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快訊

【成為大自然的孩子】-訪問森優生態實驗教育機構 蔣小梅校長

發布日期: 2019-01-01  /  System
步入將近2600坪的校地,會讓人有身處休閒農場的錯覺,這裡既是孩子們的自然樂園也是學習的基地–森優生態實驗教育機構。設計背景出身的蔣小梅校長親身接觸北歐教育後,有感台灣的教育正在抹煞孩子的創意,更間接扼殺了台灣設計產業的發展,於是決定親手辦一所學校,重塑台灣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環境。蔣曉梅決定從生態下手,讓孩子從小接觸這片撫育自己長大的家鄉,對台灣的土地產生感情,學成後,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為家鄉盡一份心力。蔣小梅期望森優能夠作為培育設計種子的泥土,有了老師們灌溉的養分,讓孩子們逐漸發芽成長。


步入將近2600坪的校地,會讓人有身處休閒農場的錯覺,這裡既是孩子們的自然樂園也是學習的基地–森優生態實驗教育機構。森優的故事,要從中寮鄉的廣英國小說起。廣英國小是在九二一地震後,政府請來德、英的建築師,依照有機建築的概念所重建,不料,卻在2015年面臨廢校危機,這麼美的學校就這樣浪費掉豈不是太可惜了?於是,台中扶輪社找到了森優,希望當時校地在台中潭子的森優能夠把校地轉移到中寮,活化這片美麗的校地。收到邀約,創辦人蔣小梅反思了森優的辦學,「做生態學校,如果在城市裡做,鋼筋水泥只能叫假生態。」如今有一個如世外桃源的生態基地出現,蔣小梅便決定要遷校,到中寮鄉繼續森優的辦學。

設計背景出身的蔣小梅曾在紐約攻讀表演藝術管理及畫廊管理的碩士,唸書的第三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因緣際會接觸到了北歐教育,也有了很深的感慨:「為什麼北歐的教育,尤其是芬蘭,他們不用補習。湖泊山林佔了國土百分之七十,用五百萬的人口可以培養出世界有名的設計師?」在聯合國實習的期間,蔣曉玫發現台灣 所以很容易被邊緣化,起緣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研製了小孩子的創意。」於是,心中辦學的種子開始萌芽:蔣小梅想要幫台灣培養設計的人才。但空有想法不夠,一件事情的成功尚需要時機的完美配合。

七年前,女兒就讀的實驗教育機構出了一些狀況,蔣小梅與先生認為時機成熟了,仔細評估了兩人的經濟狀況能否承擔辦學的風險及這件事情究竟能夠堅持多久後,決定辦一所以工業設計為主,而後再陸續拓展到時尚設計、服裝設計領域的實驗高中。為了辦這所學校,蔣小梅四處請益工業設計系的教授,都得到了一個結論:「如果沒從基礎教育的美學做起,收到的學生可能會跟大學收到的是一樣的:學生對設計沒有熱忱,碰到困難就很容易會放棄。」這讓蔣小梅確信,她想做的一切要從小學的基礎教育做起。理清楚要從哪個階段開始後,另一個擔憂又浮上心頭:「有許多人才在國外有好的發展後就不回來了,這樣就是去了我想幫台灣培養設計人才的初衷。」經過一番思量後,蔣小梅決定從生態下手,「一但學生藉由生態了解了台灣的生態、台灣的文化、台灣這片土地,學生就會對台灣產生感情,就不會想要放棄台灣了。」就這樣,蔣小梅的教育藍圖逐漸成形。
 

森優的課程以芬蘭的主題式教育進行,所有課程跨領域結合成七大主題。以主題課程「森優農場」為例,學生在可堂中得學會如何種菜、煮菜、設計菜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每次學習都是與自己的生活、生命緊緊牽連著。首先種菜不灑農藥,不傷害昆蟲也不損及自己的健康,而每週一的菜單設計課由國文老師先上場,帶同學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後,讓學生找出當令食材,設計出符合時令的菜單。接著,數學老師教孩子如何計算一餐的預算與攝取的熱量,讓孩子當起小小營養師,自己配算一日的營養攝取。但森優雖有自己菜園,但因為尊重昆蟲先吃,才換我們吃的大自然的法則,蔬菜量沒辦法提供孩子每日的自給自足,只好以向中寮當地小農叫菜的方案取代,但仍然秉著愛護環境的大原則進行。另外,做為生態學校,森優也因為溫室效應的緣故不吃牛肉,以其他肉品補充所需的營養。上完這樣的主題課程,蔣小梅發現,孩子不在吃米不知米價,回家後會想主動煮菜給父母吃,進而增加了親子互動的機會,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除了森優農場,還有神奇魔豆、料理逗陣、追風少年等不同的主題課程。追風少年是單車主題課程,規劃孩子們每週有三小時要到戶外騎車,過程中學習槓桿原理、摩擦力、靜電的理論,也訓練孩子自己換內外胎、煞車盤,計算不同體重的人爬坡需要花多少力氣。體制內慣性的教育以為知識就是書本,但只要有心教育,每一個現象都能事教學的素材。這類跨領域的體驗式學習,讓孩子一年一年的成長,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觀點也越趨寬廣。

除了主題式課程的設計,森優的學期劃分也與體制內學校很不一樣。一班學校都是分為上、下學期的兩學期制,但森優走的是學季制,一年有四個學期。辦學的一開始,森優也是將一年劃分為上、下兩個學期,但首先,每到期末,孩子們的專注力明顯下滑,一來是因為累了,續航力不足,二來是因為心思早已被即將到來的假期佔據,無心學習。其次,學期過長導致學生注意力下滑,學習力下降,老師們預設的教學進度也跟著延遲,而且一延遲就是好幾週。學期制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森優重新檢視並決定試試學季制。

實行學季制後,一年共劃分為四個學期,每學期約十週,這讓孩子能在精力最好的狀況下全力學習,還曾有孩子在學期即將結束時說:「怎麼這麼快?感覺才剛開始就結束了。」讓孩子能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穫,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學習吧!此外,學季制也讓老師的備課更有彈性,十週的課程若是有拖延或是超前,比起將近二十週的規劃,老師們能更有彈性的微幅修正,在下次帶著準備好的課程與孩子們相見。「另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常常跟我說這樣避開寒暑假,帶孩子出去玩的機票錢省好多!」蔣小梅笑著說。

「學校就像是泥土,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維他命、養分,不斷澆到泥土裡,孩子們什麼時候會衝上去、會發芽,不曉得,我們做的就是在等待孩子發芽、成長。」蔣小梅笑著說森優的教育理念。去年,國中部的孩子畢業,讓蔣小梅很欣慰的是:有六成的孩子找到了人生未來的方向,不論是走烹飪或是國際車手。蔣小梅說,「看見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是辦學者最大的欣慰。」

最後,蔣小梅語重心長的說,「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一環。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色與特性,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圓夢的工具。」


製作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朱玉娟
主持人: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專案執行: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 陳寧、姜品帆、林靖軒
節目後製:張普熏
【成為大自然的孩子】-訪問森優生態實驗教育機構 蔣小梅校長
相關文章