿教育重視的教育態度與理念,認為學校最重要的投資是在於建立關係,親師生彼此認識、重視彼此,也能將心比心地建立團隊優勢。

並條列出哪些狀況在耶拿教育的班級中是好的、更好的、及最好的。概括而言,耶拿學校中重視一種好的氛圍,是一個教育的學校、人的學校。

 

學員提問

 

Q:當學生進入下一個年段的班群過程中,教師須要花多久時間了解新進學生,老師需花多久時間交接一個孩子?

Janny:教師會將學生所有歷程檔案交接給下一個班群的教師,也會對話說明該生的各種家庭或需注意狀況。另外,交接也包括評量的紀錄(孩子自評、教師評量)。

 

Q:一個學校有多少學生?多少班群?有多少人,如何組織負責一間學校?

Janny:視學校學生數多少而定。通常一組中有28生,一校有280生。自己過去學中共有三個混齡年段,八個班群。

 

五、上午課程結束前的圍圈

休息前,Janny詢問大家課程進行的建議,有學員希望有更多提問時間,因此建議是否能調整先有更長的Q&A時間再進行課程,但也有學員希望等老師分享完耶拿教育四大支柱,對於耶拿教育有全盤性脈絡化了解之後,再進入提問時間。經過許多人陸續主動發表對於課程進行方式的期待之後,最後大家共識決議,最後決定仍然先依Janny原本設計的流程,分享完耶拿四大支柱後再進行提問討論。其實,這樣的過程Janny正展示了耶拿教育中,以圍圈群體方式討論課堂進行的程序或規則,充分尊重每一個人在團體中的聲音與群體討論決定的歷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